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星雲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雜阿含經》有一則比丘爭誦經唄的故事。

有一天大迦葉對佛陀稟報:「佛陀!有兩位比丘,心性剛強,一位是阿難的弟子難荼,一位是目犍連的弟子阿毗浮,兩人時起諍論,相互爭誦經唄。明日約定一決勝負,比賽誰誦出的經唄最多,誰說的法最勝!」

佛陀立刻派人喚來難荼和阿毗浮,問他們:「你們有聽過我的教誡中,有教導人彼此鬥爭,分別勝負高低的經義嗎?」

「我們不曾聽過佛陀有諍論勝負的經義。」

「真正勝利的人,是止息貪瞋痴的迷亂,能勤修戒定慧三學,殺掉六賊造作;能正觀五蘊如芭蕉不實,以八正道為指標,證入大般涅槃為寂樂。背誦千章萬偈,不明自心,於解脫何益?」

佛陀要我們心能正定,遠離人我彼此的諍論。《金剛經》強調「應無所住」,於人間的企業,就是要能不執著一個固定的市場,不對舊市場、舊產業緊抱不放;而能夠勇敢地另闢舞台、另尋市場、另做新的創意組合。透過「重新估定價值」,「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開展出一個企業能夠嶄新,而且生生不息的生命空間。


重新估定價值

在《金剛經》中,佛陀要眾生不執著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讓分別心阻撓我們的修行,人間的組織或企業若是能夠體貼人性,關懷大眾的需要,設立方便多門,便能創造新的價值。

過去人們聽經聞法得要前往道場,但是,由於道場的偏遠、交通不便,往往令人猶豫。而道場的硬體設備,不一定符合聽講的需要,有些初聞佛法者,勉強聽一、兩次,就打消了聞法的善念。

《法華經》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維摩詰經》也提到︰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三明是道場,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也就是說,在人間,應該處處都是菩提道場。為了讓佛法普及於人間,我們走入家庭、學校、工廠、農村、工地、軍營各地,並且持著「傳統與現代融和、信眾與僧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宗教與藝文結合」的理念,一直在推行人間佛法。

佛光山及各別分院的建築,都設有講堂、會議室、教室、談話室、簡報室、圖書館,並漸次增設佛光緣美術館、滴水坊等等。讓信徒不只能入道場拜佛,在講堂、會議室、教室,也有佛法開示,我們讓出世與入世調和,山林與社會結合,出家與在家,隨時隨處都能修行。

佛教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實用,便是以佛的慈悲智慧救度布施眾生。世間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也要時時因應外在條件的改變,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率地提供貼近人性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關於「集體創作」

組織、企業要創造新的價值,單憑一人獨撐大局、獨斷獨行是難有成就的,要集合眾人的創意與共同成就的意志。

佛光山早期一無所有,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沒有當今流行的企管理論,但我們有群策群力、集體創作的共同默契。一九六七年,開山的工程,我帶著心平、心定、慈莊、慈惠、慈容等第一代弟子,胼手胝足,一草一木地開墾,一土一石地搬運。在荔枝園中描繪全山硬體的輪廓,在老慧明堂內討論弘化的宗旨。

從無到有的每個階段,大家偶爾或有見解上、看法上、判斷上的不同,但是,關係到佛光山的大方向、成就佛教的需要,步調馬上一致;從來沒有為了一己自私的爭執,只有一起克服困難、同舟共濟的用心。這是佛光山的開山精神。

「集體創作」不是由很多人支持一個人的獨裁,而是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為了能夠廣泛徵求各方看法及意見。佛光山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開會的方式來解決。在「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中,不分年資、職務,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和參與表決的權利。由我主持的會議,只要路過的人有興趣,可以隨時坐下來旁聽,不受資格限制。這種民主作風,不但減少做事的阻力,也讓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並且共享成長的經驗。

提到佛光山的開山階段,我腦海裡就浮現了當年大夥兒從早忙到晚,挑磚、挑沙石、扛水泥,汗流浹背的情景;工人下工回去了,佛光山的弟子繼續工作。而護法信徒的幫助更是多得說不完,所以我常說「佛光山的成就歸於大眾」。

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千三百多位出家弟子、海內外數百萬信徒、諸多功德主,還有各界人士的;也不是一天、一時成就的;而是點點滴滴、持續累積、同體共生的成就。


關於「制度領導」

佛陀的時代,僧團十分講究組織制度:佛陀的布薩舉過(僧眾聚集做宗教生活省思的時間)制度、羯磨議事(開會決議)制度,甚至比現代國家的法律程序還要細密周全。佛陀通達人性的管理方式、權巧變通的律儀規章,通透靈活,一點也不輸當今許多成功的企業。

我這一生沒有刻意掛礙自己的前途,沒有特別想要去造就什麼功業,都是隨緣。五十八歲那年,我交卸佛光山住持職位,也只是按照「制度」退位,之後,直接下山去了北海道場,我要讓接棒的人好做事,所以不要待在山上。如同佛教「依法不依人」,組織或企業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明確且可執行的「制度」。

