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一講--大安法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一講--大安法师

很高興在溫州太平寺跟我們淨業同修一起,來討論《佛說阿彌陀經》這部淨土宗的重要經典。我想,這次時間比較有限,在六次的時間當中,要把這部經做一個梳理,時間上也是比較緊湊的。那麼我想這次就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作為主要的解釋框架,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彌陀要解》,我們原來在東林寺淨宗研習班上曾經做過一次討論,要把它講完的話,都得要五六十個小時。那麼在這十個小時當中,我們主要針對《要解》當中一些重要的淨土宗原理、觀點,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也就是《彌陀要解》當中更為核心的要義的敘述。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論題。“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在五重玄義裡面會談到。現在我們來看看“要解”的意思是什麼。“要”就是精要的意思、緊要的意思。蕅益大師在這部要解當中——它的緊要之處,提出了三點: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門要。

何為心要?把《阿彌陀經》放在一代時教去考察,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號稱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都不越出這部經典之外。這個“心要”也是破除我們凡夫眾生以攀緣心所顯現的妄心,建立寂靜之真心的一個心要。“境要”就是建立淨土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破除凡夫以緣影心、攀緣心所顯現的虛妄之穢土。建立即真心所顯現的實相境界,這叫境要。“法門要”,就是從對佛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的比較當中,特別標顯出淨土往生一法:它橫超的性質、它的全他即自、以佛的果地覺做因地心。這種法門的特點:橫超三界,橫生四土。生到同居土就等於橫生上三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的一個法門要。

闡示一切諸佛之心要的這個淨土,能令我們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正信。這種正信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境界要的闡示,能夠啟發我們的願心——願往生之心。通過對法門要的闡示,讓我們知道在所有法門當中這是最好、第一的法門,讓我們死盡偷心,老實念佛。這三要,一三圓融。一三圓融:能念之心是不可思議的,即心即佛,這就是心要;所念的佛號也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即佛即心的境界要;由於我們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那麼念一聲是不可思議,念百千萬億聲就都不可思議,由於我們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是平等不二的,是圓融、感應道交的,這就叫法門要。所以分開談“要”,能談三點,但它總體都屬於不可思議。所以就叫“要解”。

我們來看這部經典,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姚秦”就是當時東晉時候。“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的法師。鳩摩羅什呢,大家都很瞭解了,他是翻譯我們大乘經典非常著名的一個大譯經師。我們看到,當時道宣律師由於持戒精嚴感得天人的護佑,當時道宣律師對這些來護戒的天人有些諮詢、問話,以後寫成一本書叫《感通錄》。在這部書裡面道宣律師曾經問過天人陸玄暢,就問鳩摩羅什大師他所翻譯的經文:一般的像《金剛經》啦,《法華經》啦,等等,《心經》啦,還有其他經典都有很多種翻譯,但常常卻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能夠流傳,而且越受持,越覺得殊勝,這是為什麼?陸玄暢說,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是以悟達為先。“悟達為先”,相當於翻譯當中的意譯,先把這個經文的意思給它通達,給它把握住;“得佛遺寄之意”,就是得到經典當中佛的真意來加以翻譯的。尤其是他來歷不凡,他從毗婆屍佛以來——就是七佛以來——都是作譯經師的。那麼鳩摩羅什大師所示現的是獨步閻浮,但他所證的本呢,屬於三賢位。如果圓教三賢位,那就是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屬於三賢位。又得到文殊菩薩的指授刪定經文,所以他所翻譯的就會最好。

好,那就看一下這個要解的作者,叫“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清”就是清代。那是明末清初,是在順治年間,蕅益大師用九天的時間寫出來的。“西有”就是蕅益大師的別號。通過這個“西有”表明蕅益大師對淨土法門一往情深,首先要承認西方極樂世界的實有。“沙門”是當時印度佛法及外道的出家人,都統稱沙門,勤行的意思:勤行涅槃道。“蕅益”,大家看一下,這些祖師的名號都喻示著一些教學的內容,給我們以啟發。“蕅”,我們會想到蓮藕。天臺講“六即”——“六即佛”位次,用蓮華來比喻。它這個藕呢,是在淤泥裡面,長在底下。六即佛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和究竟即佛。那麼就用藕、荷、花和蓮來比喻這六即的情況:藕就比喻理即佛和名字即佛這二位;荷葉比喻觀行即佛和相似即佛這兩位;那個花比喻分證即佛;蓮——蓮蓬——比喻究竟即佛。蕅益大師他在臨終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他示具名字位,所以就稱為“蕅”。那麼這個“益”,是代表四悉檀利益的意思。佛菩薩講經說法,一定瞭解四悉檀,觀機逗教。世界悉檀,順應眾生的根機,令眾生生歡喜心;為人悉檀,令眾生生起善根,生善益——生起善根的益;對治悉檀,來破眾生的惡——破惡益;最後令眾生導歸到第一義諦悉檀——入理益。好,蕅益大師就自喻:現在在五濁惡世煩惱淤泥裡面,只是得到名字位的四種利益;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蓮台”究竟的四益。所以就稱為“蕅益”。

