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彌陀經要解|淨空法師 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raw-image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一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蕅益大師《要解》的重要性

各位同學,記得去年六月,我們在這個教室講了一部《無量壽經》。

今年同一個月份,也在這個地方與大家共同來研究淨宗另外一部大經,也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這是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

在過去,《無量壽經》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遍的流通,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就是《阿彌陀經》。尤其是《阿彌陀經》的《要解》與《疏鈔》,可以說是近來一千年當中,幾乎淨宗修學成就的都是靠這兩種註解。這兩種,尤其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過去印光老法師曾經說過,他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要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

這是印光法師把這個註子讚歎到了頂點,甚至於就肯定了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的意思,完全沒有錯誤。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了,印光大師的身分。

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顯露出來,當然一定也是個再來人,絕對不是凡夫在一生當中能夠有這樣的成就。那麼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人?

如果按照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印光大師來說,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的話,當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那麼這個註解對於我們來說,就非常的重要了。


難信之法,易行之門

在末法時期,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佛法的宗派很多,法門很多。

真正能叫我們現代人,現代人可以說煩惱非常之重,苦難特別多,讓我們一生當中得到真實的利益。不但能夠解決我們現前一切問題,無論是個人、家庭、事業,更能夠幫我們解決一個永恆的問題,這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生死大事,這是個永恆的問題。

確實有效,確實能夠做得到的,可以說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淨土法門。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快速、穩當,這是與其他一切法門做個比較,顯示出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

但是這個法門實在來說,就像諸佛如來自己所說的,古來祖師大德異口同聲所宣揚的,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而易行,修行起來非常方便,人人能做得到,可是就是不容易叫人採信。


真正成就者,唯善根深厚與有福之人

因此自古以來在這個法門真正成就的,實在講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就是善根深厚的人,根性很利,也就是我們講特別聰明的人。他一聽這個法門,他對於裡面的道理、事實他就能夠深信不疑,這種人能得利益。

第二種人,我們常講有福之人,這是真正有福報。這個福報不是世間五欲六塵的福報,不是說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那個福報是假的,為什麼?不長久。

真正的福報是聽了這部經雖然不懂得道理,他也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是真正有福。他不懷疑,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所以他也很容易成就。

最難的就是中間這部分,而且中間這部分人是特別的多。古來的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為我們講解、為我們介紹,實在也就是為了中等根性的這批人。

我們對於歷代傳法的這些大德、這些善知識,真誠的感激,如果不是他們,不是這些人,我們在這個時代要想接受這個法門確實困難。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佛教」首先我們要認清楚,它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我們決定不能把它當作宗教來看,那就錯了。一開頭錯,這一錯就到底了,我們要把它當作教育來看。

釋迦牟尼佛一生,如經中所說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四十九年所說的,後人把它整理出來印成書本,流傳到中國,在中國翻成了中國文。我們古代的這些大德們,將佛這些經論整理、分類,編成一部大型的叢書,我們今天叫它做《大藏經》。

《大藏經》的內容一言而蔽之,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要研究討論的《阿彌陀經要解》也不例外,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

我們用這個眼光、用這個角度來探討,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佛對我們苦口婆心的教導,使我們在佛教育當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經題說明:「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諸位翻開經本,經本一開端這個就是註解。諸位翻開經本第一面,第一面是個序文,蕅益大師寫的,序文寫得非常之好。

我們這一次時間不長,我們介紹的方法是採取重點,如果意思很明顯,一看就懂了,我們就把它帶過去。有重要的理論或者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要多用一點時間來介紹。

這個經文先是題目。題目,「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個字是經題,「要解」兩個字是註解的名題。所以,題目裡面就分成兩段,一個是經,一個是註。題,必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簡單的介紹。「佛」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這是佛親自所說的。

佛經很多,經題諸位也看得很多,有些經上經題冠上「佛說」,有些經典裡沒有「佛說」。

譬如說我們常常看到的,在中國社會當中家戶喻曉的《金剛經》很出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面沒有加「佛說」。是不是佛說的?當然釋迦牟尼佛說的。日本人最崇敬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上也沒有加「佛說」。是不是佛說的?當然是佛說的。

為什麼經上有的加佛說,有的不加佛說?

