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一) 講義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一心念佛。往生九品蓮華。橫超三界。直趣菩提。」

講義序

  •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 李炳南謹識
  • 圓瑛法彙序 ~ 閩侯林翔敬撰
  • 彌陀要解講義序 ~ 興慈謹撰
  • 彌陀要解講義序 ~ 靳雲鵬敬序
raw-image

***

重校新版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序

(李炳南謹識)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佛法者何?淨而已矣。所淨者何?根塵識皆是也。故群經蘊義,無不在淨;學而習於淨,扼乎佛法之要矣。

然三藏煙海,畏繁求專,得阿爾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古德彙而輯之,曰「淨三經」;近德益以華嚴行願品、楞嚴勢至圓通章,曰「淨五經」。前彙專之專者也,各明一義;後益選其專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依聖言量,末法惟淨成就,又云普被三根。姑無論其探源析流,遍飲其水﹔盱衡當時,果能貫徹三經者,寧多乎哉?僅彌陀一經,聞者較廣,但亦依其文,而作諷誦,鮮能達其義,如法實修。雖有圓中鈔及疏鈔等,非不浩浩淵淵,探賾索隱﹔第以辭藻典雅清鑠,非夫人盡能受;仍如寶珠裹衣,貧子不富。佛法難聞,似又不一其障也!

蕅益大師要解出,文潤而質,言簡而精;性與相,雙彰其諦;禪與淨,融而無諍。求解者,豁顯其義;求行者,詳示其端。十三祖歎為觀止,良有以也!

古閩高僧圓瑛法師,復慮格於教相者,或猶難入,又隨文逐句,增以講義,使解若疏,講若鈔也;如是,則彌陀一經,三根庶普被矣!寧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競,流通典籍,亦復為一障焉!臺省淨學,習是經解者,乃為上海鋟版,序有「壬午暮春」。迭次翻印,皆依原書攝影為之,後始察知多訛;凡所翻,無不訛也。雖亟思而正之,惟艱於校勘之求,罔須勝其事,細其心,且當恒其德也。辛亥夏,古粵許寬成教授,慨而任之;復得鄭勝陽居士之助,遂鑄鉛易型,自成新版;並擬遍蒐舊刊而封之,不使重出於世。

嗟夫!無圓公講義,要解不彰;無要解,阿彌陀經之秘不顯;無阿彌陀經,淨土之普不被;無淨土,無量佛法不能濟其窮矣。稔其事重大也如此,又安可再容魯魚亥豕,混淆於人心耶?閒嘗省其咎由,其辭至無可遁,其事至無可委者:何以未先塼本於上海,後不肇末於臺灣,任其悠久流訛,垂三十年也?不知而翻,是其疏;知而仍之,是其慢。信奉弘護云乎哉?今之刊也,在正其訛;訛正而後流通,冀少補既往之愆也。若因之忽者不忽,弗信者信,是又今刊之所切願者矣。
~ 中華民國六十年 辛亥仲秋 稷門李炳南謹識

***

圓瑛法彙序

(閩侯林翔敬撰)

閩中山川磅礡。靈氣所鍾。高僧輩出。黃蘗心要。百丈清規。古德流風。至今猶有存者。圓瑛法師。籍隸古田。蚤歲脫俗。真參實學。孜孜弗懈。卒能成就其德業。光明俊偉。與先哲同揆。鄉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趨壑。比歲卓錫浙東。

先後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余今夏曾詣天童。參承道席。是時方演講楞嚴。緇素翕集。法師闡明義趣。機辯縱橫。聽者無不悅服。又以持戒為學佛之要。每反復誥誡而不已。信乎宗說兼通。行解相應。足為學者之模楷也。

今上海佛學書局。以法師平生撰著。彙刻行世。徵序於余。夫我佛設教。法門雖廣。無非使人解黏脫縛。明心見性而已。學道之士。真積力久。有悟於第一義諦。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雖不立文字。可也。其或明宗弘教。發為文辭。等身著作。亦可也。

何以故。此心既空。則文字與實相。不相違異。故法師願力宏毅。所至修廢舉墜。鉅細靡遺。至於挺身衛道。處事變艱危之會。不怵不撓。尤為難能可貴。惟其真理既徹。應物無方。雖熾然有為。而不著有為之相。故觀法師之文。即事即理。圓融無礙。而佛法之體用彰明。具可於言外得之。

