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黑暗中游泳》:時代下的群我分歧

raw-image


1980年代的波蘭,大學生路德維克在營隊當中遇見了亞努許,並且一眼就墜入愛河。他們在營地附近的河邊私會,游泳、分享禁書;但營隊結束後,他們被迫面對現實——這是個同性戀有罪的社會,他們光是存在就被否定,這段關係註定無法見光。躲躲藏藏之中,他們經常相約於泳池,但面對種種困難,路德維克被迫在戀人與自由之間拉扯。亞努許認為應該小心翼翼的隱藏於社會之中,種種跡象卻告訴路德維克事實並非如此;現在與未來的一切彷彿都在阻止他們相愛,就連彼此是否相愛都變得模糊。

在營隊後的旅行中,他們可以盡情在美麗的湖中游泳,在湖畔感受彼此的溫度,相同的情感使他們融為一體。當他們回到城市,嚴峻的生活,無處不在的監視越過情感形成的保護膜,掌控了他們。支持黨的亞努許在政府中找到工作,靠著軍官女兒的喜愛獲得物資和人脈;路德維克希望能獲得博士學位,生活和未來卻都受到政策影響,一舉一動都變得艱難。亞努許認為,只要順應時代、隱藏彼此的戀情,就能安穩生活,路德維克的博士學位也能靠著人脈走後門。但看著周遭居民每況日下的生活環境,以及聲勢與日俱增的示威,路德維克深知,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再加上軍官女兒哈尼雅漸漸表露出對亞努許的情感,路德維克似乎無可避免地要在亞努許和真正的自由間做出抉擇。

 

個人與時代

整本書由路德維克對亞努許的傾訴構成,以帶有私密感的第二人稱敘述路德維克在這個世界中摸索、隱藏,與自己的身分認同拉扯的經歷。在他描述自己的過往的同時,我們也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當時的波蘭,以及在時代中掙扎的波蘭人民。全書語言優美簡練、引人入勝,恰到好處的畫面使小說增添不少氛圍以及歷史的重量,我們更可以在路德維克看到的畫面中,感受他身處當下的無奈、躊躇、絕望;當路德維克漫步於城市街道中,陰鬱的灰色天空、靜謐沉重的建築、暮色與行色匆匆的人們,個人在時代下所受的波動不停浮現。

小說分為兩人的戀愛與動盪的波蘭政局兩條線,作者巧妙地將個人與時代的命題緊密結合:路德維克從小與「自由之聲」的淵源、亞努許拚命在黨中往上爬;到最後,個人的戀愛與時代的巨大的手匯聚在一起,爆發出尖銳而嚴厲的詰問——一個人真的有辦法隱藏自己於不相容的體制下嗎?那是不可能的。否定自我以求生存,從頭到尾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小說開頭,路德維克房間裡的收音機正播報著波蘭戒嚴的消息,從這裡我們就能知道,路德維克的命運以及他一生的命題,和他的故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小時候和初戀因為種族等種種問題而被迫分開;他和亞努許因為立場而數度爭吵;他也曾捲入抗議行動中;最終,他還是為了自由離開故國。


自我認同的拉扯

路德維克在小說中,在他生命整整二十二年中,對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這件事抱持著恐懼,周遭的環境在在告訴他,身為同性戀是不被允許、不被認同的。與貝克尼的初戀,他幾乎在一開始就學到了要隱藏;這種對於展露的巨大恐懼成為了對自身的羞恥感,像是環繞周身的陰影,總是提醒著他,要是被發現,他的人生就完了。

在遠離世事的營隊裡,暮色下的河流像是一層保護傘,使得路德維克與與亞努許能夠沒有顧慮地試探、相愛。不過營地終究有旁人,來到無人知曉、世外桃源一般的湖畔,他們在大自然中肆意交融;與萬物一樣,他們的情感是如此正常,更顯得人類社會為同性戀銬上的枷鎖有多麼可笑。

回到城市裡,路德維克和亞努許畢業在即,必須開始尋找謀生的方法,這也是理想,他們的戀情與生存出現衝突之時。亞努許靠著人脈,甚至在人民都無法取得充足物資的時候,能夠因為和哈尼雅的交情,幫路德維克生病的房東太太取得營養的食物、找到醫生。亞努許一直想說服路德維克,他們可以安靜、小心地在社會中生存,順應體制並在其中獲得好處。路德維克在那時幾乎要相信了,不過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沒辦法無視亞努許和哈尼雅越走越近。路德維克曾將獲得博士學位寄望於哈尼雅的身上,直到目睹亞努許和哈尼雅發生關係,衝突終於爆發。亞努許或許可以欺騙自己,無視內心、把自己扭曲成體制想要的模樣,但路德維克始終無法。

於是路德維克決定離開,這時,他的國家給了他最後一擊;他們早就知道他的同性戀身分,威脅他要是不交出其他同志的名單,就不會給他護照。同性戀終究是不能在這個國家生存的,他們的存在從頭到尾都是被否定的。路德維克至此終於頓悟。最終,他為了拿到護照,向哈尼雅尋求幫助。

和哈尼雅的會面無疑是小說中的高潮。這是路德維克第一次說出自己是同性戀,彷彿告解一般,她面對了內心最深處的恐懼,真正認同了自己的本質。而純真、善良的哈尼雅,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她以最好最好的品質被澆灌長大,面對路德維克,她只是說:「你不會有事的,你很好。」哈尼雅這個角色究竟代表什麼,我思考了很久;體制中最核心的人,卻做出了最違反體制的行徑,我想,哈尼雅或許就是生長在自由之中的人可以成為的模樣吧,對照至路德維克卻是如此諷刺。

 

群與我

路德維克與故國的拉扯使我反身思考,這種永遠無法融入群的孤單籠罩著整本書,就算路德維克去到了紐約也還是如此。小說最後,路德維克走在紐約的街頭,寒風吹拂,他想念著波蘭餃子、羅宋湯和罌粟籽蛋糕。「我感覺這是我內心中一種巨大空虛,對溫暖的一種渴望。但這一點也不痛苦,感覺像是許諾。」來到了陌生國度,遠離家人和戀人,與群的分隔成為了無法填補的空洞;但或許正是因為來到了自由之地,路德維克正視了自己的身分,並開始擁有選擇,擁有許諾和期盼的自由和勇氣。

我非常喜歡作者以對未來的盼望作結;在身份認同間不斷拉扯的路德維克,至書末出走;和《喬凡尼的房間》中的大衛不同,他不是因為恐懼而離開亞努許,而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因此他沒有後悔,而是獲得了更大的世界、更開闊的天空。「我們不能因為恐懼而做出行動。」路德維克的這句話成了貫穿全書的思想:因為害怕而隱藏,而欺騙自己,不如正視自己的內心,追尋內心的渴望。

《在黑暗中游泳》以洗鍊的文字編織出一個簡單卻深厚的故事。篇幅不長,故事卻非常完整,文字也十分優雅易讀,推薦給喜歡小說的大家,尤其是對於同志文學有興趣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在黑暗中游泳
5
/5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