這是我們學佛同修必須要曉得的,這屬於常識,佛教常識。在一般慣例上,從正宗分開始,正宗分裡頭第一句話是佛講的,這部經多半冠上佛說。第一句話不是佛講的,是別人提出問題來問的,通常這種經就不加佛說。所以這是有這麼一個例子。

佛一生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上來說,也可以分為許多的種類。像後面會跟諸位介紹到的所謂十二分教,那就是把它分為十二種不同的形式。

這十二種當中,有一種叫「無問自說」。

通常佛講經,都是別人有問題提出來問他,他來跟大家解答,多半屬於這種性質。另外有一類,沒有人問,佛看看大家機緣成熟,主動介紹出來,這一類的經叫無問自說。我們這部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所以經題特別冠上「佛說」。


✅ 「阿彌陀」之義與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就是無量。實在講,這個地方還有省略,應該有一個阿彌陀佛。因為佛為我們說,也就是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

「佛」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換句話說,阿彌陀佛要從文字的意思來翻就是「無量覺」,無所不覺,也就是無所不知的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

佛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出兩個意思,一個是「無量壽」,一個是「無量光」,說出這兩個意思。其實無量的意思裡面包括得太多了,確實它是說的究竟圓滿的無量。

佛用光、壽兩個字,把所有一切的無量都概括了。壽是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是講空間,光明遍照。說無量的空間跟無盡的時間,那時空裡面所包括一切都在裡面了,沒有一樣東西是遺漏的。

所以,他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空。可是仔細我們來說,時空兩個字的意義遠不如光、壽來得活潑,光壽好像是活的、有生命的,時空就沒有這種生命活潑的這種感觸。

所以,光跟壽來代表時空的意思更為深遠,更有意思。尤其在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壽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了空。譬如說你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富,可是沒有壽命,這一想,豈不是你都不能享受?

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最重要。因此世尊給我們解釋阿彌陀的意思,頭一條就講的無量壽,壽命是一切無量裡面的第一德。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導師的德號。


名號的由來與釋迦牟尼佛之教化方針

在這個地方我必須要跟諸位同修做個簡單的報告,我們中國古代的聖賢,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有相當的明瞭。你看《老子》,在子書裡面的《老子》,他的書雖然不多,只有五千言,五千言就是五千個字,不算很長的一篇文章。

他一開端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事實,他就曉得名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佛菩薩的名號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從哪裡來的?誰給他起的名字?我們今天講自己名字,大概中國人的名字大多數都是父母起的。

佛菩薩沒有名號,這個諸位要知道。

佛菩薩名號從哪裡來的?是從他教化眾生需要而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他教學的宗旨,也就是他教學的一個口號。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界,教我們地球上這一批眾生。他教學的方針是什麼?一定要對症下藥。觀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毛病太多了,這一切毛病裡頭哪個毛病最重,這是先要對治的。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最嚴重的是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在名號裡面就用一個「釋迦」。

釋迦是什麼意思?是仁慈的意思,這就是他對於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現前教學的方針。同時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執著非常嚴重。嚴重的妄想執著就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心不清淨,因此名號上又加上一個「牟尼」。牟尼是印度話,意思就是寂滅的意思,就是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都滅掉,讓心地恢復清淨。換句話說,釋迦牟尼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仁慈、清淨。所以他的名號就是他現前這個階段的教學方針,用這個做名號。

假如說,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作佛、來教我們,他用什麼名號?他也要用「釋迦牟尼」,才能治我們的病。我們釋迦牟尼佛,我們的老師,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兩個對換一下,他到那裡可不可以用釋迦牟尼?不能用。為什麼?