嗚呼。魔說害教。魚目混珍。大法之陵夷甚矣。有如法師言句。引經據論。涵義深廣。而歸於平實。是能燦真燈於既昏。續慧命於將墜者。余安得不為之往復讚嘆也哉。
~ 閩侯林翔敬撰

***

彌陀要解講義序

(興慈謹撰)

法門無量。統如來隨機而說。眾生既各入門。終令圓入佛道者也。夫彌陀經。乃釋尊普被三根。群攝利鈍之法。故佛於方等中。不俟請而矢口告舍利弗。廣讚極樂妙境。深歎彌陀光壽。勸人堅固信願。專持聖號。定得往生。終成佛果。

斯經也。乃世尊以平等心。運無緣慈。於無量法門。開出方便中最方便。捷徑中最捷經者。良由末世眾生。善根闇鈍。世緣囂雜。攝心尤難。若非至簡至捷。奇妙方便法門而圓收。豈易入道。是故佛經自東漸震旦以來。持誦之盛。往生之驗。無尚此經。由此。自古先達注疏殊多。皆如日星具麗於天。江河皆匯於海。故諸緇素。其起信者。并持而專切者。由來盛矣。

迄明智旭大師。特著要解以釋此經。更超前賢之不逮。發所蘊奧之未發。析義判教。勸導信願。若畫龍之點睛。宛轉精耀。徹淨宗之骨髓。達佛意之普周。類六方之共讚。同諸佛之廣長。厥趣幽深。若非再添注釋。今人豈易入室。

頃圓瑛法師。受天津居士林請。講斯解全文。欲使眾聞瞭若指掌。特先編輯講義。普令或聞或見。一目貫通。夫荊山之玉。務須剖釋。衣裏明珠。總賴指示。師為現代知識。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發礦裏之精金。俾達要解而入經義。由經義而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則極樂蓮花不外當人一念。當念果證。步步皆是已矣。稿成付印而問序焉。余雖不敏。聊敘片言以弁其端。庶廣起信云爾。時壬午暮春。
~ 興慈謹撰

***

彌陀要解講義序

(靳雲鵬敬序)

夫淨土之教。無相而無不相。無為而無不為。理超象繫之表。智絕有空之境。是諸佛不思議解脫。大乘不二法門。故一切大士本行。皆始於發心。終於淨土。兼具萬善。成就眾生。功莫有先於此者矣。

大化東流。廬山遠公創弘禪戒。首勤淨業。三睹聖相。沉厚不言。神鸞繼起。精修淨觀。流風益扇。及智者大師。以無礙解。說天台教。聖行道力。專志西方。自時厥後。弘一心三觀之旨者。罔不以淨土為指歸。如四明尊者之觀經妙宗鈔。慈雲大師之決疑行願二門等。皆研窮理奧。曲暢玄風。即考之扶桑淨土法門之開啟。亦皆歸功於慈惠之九品義。源信之往生要集。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此諸師者。皆天台宗人也。親鸞上人既受源空選擇集之付囑。乃以非僧非俗之身。竭精弘闡。而斯教益盛。故淨土法門之與天台宗義。其關涉之深。有如此者。中土自宋元而降。天台諸祖。亦莫不盛弘淨土。

靈峰大師崛起於明季。大明台教。因宗妙宗圓中二鈔。而造彌陀要解。所云要者。謂心要境要法門要。心要有破有立。破則破緣影之妄心。立則立即境之真心。境要有破有立。破則破緣影之妄土。立則立即心之實境。

法門要者。有事有理。事則淨土橫超三界。勝過一切豎出法門。理則心境圓融。自具十乘觀法。以天台性具法門。釋甚難希有之教。誠為甚深法要。

淨土資糧。顧其文約義豐。語近旨遠。講貫者眾。精詣罕覯。圓瑛法師為當今龍象。大乘司南。講席之盛。四方嚮往。既以高座敷揚之語。錄成彌陀經講義。玆又錄成彌陀要解講義。俾未獲親侍講筵者。亦得均霑法乳。開啟愚蒙。大慈悲心。善巧方便。引領玄模。不勝慶喜。乃承不棄。索為序引。粗述所懷。藉資讚勸。仰冀世賢。普共流通。傳燈無盡。同棲神於安養。指大覺以為期爾。
~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五月一日 靳雲鵬敬序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今講此解。略分為六 :
一,二種題目。二,譯經法師。三,解經大師。四,著解序文。五,解經玄義。六,正釋經解