佛光會現在有數百萬會員,佛光山整體運作和諧,弘法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地,凡此種種,都是依隨「制度」運作的成就,才能夠令佛法打破人種、語言、文化的隔閡,透過佛教梵唄、書法、美術、出版、結合表演藝術等等,將人間佛教傳布到世界各個角落。

佛光人的成就是無得而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歸」,是奉獻修為的無得。佛光人與眾生同體、和諧共生。


一磚一瓦起高樓

「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可妄自一開。」蛋還沒有孵化的時候,將它啄破,小生命自此夭折;飯沒煮熟就打開鍋蓋,飯就難以煮得熟軟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獲得就要付出。我建議,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虧,要不計報酬地磨鍊出實在的經驗,增長自己的閱歷和見識,無論是讀書、創業,或從事任何的工作,不要急於成就;太容易成就,則生輕慢,志願不堅,很快就會失敗、從高處跌落。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世上真正的成就都不是一蹴可幾,都不是僥倖而得,也都無法立竿見影,而是一磚一瓦,扎實地建起。正是大家常聽說的「大器晚成」,台灣諺語也說「大隻雞慢啼」。

事實上,速成還真不一定好,如同樹木,一年長成的只能當柴燒,三年、五年的可以做桌椅,十年、百年則成棟梁。所以,我們要無得而修,趁早擺脫急就章的得失心念,必須要「養深積厚,等待因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絕不能好高騖遠,不可懷有「念兩天佛號就心如金剛」的妄念。

禪宗六祖惠能從五祖弘忍手中得到衣缽,五祖送惠能到江邊,對他說:「日後的佛法將由你廣為傳揚,請一直向南走,不宜速說佛法。」

五祖告訴惠能,不要急於向外傳法,要緊的是等待合適的機緣。六祖因此隱居在獵人隊中,吃肉邊菜,等待機緣。機緣就是一切條件具備了,只要因緣具足,任何事情才容易成就,才能水到渠成。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僧團人多,事業龐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無諍?」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覆,那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也是一句描述「法身自性」的話。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般若自性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所以說「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生死,壽命有時而盡,但我們的佛性慧命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說「豎窮三際」。

當年我自佛光山的住持退位,每逢山上重大活動,繼任的住持心平和尚都會來問我:「今年如何做呢?」

「參考往例吧!」我總是這麼回答。

參考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但是,隨著時移世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

為了弘揚正信佛法,從早年單車下鄉,到社會現代化以後的汽車代步、空中來回,深深感受到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確實給予弘法上諸多便利,然而適時的恪遵古制,也能使人認知佛教的真義。

例如:佛光山在一九八九年起,每隔一年舉行行腳托缽活動,不但將佛陀的慈悲與光明帶到台灣各個角落,給予善男信女供養種福的機會,對於出家僧眾而言,也是一項很好的體驗。

一九八○年後,我們在台灣北、中、南三區首創的「回歸佛陀的時代」活動中,利用現代的聲光化電,使數萬信眾有如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靈山勝境中,享受梵音的法喜。

「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周知四方,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有時,學生們要求參加,我也不拒絕,這就是「橫遍十方」的作風。

過去我在叢林裡擔任職事,從接待賓客中,培養了敏銳的覺知,凡事先從一個點考量到其他的點,然後由點而線,再由線考量到全面,如果對事能有一個整體的觀念,將時空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了。

既然佛性充滿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故就理體而言,我與佛陀具有同一尊貴的佛性,所以我不必為威武所屈,也毋庸為富貴所惑。而在另一方面,我與眾生一體,因此,有時我可以高踞獅子座,宣佛妙諦;有時我也可以為大眾做牛做馬,犧牲奉獻。於是,我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有能無,能樂能苦,能伸能屈,能飽能餓。我雖非生而萬能,但是「肯能」、「願做」。

因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要我們大開普門,不要有族群掛礙、分別對待,要能接引各界人士、三教九流同霑法益,讓眾生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都能將得益於佛法的種種善緣,普施於社會。