西方世界人每個人都仁慈,你提這個就沒有意思;每一個人心都清淨,牟尼也沒得意思了,所以他那個世界一定要用阿彌陀。我們這個世界來作佛、來教化眾生,一定要用釋迦牟尼,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佛沒有名號,他在哪一個地區對不同的眾生,他的名號就要換。他不是一個固定的名號,也不是永久就是那一個名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可見得他是應機說法,而且無有定法可說,佛也就沒有一定的名號。


佛之相貌無定,隨類現身

不但沒有一定的名號,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佛心那麼清淨,相貌當然是圓滿的。圓滿的是報身佛,他示現教化眾生,那就要隨類現身,就不是他本來那樣究竟圓滿,他示現的。

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就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在中國示現的,一定是中國人的相貌,在印度示現的,一定是印度人的相貌,他們見到之後才有親切之感。你看我們造的佛像、菩薩像,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西藏人的佛像一看那就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一看,佛像很富態,泰國的佛像下巴尖尖的,一看就是泰國人。

所以要知道佛沒有一定的相,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名不是一定的,相也不是一定的,都是隨眾生心,確實做到了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十大願王上所說的,諸佛菩薩真的圓滿的做到了。


「經」之定義與佛經超越時空特性

「經」這個字在此地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因為我們講得太多了。「經」就是經典,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課本、教科書,我們要把它這樣的看法。教科書為什麼稱之為經?這個字分量很重,說明佛這個課程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是真實的,是超越時空的。

三千年前,佛當時對印度人這個講法正確,他們聽了得利益,三千年後,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讀到這部經同樣得到受用。我們所得到的受用,跟當時佛講經參加大會人所得的受用無二無別,這才能稱為經。不像我們世間一般學校的教課課本,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用了。時代變了,樣樣都進步了,它必須要修改,必須要重訂。

佛的經典是萬古常新,所以經有這樣的價值。它如何能夠普遍適應每一個時代的大眾?我們曉得,古今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完全不相同,這一部經典怎麼能適應?在空間來說,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國不相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中國人跟歐美又不相同,它怎麼能夠普遍的都適應?這個就需要真正能夠明瞭、真正能夠懂得的人給我們講解。


「解」的意涵:經文的現代化與再詮釋

所以「解」就是這一個佛所說經典的現代化,解就是現代化,也就是本土化。

蕅益大師是明朝的人,他這個註解就是適合於明朝的中國人來修學。可是明朝到我們現在差不多有五百年了,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要解》,所以我必須又要在此地加以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把蕅益大師五百年前的《要解》,解成我們現代化,使我們現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什麼樣的人能解、什麼樣的人能講、什麼樣的人能譯?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這都是很大的問題,都是很嚴肅的問題。翻譯經典,如果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那可能完全把它翻錯了。

古人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講錯了。必須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解如來真實義的人不能翻經。


中國祖先智慧與文言文之重要性

諸位同學要知道,中國雖然在近代受盡了屈辱,受盡了苦難,使我們自己感覺到處處比不上外國人。可是大家要很冷靜的去省思一下,去回顧一下,你會感覺到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最有福的人。這個話從哪裡講起?從經典講起。

佛經傳到中國,中國歷代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之人,他要不證果,他就沒有能力翻經。什麼叫證果?佛在經上所講的理論,他統統證明、證實了,這就叫證果。

如果不能親自把它證實,我只是聽佛說的,我自己沒有見到,這總是隔了一層;隔了一層,你要是講解或者是翻譯,決定有錯誤。這是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這個大德包括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是修行證果的。

註解經典的、講經說法的都不是凡人,留下這麼多的典籍、教訓,這是我們中國人,人人都有分,是無盡的文化遺產。我們要願意去繼承這分遺產、接受這分遺產,我們的祖宗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你只要把這個條件做到,這個遺產就交給你了。

這一個條件是什麼?是文言文。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先絕頂聰明的智慧,是我們在今天觀察整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祖先都沒有想到。那就是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要用什麼方法傳下去,傳到千年萬世還永遠保持那個純度,而不會產生變化,這個工具太重要了。

我們的祖先了解,言語會隨著時代變的,所以古人的言語我們現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語言是一致的,傳久之後,後來的人對這個語文就不認識了。

這在西方我們看到的,像希臘文、拉丁文,這都變成了他們的古文,極少數的考古學家還在那裡摸索,不能夠普遍流通。所以我們中國的祖先聰明,從商周時候就把語言跟文字分成兩條道路,語言隨便你怎麼變,我的文不變,這個方法妙極了!

