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堆疊細碎的對話裡,看見理解家人的可能性——《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讀這本書不時去思考自己是如何與家人對話,與那些不可愛的人對話,如何靠近、認識彼此,可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若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者的立場思考,也許困境會比想像中簡單,或者變得更難,也沒關係。


▌本書內容

作者廖瞇的弟弟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近十年,他的感官異常敏感,無法走在人群裡,因為高敏感而飽受折磨,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加上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為家庭犧牲的母親面對此狀況感到自責、不善言辭的父親對兒子有許多不解與不諒解、離鄉工作的姊姊廖瞇試圖打開弟弟滌的房門、展開對話。


本書即為廖瞇紀錄與弟弟滌對話的過程,以及如何在當中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挖鑿深掘,以後設的書寫技巧,讓書中的家人們在本書推進的同時也回應和對話,參與在本書創作的過程裡,像是一份記錄困難關係的報導,也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怎樣才是正常?

raw-image


廖瞇並非每次敲門滌都回應,有時她像是個攝影機單純紀錄滌的生活與反應,像滌記得的小時日常她其實不太記得,或是在沒有對話的時候自己的思考:關於家人的羈絆、無法理解的痛苦、互相在意的事情等等,面對跟社會產生疏離、自閉、暴躁、聰明的弟弟,廖瞇並沒有真的希望滌變得正常,說不定他不是自願的,他想要的不一定是家人想要的,家人覺得好的,對滌來說可能也不一定是好的。


什麼叫做有用的人呢?什麼才是正常的人呢?廖瞇細膩處理了自身與家人的對話,不帶任何判斷、誠實以告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


▌書寫的意義

「我覺得沒有幾個家庭有這樣的機會,去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来,然後也盡力去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說真的,我一開始不是很確定我到底該不該寫,但我現在很高興自己寫了。如果我沒有去寫,我就沒有現在這個機會,了解你的想法。」


廖瞇本來不覺得寫這個有出書跟讓大眾閱讀的必要,對於廖瞇來說,書寫這個主題對他人來說有沒有用?有沒有價值?是她的課題也是在意的事情。


在把書稿給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宋文里看的時候,宋老師稱這個叫做「療癒系的書寫」,療癒,意思是讀了之後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地方,被治療了好起來一樣。


一邊讀,一邊想,要具備多大的勇氣才能做這樣的書寫,越親近的人越難敞開心房,正因為太真實所以難以面對,正因為血脈相連所以深怕無法理解。


當廖瞇在寫到一個段落給母親閱讀,兩人叨叨絮絮地討論著到底要不要出版,母親說著她的顧慮跟疑惑,而廖瞇如此說:「我發現,寫到這裡,我發現最大的改變其實是我自己對滌的看法,還有我對你,我對爸的看法。滌本身有沒有改變,我現在覺得那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想起自己每次回老家後總是心情脹脹的,試圖寫下那些不舒服以及不容易,瞬間通體舒暢,寫給自己看的,也不為什麼,也許就像廖瞇最初決定拾起筆寫下的動機吧。


▌For Now

後來才知道,原來滌離開了。


自己很喜歡這本書的設計,設計師朱疋以全黑底色呈現此書所探觸的心靈困境,以及艱難家庭關係,手工拼貼感的球形,是作者扔進滌房間、試圖開啟對話的布球;萌發長出的枝枒,呼應全書結尾那段動人的描述。帶點螢光的綠色雨滴/水痕,不唯有洗滌之意,也隱喻療癒的可能,宛如為黑闇小房間帶來生機。


「書寫的意義竟是什麼?這些問題,在開始持續每日晨寫後,我慢慢知道了那原本不知道的答案。問題一直在某個地方,你不去敲它,不去掀它,它就一直是你不知道的樣子。」

沒有開始就不知道會如何發展,改變很難、對話很難、理解很難、連結很難,《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沒有高潮迭起,只有一次次的對話引領著讀者往下深入,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看見他人的家庭現實,是如何與我們這般接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書與它們的產地
15會員
43內容數
▍上班賣書下班看書的愛書人 ▍壓力太大就會狂煮飯 ▍早上不能喝奶但燕麥拿鐵殼以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7
曾經,鄭南榕這號人物對我而言,僅是課本上的某一篇章草草帶過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他僅視為「知道」就好的人,而是要銘記他的訴求與犧牲,才能理解台灣人是如何走到今日。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5/02/23
關於跑步、夢想與人生的反思,閱讀《強風吹拂》不僅深刻感受到選手們在過程中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歷程,更是看見隊友們勝過血緣的羈絆,讓人十分動容,而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會實現夢想,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去感受只有當下才能經歷的一切。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2024/08/23
在《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一書中,作者透過與全盲的白鳥先生一起造訪美術館,探討了「看見」的真正含義,不只挑戰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看見與理解的思考。無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在美術館的巡禮,這本書都激勵人們以更開放的心態來欣賞藝術和生活的多樣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體驗過,你跟朋友在談論同一個人時,而對方口中描述的人,跟你認知中的人卻全然不同?這樣的覺察是來自於生活中尤感而發的小啟發,某次我拜訪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他所描述的父親跟我所認知中的父親完全截然不同。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體驗過,你跟朋友在談論同一個人時,而對方口中描述的人,跟你認知中的人卻全然不同?這樣的覺察是來自於生活中尤感而發的小啟發,某次我拜訪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他所描述的父親跟我所認知中的父親完全截然不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段破碎的記憶,充滿了情感與掙扎。故事中包含著家人的痛苦、犧牲和爭執,以及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和迷失。文章中透露了懊悔和反省的情感,充滿了人生的沉思與掙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段破碎的記憶,充滿了情感與掙扎。故事中包含著家人的痛苦、犧牲和爭執,以及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和迷失。文章中透露了懊悔和反省的情感,充滿了人生的沉思與掙扎。
Thumbnail
  ◎案例一:以下為網路請示資料:   我跟我雙胞胎弟弟兩個被我媽家裡借卡負債幾百萬,我弟最近又因工作手臂斷掉,我媽個性太硬、愛喝酒,結婚又離婚好幾次,我這幾年也很不順,也感覺好像有個無形女人跟在我身邊好幾年,身體越來越差!想問師兄是有冤親債主,還是祖先有事想講或前世是什麼因果.....
Thumbnail
  ◎案例一:以下為網路請示資料:   我跟我雙胞胎弟弟兩個被我媽家裡借卡負債幾百萬,我弟最近又因工作手臂斷掉,我媽個性太硬、愛喝酒,結婚又離婚好幾次,我這幾年也很不順,也感覺好像有個無形女人跟在我身邊好幾年,身體越來越差!想問師兄是有冤親債主,還是祖先有事想講或前世是什麼因果.....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想起以前第一次與神對話的經驗,是跟同年齡的同伴一起去臺北參加特會 其中一天臺上牧師邀請大家禱告,是自己與神交流的時間 當時我想起我與父親的關係,因著我小時候父母關係降入冰點,他們離婚像陌生人完全不見面 就我這麼一個女兒便夾在中間
Thumbnail
想起以前第一次與神對話的經驗,是跟同年齡的同伴一起去臺北參加特會 其中一天臺上牧師邀請大家禱告,是自己與神交流的時間 當時我想起我與父親的關係,因著我小時候父母關係降入冰點,他們離婚像陌生人完全不見面 就我這麼一個女兒便夾在中間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