本文来源:https://www.dbgsyfm.top/jingangjing/72.html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bgsyf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星雲大師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三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光陰過得很快,我們三天的法會今天就圓滿了,時間雖然很短暫,我相信三次的講演多少能夠幫助大家增長一些信心,從這個信心發出求生淨土的大願,老實念佛,一定會成就的。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二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昨天我們將佛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明瞭修學的層次,淨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瞭。正修,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九品因果」。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因緣,來到貴地與同修們談談佛法。這一次選的講題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時間雖然很短,我們節錄經文、註疏中重要的幾段,相信可以幫助我們在行持上、修學上、見解上都有一些真實的受用,這也是我們這一次演講的目的。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二集) 净空法师 最近這幾年,我遇到不少人來問我,法輪功是不是佛教?我解釋得很多,講經的時候說過,也有一些媒體記者訪問,也解答過。過去都有這些光碟保存到,在流通。   法輪功,「法輪」兩個字跟佛家所說的法輪相同,可是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們真正明白之後,你就能辨別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集)  净空法师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坐。今天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給諸位同學談談《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兩願。   我們這些年來,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分量很大,內容非常豐富,學習的綱領一定要能掌握到,我們才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星雲大師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三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光陰過得很快,我們三天的法會今天就圓滿了,時間雖然很短暫,我相信三次的講演多少能夠幫助大家增長一些信心,從這個信心發出求生淨土的大願,老實念佛,一定會成就的。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二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昨天我們將佛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明瞭修學的層次,淨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瞭。正修,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九品因果」。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因緣,來到貴地與同修們談談佛法。這一次選的講題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時間雖然很短,我們節錄經文、註疏中重要的幾段,相信可以幫助我們在行持上、修學上、見解上都有一些真實的受用,這也是我們這一次演講的目的。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二集) 净空法师 最近這幾年,我遇到不少人來問我,法輪功是不是佛教?我解釋得很多,講經的時候說過,也有一些媒體記者訪問,也解答過。過去都有這些光碟保存到,在流通。   法輪功,「法輪」兩個字跟佛家所說的法輪相同,可是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們真正明白之後,你就能辨別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集)  净空法师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坐。今天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給諸位同學談談《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面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兩願。   我們這些年來,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分量很大,內容非常豐富,學習的綱領一定要能掌握到,我們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夢見我參加一個團體,我們跟僧團在比賽,彼此在講述在人生過程實踐佛法的實例,看誰達到什麼樣的幸福終點。 不只有我們和法師,還有很多民間團體,大家很活潑的互動。甚至透過和法師拍照,然後隨喜來捐助。 我還看到一排穿著小護士服裝的民眾,在跳大腿舞。整個場合就是非常歡樂。 活動的重點就是要將佛教年輕化,
Thumbnail
       世尊於此品中分別為四位聲聞大弟子授記成佛,首先是對摩訶迦葉授記,他將於未來世佛號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以及其他種種描述;待摩訶迦葉受記之後,其他三位弟子,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一起以偈誦請求世尊也為他們授記,將自己譬喻為飢渴已久的民眾得遇法王請膳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第1段:在過去久遠劫,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對兄弟同時出家修道,哥哥一心持戒、誦經、坐禪,而弟弟則不愛讀經也不愛打坐,但是喜歡扶弱濟貧,廣結善緣。 第2段: 經過多次的輪迴轉世,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勤修智慧禪修的哥哥,出生為人,而且隨著釋迦牟尼佛出家,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指完全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第三世多杰羌佛為這個世界帶來的佛法和法音,匡正了佛教界末法時期的亂象,給社會大眾對佛教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佛教是大悲為本、利益一切眾生的,真正修行學佛會讓人們家庭美滿幸福,事業成功順利,帶來世界和平、人類安詳。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夢見我參加一個團體,我們跟僧團在比賽,彼此在講述在人生過程實踐佛法的實例,看誰達到什麼樣的幸福終點。 不只有我們和法師,還有很多民間團體,大家很活潑的互動。甚至透過和法師拍照,然後隨喜來捐助。 我還看到一排穿著小護士服裝的民眾,在跳大腿舞。整個場合就是非常歡樂。 活動的重點就是要將佛教年輕化,
Thumbnail
       世尊於此品中分別為四位聲聞大弟子授記成佛,首先是對摩訶迦葉授記,他將於未來世佛號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以及其他種種描述;待摩訶迦葉受記之後,其他三位弟子,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一起以偈誦請求世尊也為他們授記,將自己譬喻為飢渴已久的民眾得遇法王請膳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行持皆圓滿的聖人,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走上覺悟、至善圓滿的解脫道,故以此「一大事因緣」自兜率天降生這個世間,從此佛法智慧應世於南贍部洲。󠀠佛陀慈憫眾生,潤澤眾生。時值佛誕浴佛季,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認識, 佛陀那些在時空長河中閃耀著、無比動人的真實故事吧!
Thumbnail
第1段:在過去久遠劫,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對兄弟同時出家修道,哥哥一心持戒、誦經、坐禪,而弟弟則不愛讀經也不愛打坐,但是喜歡扶弱濟貧,廣結善緣。 第2段: 經過多次的輪迴轉世,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勤修智慧禪修的哥哥,出生為人,而且隨著釋迦牟尼佛出家,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指完全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第三世多杰羌佛為這個世界帶來的佛法和法音,匡正了佛教界末法時期的亂象,給社會大眾對佛教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佛教是大悲為本、利益一切眾生的,真正修行學佛會讓人們家庭美滿幸福,事業成功順利,帶來世界和平、人類安詳。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