我們今天,你能夠懂得文言文,你讀《論語》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談,你讀《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見面。彼此能夠溝通意見,而不至於發生誤會、不至於發生錯誤。所以,文言文是中國古聖先賢最偉大的發明,用這樣一個工具、這麼一個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藝、前人累積的經驗傳給我們。

文言文現在人一看到,這個好難!其實比學英語容易太多了,這是真話。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不肯學。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會下學佛經,李老師告訴我們,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南宋。南宋所翻的經已經非常少了,差不多十分之七、八是在隋唐時候翻的。那個時候翻經的這些高僧大德已經考慮到了,經典所用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字,也就是當時我們現在講的白話文,當時的白話文。

所以佛經文字,諸位要跟古文比一比,最常見的《古文觀止》,你跟它比一比,我們佛經的文字比那個要淺顯很多。你看我們念的《阿彌陀經》,你看起來並不難懂。《阿彌陀經》是在南北朝時代姚秦時候翻譯的,還在隋唐之前。你看到這個文字比起當時陶淵明、謝靈運是同時代的,跟羅什大師同時代的,你看看陶淵明的文章比《阿彌陀經》要深得多。

所以翻經的大德已經用盡了心思來幫助後人,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說佛經為什麼不翻成白話文?古人已經在那裡用盡心思了,盡量的簡化,確實他們對得起我們。我們對於文言文真正能夠稍稍有修養,我們文字這一關就能夠通過,就有能力、有資格接受我們祖宗留下來的遺產,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遺產。


如何學習文言文,承接文化遺產

李老師常常教給我們,他說文言文從哪裡學?要從背古文下手。他教給我們,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他的標準就是從《古文觀止》裡面選擇,能夠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如果能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他教給我們要背書,現在要真正肯用功努力,比從前實在是方便太多。

台灣的國語日報編的《古今文選》,一直印到現在印了不少,大概《古文觀止》裡面三百篇可能都收進去了。我們在裡面選擇,用《古文觀止》做標準,能夠選擇個五、六十篇認真的去讀,先把這個條件拿到,然後你研究佛經、研究中國的古籍,你就有了基礎。所以,文言文決定不能放棄,如果有人叫你放棄文言文,你要是聽了他的話,就上了大當。等於是放棄幾千年祖先留給你的遺產,你說這個放棄太可惜了,那真是無盡的智慧寶藏。

學佛的同修,尤其是中年以上,背誦古文確實有困難,所以是年齡愈小愈好。我常常勸勉同修們,你們要教你們的兒女,勉勵子弟要熟讀文言文。你能夠用兩、三年的時間盯著他、督促他,現在他雖然感覺到痛苦,將來他一輩子感激你,感激不盡!這是真的。我們中年以上,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個精力去背古文,所以我就勸勉同修去背《無量壽經》。

李老師給我們定的五十篇,《無量壽經》四十八篇,距離五十篇就差兩篇,可以了,能過得去。同時《無量壽經》經文,這是五種原譯本,最早的本子是後漢翻譯的《清淨平等覺經》,最晚的本子是《大乘無量壽經》,是宋朝時候翻譯的。可以說佛經在中國翻譯,從最初到末期,《無量壽經》這幾種翻譯都可以把它濃縮,都可以作為一個代表。

夏老居士的會集,會集得非常之好,也可以說,他這個是「要解」,夏蓮居那個是「要集」,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他統統都能夠會集在一起。我們能夠熟讀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對於佛教經典上的障礙決定可以突破,有能力讀一切經。但是要想讀中國的古籍那還不行,因為佛經的文字淺,還不夠用,還要從古文上下手。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經文出處,鳩摩羅什的譯經功德

底下這兩行,一個是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姚秦」是年代,在中國歷史上,以秦作國號的一共有四個朝代,所以歷史學家就用帝王的姓冠上去,區別是哪一個秦代。這個在四個秦代這是第三個,苻秦之後。就是苻堅建國,國號叫秦,以後被姚萇篡位,現在的話叫政變,他的大臣發生政變,把這個國王推翻,他去做了皇帝。

他姓姚,就稱為姚秦,國號沒有改,但是皇帝換了。他這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像剛才講的陶淵明、謝靈運。我們中國古代的道安法師,這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師,都是這個時代的人,都是同時代的人。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創辦的東林念佛堂也是在這個時代,同一個時代。

「三藏法師」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他的學位,把學位冠上去。翻譯經必須通達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換句話說,對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沒有一樣不通達的,才能稱為三藏法師,翻譯出的經典才有人相信。