一,二種題目

今先講二種題目。

】前佛說阿彌陀經六字。是經題。後要解二字。是疏題。

甲,一經題分二。乙,一別題。二通題。

】經題六字中。復有通別之分。前五字是別題。別者辨別。與諸經之題不同故。後一字是通題。通者通同。凡是經藏。皆名經故。

今初別題

【講】別題。按古德七種立題中。乃是單人立題。諸經別名無量。不出七種。以人法喻三字。有單的三種。即單人。單法。單喻。複的三種。即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種。人法喻三字。皆具足故。

  • 單人立題。如本經佛說阿彌陀經。能說之佛。所說之佛。皆是大覺悟之人。是娑婆極樂。兩土教主。已證究竟極果之人也。題中無法喻。
  • 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滅之法。題中無有人喻。
  • 單喻立題。如大寶積經。譬如大寶積聚。題中無有人法。
  •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譬喻。
  • 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喻。題中無法。
  •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
  • 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華嚴喻以萬行因華。莊嚴果德。具足人法喻三字。諸經雖多。總不出此七種立題。

再將經題六字分講。先講佛字。梵語本有佛陀二字。譯為覺者。即大覺悟之者。中國人有好略之習慣。單稱佛之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義。此字意義無窮。說不能盡。今且略請。佛者覺也。覺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佛即究竟大覺之人。又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佛即覺行圓滿之人。又有法報應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所應深知而解悟也。

  • 何謂本覺。即吾人本有之覺性。此性本來自有。不假修成。覺即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稱為本覺。迷此本覺。而為不覺之眾生。雖然不覺。而本覺之性未嘗失。如醉漢衣裏明珠。貧人宅中寶藏。諸大乘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云眾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眾生。本元真如。與十方佛。無二無別。金剛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皆謂此也。是本有覺性。故名本覺。
  • 何謂始覺。因眾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覺。忽逢善知識開導。或看經書。方始覺悟。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稱本來面目。或呼無位真人。一向迷之。今始覺悟。故名始覺。
  • 何謂究竟覺。前本覺屬理。始覺屬智。一切眾生。由本覺內熏之因。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書。外熏之緣。因緣具足。依理起智。方始覺悟。既覺悟已。則以智照理。時時迴光返照。照破一切妄惑。惑盡智圓。復還本有心源。究竟清淨。朗然大覺。是名成佛。堪稱究竟大覺之人。
  • 何謂自覺。即前所云。本覺內熏為因。善知識與經教。外熏為緣。發起始覺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滅身中。自有不生滅性。稱性起修。必得無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為自覺。
  • 何謂覺他。即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覺悟。亦能發心修行。不同二乘。無利他行願。自覺之後。不肯覺他也。
  • 何謂覺滿。即自覺覺他。二種功行圓滿。自覺圓滿。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則慧足。覺他圓滿。經三祇練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

又有法報應三身佛。身者。積聚之義。凡夫則積聚業報以成身。佛則不然。業盡識空故。

  • 法身佛。是理積聚。積聚真如理法以為身。真如圓淨。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梵語毘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
  • 報身佛。是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妄惑乾淨。故曰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梵語盧舍那。此云淨滿。惑淨智滿也。
  • 應身佛。是功德積聚。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時至機熟。應機示現。故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

今此能說之佛。即釋迦牟尼佛。此佛名號具悲智二德。自他兩利。釋迦譯能仁。屬悲德。能以仁惠。度脫眾生。此為利他。牟尼譯寂默。屬智德。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為自利。

說者。古德云悅所懷也。以佛有此圓頓法門。時未至。機未熟。祕而不宣。不暢本懷。今時至機熟。觀眾生於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修行。故以八音四辯。暢悅本懷而說也。

阿彌陀。譯云無量壽。本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無量之稱。有有量之無量。與無量之無量。二種差別。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及報身。有始無終。皆無量之無量。而應身有始有終。乃有量之無量。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正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眾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

阿彌陀。又譯無量光。本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遍照法界。是無量之無量。身光雖然徹照十方。尚屬有量之無量。

又自性彌陀。亦具無量壽。無量光二義。自性豎窮三際。即無量壽義。自性橫遍十方。即無量光義。又彌陀法身真理。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此約理智而論。