那麼“智旭”呢,是智慧像東升的太陽——這樣的一個比喻。這是蕅益大師的名。蕅益大師在出家的時候就對憨山大師非常景仰,本來想跟隨憨山大師出家,由於憨山大師當時在曹溪,他也沒有辦法去,就拜了憨山大師的門徒雪嶺峻師出家。雪嶺峻師給他剃度的法號就叫智旭。好,再來看一下蕅益大師修學的風格。蕅益大師這位祖師確實很有善根,他的父親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中感得觀音大士送子,這麼一個瑞相出現的,從小就茹素。但是他這個少年期間接觸儒家,有一段辟佛的過程——可能是因宋明理學的深入,以繼承千古聖學為任。以後看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自知錄序》,才感覺到自己知見上的錯誤。隨著他父親的去世,閱《地藏經》發出出世之心,很快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進山坐禪,開悟。開悟以後就受戒,閱律藏。

他的風格在那個時代應該屬於狂狷之士,不認可那個時代的很多東西,叫八不道人:說古人有禪,有教,有儒,有律,他自己不敢,認為不夠資格;現在也有禪,有儒,有教,有律,但是他不屑一顧,全面的否定當時的情況。也表明晚明之際,整個佛教界的衰微。蕅益大師是有大菩提心的,有力挽狂瀾的氣概,曾經想建立一個僧團——五比丘——如法共住。但最後還是不見成效,到晚年基本上宗門、教下都放下,一門: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的那種風格是非常嚴峻,對自己也是律己甚嚴。通宗通教,也是以閱藏、著述作為他終身修行的內容之一。他在四十九歲作的這個《要解》是九天的時間,從他的證悟——智慧心——裡面所流現出來的。印光大師對這個《要解》極為推崇,認為這個《要解》是自佛講這部經以來第一注解,縱然是古佛再來重新注解這部經,也不能超過這部《要解》之上。這種推崇應該是登峰造極的了。所以我們讀《要解》,還真的要把《要解》也作為佛經一樣的去依教奉行。

好,那麼下面呢,我們來看看蕅益大師前面一個通序。通序主要闡釋了他寫這個《要解》的一個緣起。這緣起,首先從非常宏觀的立場來看,推究諸佛度化眾生的本懷。“諸佛”,包括空間上十方無量無邊的如來,從時間上包括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他們具有同體的大慈悲心,哀憐群迷。“群迷”就是九法界眾生。我們六道凡夫被見、思惑所迷,離不開三界分段生死;聲聞、緣覺、菩薩為無明所迷,也離不開變易生死:這九法界眾生都是群迷的範圍。諸佛如來隨順眾生的根機,施設他的教化。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九法界,就是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圓證自己的本源心地。雖然歸向本源心地平等無二,但他所建立的教化方法就有很多了。這叫“方便多門”。方便,就是接引眾生回歸的方法。那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於恒河沙的這麼多法門,都叫方便。

好,一代時教種種方便當中,這些方便都屬於通途教法。淨土一法是特別法門。淨土祖師建立的一個觀念,特別的淨土法門叫正門,通途的方便叫門餘——正門之餘。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一種概念傳達一種判教的資訊在裡面。這種概念首先是來自于善導大師。實際上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然後這種運思在我們淨土宗的歷代祖師裡面,都有或隱或現的展示。那麼一般淨土祖師弘揚淨土法門,他一定離不開跟通途教法的一個比較。這種比較不是說有一種優劣的意氣之爭,是由於在契理方面的討論,尤其是在契機——能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眾生能不能從生死苦海得以拯救——這個關節點上,來探討這種法門的選擇性,幫助我們擇法。在與通途的教法比較當中,淨土一法最直捷、最圓頓,所以提出:“至直捷、至圓頓”的“念佛求生淨土”一法,是一切方便當中最好的。這就提念佛法門。那念佛法門又包含著四種念佛了:實相、觀想、觀像、持名。

好,進一步比較,在這四種念佛當中,“至簡易、至穩當”的,就是信願專持名號,稱為“徑中之又徑”。如果說通途法門也可以進入成佛寶所的話,那麼念佛一法是到達寶所的捷徑,好,念佛法門是捷徑的話,那持名念佛到達寶所是捷徑當中的捷徑。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所展示的阿彌陀佛大願的緣起、《觀經》所展示的定善十三觀和散善的三福、九品,以及《阿彌陀經》單刀直入所談到的信願持名,這三部經並行於世,但古人特別把《阿彌陀經》列為每天的功課——日課。可見這個持名念佛一法,就普被上、中、下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無論是事相還是理體——諸佛如來說法是理事雙備——這淨土一法都能夠含攝。淨土從事相上的修持,非常簡單明瞭;但是它這個法門建立的理論,卻是法界的秘密之藏。稱為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不能理解。蕅益大師常常說這句話。這是一個“名字位中真佛眼”——開佛知見——的祖師所說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在這裡加以高度的注意。

