更新於 2025/01/2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曼陀號心得- 軟體工程師的價值與發展

曼陀號是一個為期六個月,邀請各領域專家擔任船長,分享經驗傳承來幫助水手縮短摸索時間並突破職涯瓶頸的計畫。

我參加的是Enginearing 組,船長是漸強實驗室的主任工程師Jalex!第一次月會的主題「軟體工程師的價值與發展」,船長分享的內容讓我很驚艷,為了好好記下這些收穫,所以有了這次的心得文!

軟體工程師核心影響力

在進入評斷工程師的價值之前,可以先談談工程師在做的事:

  1. 判斷一個問題是否可以被解決
  2. 可以解決 → 提出合適的解法; 如果不行,提出原因並說服其他人。
  3. 對以上的行為負責。

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大概就是以上三件事的不斷循環,而我們對公司的價值也從中產生:替公司解決問題,能創造產能幫公司賺錢;避開無法法解決的問題或是成本過大的解法,能幫公司減少成本及潛在的損失。

「You are hired for your ability to say No!」

任何人都能說Yes,但只有擁有知識能了解問題並有技術思維判斷的人可以說No!

通常由老闆或主管提出一個問題或需求時,負責的工程師是最了解技術解法全貌的人,因此有能力也有責任去判斷可行性。”說服他人不可行”這部分也是過去我思考解法時常漏掉的部分,接收上級給的問題需求後,不應該照單全收,而是經過思考分析再適時提出解法或反駁。

小結:一個工程師除了要有技術能力(判斷可行性、解決問題)、溝通能力(說服他人),還需要能為自己的決策及成果負責!

衡量軟體工程師的價值

當我們踏上工程師之路後,這個疑問一定會在某些時候浮現,我是一個好的工程師嗎?船長提出的幾個標準我認為非常適合拿來審視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表現。

從工程面看工程師

  • 以身作則: 成為團體中的Role Model
    一個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工程師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並能成為團體中讓人想要學習追隨的對象,這裡指的並不只有技術能力,還包含各種工作上可能用到的軟實力(Ex: Code 品質、時間規劃、溝通技巧等等)
  • 突破未知: 快速學習適應
    不管是新的需求、尚未找出解法的Bug、未曾使用過的工具,工程師總是再面對未知的事物,有價值的工程師應該要能以正向、挑戰的心態去面對,並能有效率學習突破、解決問題。
  • 槓桿時間: 解決問題的同時,在時間維度讓效益最大化
    解決現有已知問題,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的。下一步的期許是能去思考怎麼創造更長期的價值,來看一些小例子:
    • 船長分享的例子:Amazon S3,長達18年的技術與商業遠征,成為了AWS許多產品的基石
    • 我自己的例子:之前是人工整理的報表,每周會花掉一個下午,我用了另一個下午將前段標註工作自動化,只留下特例手動整理,之後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自動化的工具也能交接下去使用
「做一些直到你離開,都可以持續創造價值的事」

從產品看工程師- 在4D Level發揮不同的影響力

Double Dimond Model 是衡量一個產品影響力的框架,從左至右是產品方展的過程,一個問題(Problem)經過產品發想(Discover)、需求收斂(Design),能更精準的定義問題(Problem Definition)並制定解法,之後設計系統(Develop)、開發交付(Deliver),最終形成了產品(Product)。

我們可以從這張圖分析自己在產品產生的過程中的定位:

  • 初階工程師:參與一些末端的功能開發。
    | 逐漸能參與設計解法
  • 資深工程師:能參與產品的定位及需求收斂。

從組織看工程師- 人才的開源節流

軟體公司的核心是人,有好的人才能用最低的成本槓桿未來。

  • 公司文化(Culture):常用來吸引特定特質的人並一定程度的約束員工行為,來延遲流程的制定(因制定流程通常需要較高的成本)。
  • 技術品牌(Technical Brending): 對外參與活動,吸引外部優秀人才加入;對內輔導留任優秀人才

反思問題:你符合公司的文化嗎?是公司想要吸引或留下的人嗎?你有能力吸引人才來到你身邊嗎?

小結:
從以上三個面向、5個小點能分析出一個工程師自身的能力、職涯的階段、以及在組織中是否能吸引留任人才,我認為是不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資深工程師都很適合過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明確未來前進的方向。

軟體工程師的職涯發展

這個部分船長分享的一些對於職涯的看法,其中有一些很適合反覆思考,有助於減少在職涯中的迷茫。

職涯的本質

船長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觀點:職涯的本質就是無限賽局!

包含了下面一些特點:

  • 沒有輸贏 → 我們沒有要打敗別人 🏆
  • 不會結束直到離開 → 在退休前都不是終點 🚩
  • 待得越久收益(金錢、職位、閱歷)越大 →因為沒有輸贏,所以重點是如何讓自己保持競爭力,從而持續待在賽局裡 🏃

從學生時期到工作生涯,我們或許都被排名、考績等等的競爭制度推著前進,甚至時常因此感到焦慮。但從這個無限賽局的理論來看,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我們的目標從不是與他人競爭,而是在退休前竟可能保持競爭力,持續在職涯中朝著目標前進。

為了長久待在賽局裡,因此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價值、影響力之外,合理的休息轉換心態、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必要的!

職涯的目標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工作狂魔,我們工作通常是為了維持生活、去做想做的事,因此職涯的最終目標是擁有掌控自己的時間餘裕,要花多久的時間和成本到達這樣的目標則因人而異,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 我理想的人生是甚麼樣子?
  • 需要多少成本?
  • 這樣的理想需要你在職涯上走多久、爬多高


職涯的故事性

> 職涯就像寫故事,工作經驗就是篇章。

職涯的故事簡而言之就是簡歷,寫出精采、吸引人的職涯故事,才能去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每一個篇章的內容、如何敘述跟銜接都至關重要:

  • 展現影響力:在敘述工作經歷或成就時,透過前面衡量價值的小重點來協助描述。
    例如:參與 A 專案的需求釐清及開發(4D-Level)、主動學習並突破 B 的技術難點(突破未知)、改善了 C 系統效能為部門減少維護成本(槓桿時間)….
  • 先想好故事段落再實現:在開啟一個新工作篇章之前,可以先設下學習成長的目標,分析即將要做的任務在各方面的成本及價值,除了能減少過程中的迷茫感,也能更好的評估何時應該結束。
  •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已經進入新工作段落一段時間,卻遲遲無法展現影響力、寫出好的故事的開場白,那可能需要重新審視這個段落。
  • 好的故事需要時間醞釀:很多時候前面長期的投入累績能力,是為了等待未來短暫的花開。若是還在投入期,只要設好可以接受的停損點,暫時沒有進步也沒關係,畢竟我們的目標是要長久的待在賽局裡!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間的銜接,很容易在面試時被問到,例如:為什麼離開上一份工作、為什麼轉職等等,比起「上一份工作不適合我、那個職業沒有前景」這種空泛的答案,能展現出自己的思考規劃的回答會更具優勢,例如「在上一份工作我學到了XX,接下來對自己的期許是OOO,因此這個公司/產業更符合我對未來的規劃」!


這次的文章之前發在Medium過,搬來方格子時又複習了一次當時的心得,感覺不太一樣但依然獲益良多,相比於一開始的迷茫,現在已經在前往下個階段的路上了,一起往前走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