若約事相而談。彌陀之無量壽光。亦屬修成。乃由願行功德之所莊嚴。彌陀因中。為轉輪聖王。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從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對佛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依正二報。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第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因願後歷劫修行。行滿果圓。故壽光悉皆無量。彌陀如是。我等若能發大願。立大行。亦可隨願所成也。上講別題竟。

乙二通題

再講通題經字。梵語脩多羅。此云契經。乃是我佛。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故曰契經。有教經。行經。理經之別。此經能詮之聲名句文。與所詮之信願持名。皆是對機之教。為教經。其中所授執持名號。清淨三業之行。為行經。所有依正莊嚴。不出一心實相之理。為理經。經題六字講竟。

甲二疏題

疏題。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綱要。蕅公老人。智慧宏深。不事廣釋。但著要解者。欲將彌陀一經。重要之綱宗。提挈以示人也。略講本經要義。一直詮無上心要。此經。佛說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一切依正。不離吾人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團之假心。非意識之妄心。乃是包太虛。周沙界。豎窮橫遍之真心。生唯心淨土。即是生現在極樂世界。唯心所現之淨土。非別有一淨土也。見自性彌陀。即是見現在說法。唯心所現之彌陀。非另有一彌陀也。若依報。若正報。皆不離心。此為本經之綱要。

二直示法門要。此經。佛教人專持彌陀名號。以修淨土之行。行由信願而立。故經中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而得一心不亂。即此信願行。三種資糧具足。便可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地。。此為法門之綱要。大師之解。即解如是要義。故名要解。一二種題目講竟。

二,譯經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講】此經結集天竺。流傳中華。姚秦。是紀時也。紀傳譯之時代。揀非符秦。乃是姚興在位時。故名姚秦。亦名後秦。前秦。即符堅稱王名符秦。時有異星現於西北分野。太史入奏。當有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龜玆國。有鳩摩羅什法師。得非此人歟。即遣驍騎將呂光。率兵伐龜玆。臨行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若得法師。即日班師。馳驛送歸。龜茲王既悉。即勸請法師入秦。以解國難。光迎師回國。至西涼。聞符堅為姚萇所殺。乃自據涼上。即三河王位。萇聞師名。屬請入關。光皆不允。姚興繼父位。復請不允。於是起兵伐涼。呂光卒。姪呂隆嗣位。無力抵抗。興乃得迎師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延入西明閣。乃集義學沙門八百人。從什受學。什師所譯經論。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餘卷。此經亦所譯之一。時在姚秦。故以紀之。

三藏法師者。顯德也。三藏者。一修多羅藏。此云契經。為定學之藏。二毘柰耶藏。此云善治。又云律。為戒學之藏。三阿毗曇藏。此云無比法。又云論。為慧學之藏。法師有二義。

  • 一以三藏之法。為我之師。即依法為師也。
  • 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為人師範也。什師博通三藏。七佛以來。為譯經師。堪稱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標名也。原名鳩摩羅耆婆什。譯云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有云此名。乃連父母為名。父名鳩摩羅琰。母名耆婆。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

  • 譯者。易也。易梵語為華言。周制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北方曰譯官。漢時譯官兼善西語。聖教西來。請其譯語。故以稱焉。

什師家世相國。其父鳩摩羅琰。棄官出遊。至龜茲國。王美其德。以妹妻之。生師。母即出家。得證初果。師年七歲。母亦令出家。日誦千偈。一日隨母入寺。見鐵缽。即舉加頸。俄念缽重。我年少力弱。何以能舉。力即不勝。遂悟萬法唯心之旨。慧性過人。九歲隨母到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習小乘經論。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氐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三十五歲不毀戒。度人當不減優波毬多。若破戒。祇為才明雋藝法師而已。博通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莫不窮微盡奧。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稟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乘之非。於是傳習大乘。廣求要義。復到罽賓。為其師槃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理。達多感悟。反禮為師。什師不敢受。其師曰。我是汝小乘師。汝是我大乘師。受禮何妨。及還龜茲。名震諸國。其母知龜茲運衰。辭往天竺。進證三果。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當闡秦都。但於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薩之道。利物亡軀。大化得行。雖當鑪鑊無恨。乃留龜茲。止新王寺。後為大秦。請入華夏。一生所譯。咸共流通。