也就是我剛才講的有修、有證,他沒有證不行。三藏法師這個意思裡頭含的就是有修有證,他要不能證,他怎麼能夠通達?所以這是學位的名稱。「鳩摩羅什」是他的名字,這個我也不要詳細介紹了,過去講的都很多了。「譯」是翻譯,從梵文翻成中國文。


蕅益大師與「西有」之號的象徵意涵

另外一個題是註解的題目,「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前面這個都把它看成時代、年代,蕅益大師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所以他是跨越兩個朝代。因此他的這些著述裡面,有的時候寫明蕅益智旭,有的時候寫清,這兩個都沒有錯。

「西有」是大師的別號。蕅益大師當然這都是大菩薩再來示現,跟我們印光大師一樣。蕅益大師在他的傳記裡面能夠看到他的生平,在《要解講義》與《親聞記》裡面也有詳細的介紹,這是《要解》近代兩部很好的註解。《講義》是圓瑛法師作的,《親聞記》是寶靜法師作的,寶靜是天台宗的,都寫得很詳細,諸位可以做參考。

大師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所以他用「西有」兩個字做他的別號,意思非常鮮明。告訴我們佛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決定不是假想的,不是寓言,完全是事實。

那就是距離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按照佛經典裡面所說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世界,不要想到講世界就想到地球,那太小了,地球是我們這個大世界裡面的一個小星星而已,我們講世界是講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在過去有很多人解釋,以為大概佛所講的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銀河系,這麼大的一個世界,在太空當中它是一個星系的組成。要是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範圍就更大。

黃老居士有一篇文章,附印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這本書我們同修們都有,不妨翻開來看看,他說的也有道理。他的看法,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實在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如果這樣說法,那娑婆世界的範圍就太大了。

因為一個娑婆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包含著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要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娑婆世界,這個簡直不能想像,範圍太大了。而是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星系比我們娑婆世界就更大了,大到沒有辦法計算。那個世界有一尊佛,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這尊佛的名號叫「阿彌陀」。


淨土三經與往生條件:信、願、行

所以這個「有」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

想不想去?諸位已經聽了《無量壽經》,也聽了《觀無量壽經》,三經是釋迦牟尼佛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三經演講的順序,最初是講《無量壽經》,其次是講《觀無量壽經》,《彌陀經》最後講,在舍衛大城祇樹給孤獨園所說的。

最後講的這個,那真叫苦口婆心的勸我們,這個機會不可以錯過,錯過了太可惜。

要怎樣才能去?

第一個,要真正的相信,決定不能懷疑;

第二個,要真正發願,就是真想去、真肯去,這才行;

第三個,就修學的方法,佛教給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

所以這個方法真的容易,真的是簡單。專念,必須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把它念掉。


放不下,即無法往生

今天下午還有個同修來看我,跟我說他是很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這個地方放不下,怎麼辦?我說你放不下就不能去,這很簡單,你要想去就必須放下。我說你們從台灣到美國來,你想到美國來的時候,你要不要把台灣放下?你不放下台灣,你就到不了美國,跟這個情形一樣,這個世界你放不下,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去不成。

所以,兩者好好的去衡量一下。這個世界苦,太苦了,你如果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你的來生比這一生更苦。為什麼?你自己去想想,你從早到晚你想了多少樁好事?想了多少樁壞事?如果我的思想、念頭、所作所為,損人利己的事情多,利益眾生的事情少,換句話說,你造的惡業就多,善業少,那你來生的果報當然不如這一生,這一定的道理。

所以不能往生,在這個世界輪迴,每況愈下,只往下面轉,不是往上面轉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你要真搞清楚之後,你才曉得非去不可。蕅益大師用這個名號,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讓我們真信,真正發願,所以用「西有」。


「沙門」之義與「大師」謙稱

「沙門」這是古印度出家人的通號,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裡出家修行的人很多。到了中國之後,就變成佛門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息」兩個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做沙門。實在講在家也可以用,但是習慣上,在中國是出家人用。