這淨土一法非常難信,也非常難理解,因為它的理論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那麼佛果地上的智慧、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認知範圍,所以我們很難理解。由於不理解,我們就很難相信。這才是一切法門當中最難信之法。這個法門不僅把事和理——事相和理體,能夠統攝,而且宗門、教下也不能越出這個法門之外。只能說這是大不可思議的法門。古往今來對《阿彌陀經》有諸多的注疏,這些注解裡面有三部注解我們要加以注意。第一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稱為“廣大精微”。“廣大”就是:蓮池大師主要是以《華嚴》的十玄門——華嚴的境界,統攝宗教,來加以注解。有它廣大的一面。然後再回歸到心性方面,有它“精微”的特點。這是一部重要的注疏。第二部注疏就是“幽溪師伯”講的《圓中鈔》。幽溪傳燈大師《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是用天臺的圓教中道了義來對大佑法師的《阿彌陀經略解》寫的一個鈔。這鈔是“高深洪博”,以一心三觀的道理來闡釋一境三諦的境界。這兩部注疏都像日月升在空中,有目皆睹。就是有見識的人看到這兩部注疏,都能得到甚深的法益。

這兩部注解由於文字都很詳盡,義理展示很繁多。這個法義“邊涯莫測”有它好的一面;但是或許對於剛剛學淨土法門的“初機”、“淺識”,看到這個義理的高深、奧妙,不一定能夠理解。理解不了呢,這個信心和願力就很難生髮出來。蕅益大師他講自己注這個注解,就是為“初機淺識”者來作的。“所以就忘記了自己的平庸和愚鈍,再對這部《阿彌陀經》述要解,不敢與蓮池大師和幽溪大師表明不同的觀點,也不必與二位大師勉強相同。”因為他所利益的是不同的人群。再就是對《阿彌陀經》也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面。就好像蘇東坡對廬山的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縱然從側面看廬山像山峰,橫看連綿起伏,橫看和側看不一樣,但都是廬山的面目在不同角度上的展示,沒有離開廬山真正的境界。不同的角度所看的,也是廬山真面目的一個側面。就是相得益彰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bgsyfm.top/jingtu/89.html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bgsyf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漢地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阿彌陀佛發願在念佛人臨命終來接引其神識往生,稱為文成印壞,即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往生極樂淨土之時。臨終念佛人的神識一旦離開身體,馬上就進入阿彌陀佛或觀音勢至攜帶的蓮台裡面,蓮台閉合後,在刹那間、如壯士屈伸臂頃就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讀誦金剛經的巨大功德!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
《雜阿含經》有一則比丘爭誦經唄的故事。 有一天大迦葉對佛陀稟報:「佛陀!有兩位比丘,心性剛強,一位是阿難的弟子難荼,一位是目犍連的弟子阿毗浮,兩人時起諍論,相互爭誦經唄。明日約定一決勝負,比賽誰誦出的經唄最多,誰說的法最勝!」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星雲大師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三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光陰過得很快,我們三天的法會今天就圓滿了,時間雖然很短暫,我相信三次的講演多少能夠幫助大家增長一些信心,從這個信心發出求生淨土的大願,老實念佛,一定會成就的。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二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昨天我們將佛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明瞭修學的層次,淨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瞭。正修,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九品因果」。
漢地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阿彌陀佛發願在念佛人臨命終來接引其神識往生,稱為文成印壞,即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往生極樂淨土之時。臨終念佛人的神識一旦離開身體,馬上就進入阿彌陀佛或觀音勢至攜帶的蓮台裡面,蓮台閉合後,在刹那間、如壯士屈伸臂頃就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讀誦金剛經的巨大功德!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著名經典,「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
《雜阿含經》有一則比丘爭誦經唄的故事。 有一天大迦葉對佛陀稟報:「佛陀!有兩位比丘,心性剛強,一位是阿難的弟子難荼,一位是目犍連的弟子阿毗浮,兩人時起諍論,相互爭誦經唄。明日約定一決勝負,比賽誰誦出的經唄最多,誰說的法最勝!」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星雲大師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三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光陰過得很快,我們三天的法會今天就圓滿了,時間雖然很短暫,我相信三次的講演多少能夠幫助大家增長一些信心,從這個信心發出求生淨土的大願,老實念佛,一定會成就的。
普賢行願品菁華(第二集) 净空法师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昨天我們將佛法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明瞭修學的層次,淨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境界,都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瞭。正修,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行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九品因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