昔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什師所譯經論。何以迄今。受持轉盛。答曰。此師七佛以來。為譯經法師。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什師臨終自誓。若所譯經論。不違佛旨。當使焚身。舌根不壞。迨火化後。果然一舌獨存。此師之舌。當與六方諸佛。廣長舌相同。其所譯此經。自應可信也。二譯經法師講竟。

三,解經大師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講】明是朝號。大師生於明朝。俗姓鍾。字振之。名際明。又名聲。始祖由汴梁南渡。世居古吳。母金氏。父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遂生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自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論數十篇。闢異端。至十七歲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論焚之。二十歲註論語。大悟孔顏心法。是冬喪父。聞地藏菩薩本願。發出世心。二十二歲。專志念佛。焚窗稿二千餘篇。二十三歲。聽楞嚴經。二十四歲。一月中三夢憨山大師。師往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師出家。命名智旭。二十五歲。住徑山悟道。二十六歲。受菩薩戒。二十八歲。母病篤。四刲肱不救。悲痛無限。喪葬盡禮。誓往深山。掩關脩道。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三十歲出關。始述毗尼事義集要。三十二歲。方究心台宗。三十七歲後。宏化諸方。著述各種經論疏解。計四十八種。約三百餘卷。五十七歲。圓寂於靈峰。越三年。門人開龕荼毗。見趺坐巍然。髮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後。牙齒俱不壞。與羅什法師。舌相不壞。同一徵信。大師生前遺囑。荼毗後。將靈骨研磨。和麵為餅餌。散放山水之中。以結眾生之緣。後眾門人。不敢從粉骴遺囑。遂奉骨。塔於靈峰大殿之右。

西有。是大師之別號。此號根據本經。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即是西方依正二報。皆是實有。故號西有。並非寓言。亦非理想。因無人知。故佛舉告舍利弗。實有西方極樂之依正。不可偏理而廢事也。

沙門。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稱。譯云勤息。謂勤脩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曰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此二字實不易稱。沙門有四種分別。

  • 一,勝道沙門。三乘聖眾。脩證道果者。
  • 二,說道沙門。代佛宏化。說法利生者。
  • 三,活道沙門。持戒脩身。以道自活者。
  • 四,污道沙門。破戒比丘。玷污佛門者。蕅公是前三種沙門。

蕅益。乃是大師精修淨業之號。蕅為蓮之因。由蕅而生荷。開華。結蓮。蓮即蕅之果。意以種蕅。有得蓮之益。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蓮華。橫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

智旭。是大師法諱。旭為清晨東昇之日。其師以其智慧。譬如東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釋。將本經重要之義理。綱要之心宗。一一解釋。令得顯明也。三解經大師講竟。

>> 續下一頁 : 著解序文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開示彌陀疏鈔 — 黃念祖老居士法音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省庵大師
.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1會員
44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淨土法門。至簡易。至直捷。至圓頓。可以圓離五濁。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菩提。不可思議。人所難信。亦所難知。故無人有能發問者。佛智鑒機。謂佛以差別智。而鑒眾生之機宜。了知眾生。成佛之機緣成熟。故無問自說。令眾而得四益。~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Thumbnail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淨土法門。至簡易。至直捷。至圓頓。可以圓離五濁。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菩提。不可思議。人所難信。亦所難知。故無人有能發問者。佛智鑒機。謂佛以差別智。而鑒眾生之機宜。了知眾生。成佛之機緣成熟。故無問自說。令眾而得四益。~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餘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經中不外信願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
Thumbnail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餘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經中不外信願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
Thumbnail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一歸本元,無有二致,惟一清淨本心。」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菩薩萬行司南。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鍼。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歎述亦莫能盡。
Thumbnail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一歸本元,無有二致,惟一清淨本心。」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菩薩萬行司南。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鍼。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歎述亦莫能盡。
Thumbnail
講義序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 李炳南謹識 圓瑛法彙序 ~ 閩侯林翔敬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興慈謹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靳雲鵬敬序 *** 重校新版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序 (李炳南謹識)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佛法者何?淨而已矣。
Thumbnail
講義序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 李炳南謹識 圓瑛法彙序 ~ 閩侯林翔敬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興慈謹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靳雲鵬敬序 *** 重校新版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序 (李炳南謹識)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佛法者何?淨而已矣。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Thumbnail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Thumbnail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Thumbnail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