這也就是大師的謙虛,因為沙門是在求學這個時代的名號,這是自己謙虛。所以他不稱法師,當然更不敢稱大師,現在人這一稱大師,這個不得了。

有些人不知道,連佛教常識也不懂,以為好像寫信稱呼,對我很尊敬,寫「淨空大師」,我真是沒有法子跟他解釋。這個稱呼錯誤的,這是過了頭。

你看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等覺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他們稱什麼?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大師是對佛的尊稱。沒有成佛,見到他尊稱他成佛,那叫罵人,這太過分了,這是我們學佛同修必須要懂得。

所以你看,古來真正有德,自己謙虛,連法師都不敢稱,稱沙門。像羅什這樣的人,你們看註解、看傳記看到,傳記裡面記載,羅什大師過去世是七尊佛的翻譯經的譯經師,所以他東西翻得好。中國人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家戶喻曉念的《金剛經》就是羅什大師翻譯的。人家稱法師,也不敢稱大師。所以別人就算是尊稱,我們也要把他糾正,這才是正確的。


蕅益之號的深意

「蕅益」也是大師的別號,他這是用兩個號,一個西有,一個蕅益,這兩個號都是提醒我們、勸勉我們專修淨宗。

蕅是蓮,蓮是花,蕅是蓮之因,種蕅才開蓮花,蓮花這才是果報。所以有蕅才生蓮花,有蓮花才結蓮子。蓮花是花果同時,表因果同時,表這個意思。

可見得他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如果要得到蓮蕅之益,「益」就是蓮花化生,必須要專心念佛,要專修淨業,這才真正得到九品往生的利益。他這個名號是取這個意思。

「智旭」是他的法名,是他出家時候的法名,這是老師給他起的。他的號是自己起的,可見得這個號也是為利益眾生,也常常提醒自己自利利他。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雖然是假名,常常可以提醒自己。


「解」的功能為提要明義,引導修學

「解」就是解釋,他這個解叫「要解」,就是把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最精要的意思給我們講解說明,這是題的意思。經題、名題簡單的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他的序文。


序文引入:諸佛憫念眾生,方便施化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原夫,這是文言文裡頭一個起頭的話,是個文言虛字,沒有意義的。諸佛,佛很多,不是一個。

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就能成佛。佛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常說成佛成佛,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我不成佛行嗎?這些都是問題。


「佛」之意義與成佛的究竟目標

「佛」這個字是梵文音譯過來,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後面的尾音都省略掉,梵音完全翻譯稱為「佛陀耶」,我們把尾音都捨掉了,單單用這個佛字。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是覺。這個字是尊重不翻,為了尊重它,沒有把它用中文的意思翻過來,所以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

覺通常講有三種,這個覺是真實的覺悟、徹底的覺悟,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自己,誰能認識自己?找不到一個。

你說你認識自己,你從哪裡來的?你沒有來之前是什麼樣子?你將來到哪裡去?你去的是些什麼地方?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迷惑。

生活環境,小是我們家庭、事業這個生活圈子,大到國家、民族,到這個世界,再大,現在講外太空,講到太空,像佛經講的娑婆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統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換句話說,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現前與廣大的虛空法界,我們統統要明白、統統要了解。

真的明瞭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才能做得了主宰。真能作主宰,你就得大自在,你就不會受環境的支配,不會受環境的壓迫,所以叫解脫,真正得到解脫。

解脫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由自在,你才能真正得到。我們所謂的幸福美滿,必須要徹底明瞭、覺悟的人,那個幸福美滿才是真實的,才真正得到。由此可知,所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成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成佛就是這麼個意思。

成佛決定不是像佛像,一天到晚放在廟裡供給人拜拜的,那種佛我們決定不要作,決定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一定要曉得它真正的意義。


佛心真誠,群迷九界皆為教化對象

從文字上來看,諸佛那就是說明了,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人很多,諸就是多,不是一個人。這麼多的人他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們在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之前,跟我們差不多。他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要從這個地方去深思。

當然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憑我們自己的能力,要想成就確實困難。現在我們有緣,我們也很幸運,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幫助,得到他的指導。

蕅益大師幫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解釋,如果我們明白了,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搞清楚了,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得到像諸佛菩薩一樣的成就。


佛菩薩無所求,唯以悲願渡眾生

這個實在太稀有,太不可思議了!我們要相信他的話是真話,他不是欺騙我們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們沒有欺騙人的理由。

