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來自湖南的兩姊妹在香港成長的故事,他們除了要面對身份認同、貧窮問題外,還有一個長年吸毒的父親。 從小父親若即若離,喜怒無常,又時常因吸毒坐牢突然消失,使兩姊妹長期處於不安。小時候她們還會討好父親,中學時期她們開始反抗、掙扎、逃離。長大後本以為可以徹底掙脫父親,卻發現自己喜歡的所有人事,原來都帶著父親的影子,都與童年的某個回憶有關。
印象最深刻的五個部分
觀看心得:
身分認同: 電影一開始大女兒子圓轉到香港讀書,因為不會廣東話,無法馬上融入同儕生活,進而與同學發生衝突。小女兒子缺學生時期也因為身分認同而產生許多混亂,得知另外一位同學被發現不是香港人而被排擠的他,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這樣的狀況,在一次的體育分組活動,經過掙扎後願意站起身來相挺被排擠的同學,兩個人互相牽手給予支持的畫面讓人很感動,來自於不同族群的人都可以用自身力量團結互相給予幫助
階級複製: 大女兒子圓小時候跟父親一起去雜貨店,耳濡目染父親偷東西,對於父親的愛很複雜。而長大後的她,喜歡的異性也都帶有一些父親的影子,不管是偷東西、若即若離或是炮友也跟父親一樣用親吻手臂的方式代表手錶那樣。家庭是每個人出生時最早接觸的地方,我們很容易複製童年,這些成長經驗都會影響一個人,進而影響未來的選擇。
複雜的親情與愛: 面對自己有一個長期吸毒的父親,從小就看見自己父親三番兩次進出監獄勒戒,對於這樣的父愛有很複雜的情緒,生氣、失望、無奈、憐憫、心疼都有,這樣複雜的情緒也讓孩子不敢在外面承認這是自己的父親,但看見父親毒癮發作的樣子又不忍心,只好借錢給父親買毒品。而父親面對自己的毒癮也是一個複雜的感受,沒有自尊的與自己孩子借錢,在監獄無臉於與女兒面對,希望女兒不要為了看他而耽誤自己的時間。很多的感受都是複雜的、難以用言語說明的,正是因為這樣複雜的感情,讓這齣戲有許多值得深思的。
父愛的彌補: 進進出出多次監獄的毒癮父親,其實很愛自己的小孩,不管是從小為了讓女兒可以吃一頓美食還是長大後對女兒的疼惜,都可以看的出來滿滿的父愛。但因為吸毒成癮讓他成了不及格的父親,進出多次監獄也讓父親的角色缺席了很久,身體漸老的父親下定決心要戒毒後,用自己微小的方式彌補對於小孩的愛,包點紅包慶祝女兒的生日、將家人和照設為手機桌布、語音留言給女兒等方式,都是這位缺席的父親用自己小小的努力維繫他僅存的親情。也許年輕的時候對於這些已經擁有的不知道要珍惜,直到生命將走到盡頭才開始後悔,用力的維護,但願我們都能從中學到不要讓人生後悔有遺憾,一定要好好珍惜身邊的家人,並照顧好自己的健康與情緒,才有能力也照顧自己心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