我們這個世間人,誰願意欺騙人?欺騙人一定是有所企圖,一定有個目的,如果說毫無企圖、毫無目的,他要去欺騙一個人,這個人神經有問題,決定不是正常的,正常人不會。

我們看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寫的這麼多書,寫得很有道理,不像是個神經不正常的人。他對我們一無所求,他騙我們做什麼?沒有理由來欺騙我們。

我們對他應當深信不疑,希望我們自己能在很短的時間,很有效果的修學,能達到他們同樣的境界,這個也就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教學的目標。這個地方是指這一切已經圓滿成佛的這些人,這些人就太多了,數不盡。

佛多,世界就多,一個世界是一尊佛在那裡教化,所以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佛佛道同,佛的心都是清淨的、佛的心都是真誠的,佛心都是慈悲的,「憫念群迷」,群就是一群一群、一類一類的。


九界皆迷,唯佛以大悲教化

佛把眾生分做九個不同的群體,就是菩薩、緣覺、聲聞、天、阿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九個不同的群體,叫群迷。在佛的眼光裡面,菩薩也迷,菩薩雖然覺悟,沒有圓滿,所以叫九界有情,情就是迷。

我們這個世間人對情看得很重,認為這個很好,在佛的眼光,情壞透了,情是迷惑顛倒,叫做迷情,絕對不是個好事情。

佛教給我們講理智,不可以用感情,這一點我們也要能深深體會佛菩薩的意思。唯獨佛那是真誠、完全沒有條件,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條件的慈悲、無條件的憐憫一切眾生。

既然慈悲憐憫,當然全心全力來照顧這些眾生、來幫助這些眾生,所以底下有「隨機施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以上節錄自:淨空老法師專集網、華藏淨宗弘化網

南無阿彌陀佛 🙏


註:這邊特別分享格友@一念相應一念佛

精心整理的文章——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

內容精彩深入,值得一讀!🌿





avatar-img
🌙✨ 彡彡の夢と記憶 🪐💫
12會員
28內容數
歡迎來到🌙✨ 彡彡の夢と記憶 🪐💫 miao-dream,源自「妙夢」,亦是心靈與潛意識交會的所在。每一夜夢境,都是一扇通往內在世界之門。 「靈魂正在做夢,而你,既是夢中人,也是做夢人。」 在此,夢不僅是記憶殘影,更是訊息之密語、前世之回聲、輪迴之映照。 ——夢入彡彡,從此啟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堂-avatar-img
2025/04/12
你整理得很用心、好詳盡。感恩! 多年前讀了《葉曼講阿彌陀經》,讓讀者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殊勝,從此對這本經印象深刻。
彡彡-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時堂 看到您的回應真的好感動~那份對經典的渴望與敬意,讓人由衷讚歎!🌿 是的,葉曼老師確實講過《楞嚴經》,可在 YouTube 上搜尋「春風社 星火燎原」,便能找到她的講座影片。 南懷瑾老師說法也同樣精彩,我特別喜歡他的《南禪七日》,反覆聆聽多次,每回都深有領悟。 正如淨空法師所說:「佛教首先我們要認清楚,它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我們決定不能把它當作宗教來看。」 其實,正因爲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繁重,越應該抽點時間來讀經典。 經中蘊藏的智慧,不僅能幫助我們現前安住清明、活得自在,也引領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逐步走向覺悟,可謂妙用無窮。 【小小補充】 這兩日工作稍忙,未能及時整理更新法音文檔。 彡彡先前已將部分法音轉載於個人 YouTube 頻道,誠摯邀您前來看看: 🔗 https://www.youtube.com/@Xinna777 願以此供養有緣人,共聞佛法,同證般若。 南無阿彌陀佛 🙏
受教了~~~不只是宗教 更是教義
彡彡-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林燃(創作小說家) 燃姊兒~ 懂行!感謝妳的共鳴與體會 ✨ 阿彌陀佛 🙏
心18-avatar-img
2025/04/12
佛菩薩無所求,唯以悲願渡眾生 —來自彡彡發佈於🌙✨ 彡彡の夢と記憶 🪐💫 https://vocus.cc/article/67f93740fd89780001880e56 感恩、感激、感念,謝謝法師的宣講、謝謝33寶貝的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