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讀通下九流人物26-潘金蓮下
武松真的沒有愛過潘金蓮嗎?(下)
這回,我們從武松的角度來看看潘金蓮。
武松第一次見潘金蓮,對金蓮的印象如何?
且看原文:
「武松見那婦人,但見:眉似柳常含雨恨雲愁,臉如桃暗藏風情月意;纖腰裊娜,芳容窈窕,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
武松見潘金蓮,第一次就知道金蓮的眉目中含著些許不如意(雨恨雲愁),也懂金蓮的表情藏著對於愛情的渴望(暗藏風情月意);並看著潘金蓮的腰身婀娜,面容窈窕,最後潘金蓮的「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
什麼是「檀口」?「檀口」就是美女香香的紅艷嘴唇,一個女人,尤其是美女,如果靠得夠近,很容易能聞到美女臉上的胭脂粉味與唇蜜口紅清香,那種香味,是最吸引男人的。
所以這個香味,「勾引得蜂狂蝶亂」,看倌們試想一下:此時,是誰的心思在「蜂狂蝶亂」?「但見這婦人」的那個男人,是誰?
如果說這不能說明武松動情的話,我們再看武松與潘金蓮的細微互動。
且說潘金蓮勾引武松那日。
潘金蓮先是「把前門上拴,後門也關;卻搬些按酒、果品、菜蔬,入武松房裏來」——看倌們注意此處,潘金蓮此時已經製造了一個「兩人獨處」的空間——而武松是傻子嗎?武松不是傻子。武松向來心細如髮,連孫二娘的黑店都是一走進去就能發現破綻的小福爾摩斯,武松難道不知道潘金蓮「忽然鎖門」,是何用意?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武松說了什麼?
武松忽問:「哥哥去哪裏未歸?」
在一個密閉空間裏,與一個美豔婦人對座,桌上還擺著美女自己精心準備的酒食,武松忽然沒頭沒腦地說這麼一句,會是什麼原因?
或者,我們換種方式思考一下。
一個有夫之婦,忽然把你與她關在一個密閉空間裏,然後你的第一反應是問對方:「美女,妳老公去了哪裏還沒回來?」——這會是什麼意思?武松真的一點意思也沒有嗎?
我們再接著看:
婦人(潘金蓮)道:「你哥哥每日自出去做買賣,我和叔叔自飲三杯。」
武松道:「一發等哥哥家來喫。」
婦人道:「那裏等的他來!等他不得!」說猶未了,早煖了一注子酒來。
武松道:「嫂嫂坐地,等武二去燙酒正當。」
——武松與潘金蓮不過一問一答之間,已經被說服,要在武大郎回來前,自己叔嫂二人先開喝;而且,武松還讓潘金蓮休息(坐地),而自己「自願幫忙燙酒」、並說「正當」——也就是我武松幫美女妳燙酒,也是「剛剛好」(正當)而已。
接著往下看:
婦人(潘金蓮)道:「叔叔,你自便。」那婦人也掇個杌子,近火邊坐了。火頭邊桌兒上,擺著杯盤。那婦人拿盞酒,擎在手裏,看著武松道:「叔叔滿飲此杯。」
武松接過手來,一飲而盡。那婦人又篩一杯酒來說道:「天色寒冷,叔叔飲個成雙杯兒。」武松道:「嫂嫂自便。」接來又一飲而盡。
(此時)武松卻篩一杯酒,遞與那婦人喫,婦人接過酒來喫了,卻拿注子再斟酒來,放在武松面前。
看倌們仔細品一下上頭這段文字,潘金蓮一開始喂了武松兩杯酒,於是武松「卻篩一杯酒,遞與那婦人喫」——這可是武松主動讓潘金蓮喝酒——兩人之間這麼尷尬的身份、這麼禁忌的愛情,如果我是潘金蓮,我可不敢主動說要喝酒;可是你武松既然「卻篩一杯酒遞與給我」,我金蓮卻又怎能不喝?
這真的能怪潘金蓮想勾引武松嗎?
武松,真的是個沒有一絲柔情的鐵漢嗎?
再看一個細節:
武松,是整部《水滸傳》中,最注重打扮的好漢。
宋江第一次在柴進府上見武松,就發現了武松這個愛打扮的特點。所以宋江才會「過了數日,將出些銀兩來與武松做衣裳」;而其後武松殺人犯案逃亡,在孔太公莊上再遇宋江,儘管此時武松已經換了出家的「行者裝扮」,宋江仍是「將出新做的一套行者衣服,皂布直裰」
——宋江為什麼那麼愛做衣服給武松?宋江會做衣服給戴宗、張順、李逵、楊雄嗎?不會吧!宋江只做衣服給武松,因為武松喜歡漂亮衣服,喜歡裝扮自己,而身為超一流黑道大佬的宋江,一眼就看出來了。
《水滸傳》中,幾乎找不到任何其他的「好漢」,會像武松一樣喜歡打扮自己。
武松打虎那天,原來是要回鄉的,那天他「穿了一領新納紅綢襖,戴著個白范陽氈笠兒」,而武松回家與潘金蓮喝酒那天,他「身上穿著鸚哥綠紵絲衲襖」。
醉打蔣門神那天,武松「穿了一身土色布衫,腰裏繫條紅絹搭膊,下面腿絣護膝,八搭麻鞋」,而武松殺潘金蓮那天最素,只有「一身素淨衣服、打了一條麻繩,繫在腰中」。
如果有更心細的讀者,當還可以發現武松的「洗漱」次數,為百單八好漢中最多;不過這就不展開說明,有興趣的自行翻書細數可也。
如果了解武松這個「愛打扮」的心性以後,再回頭看武松初遇潘金蓮以後的一個動作,就會有不同的想法,還是看原文:
過了數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緞子與嫂嫂(潘金蓮)做衣裳。那婦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與奴家,不敢推辭,只得接了。」
一個喜歡穿漂亮衣服的男人,送了一些絲綢錦緞給另一個美女讓她做好看的衣服穿——這是什麼意思?而潘金蓮身為王婆口中「做得一手好針線」的女人,有沒有拿這匹「彩色緞子」來做衣裳?
雖然,原文中看不出來潘金蓮最後到底有沒有把「彩緞」做了衣裳;
可是,武松的身邊忽然多了一雙「暖(絲)鞋」。
武松那天回潘金蓮住處的時候,「脫了油膀靴,換了一雙襪子,穿了暖絲鞋,掇個杌子,自近火邊坐地」;
而後來與潘金蓮鬧翻、又看到武大鬼頭鬼腦提前回家以後,武松「只不出聲。尋思了半晌,再脫了暖絲鞋,依舊穿上油膀靴,著了上蓋,帶上氈笠兒,一頭繫纏袋,一面出門」。
這「暖絲鞋」何來?恐怕就是潘金蓮拿武松那匹「彩緞」做的回禮。
如果看懂了這些,再想想:武松真的對潘金蓮一點情感都沒有嗎?
武松先送了嫂嫂彩緞,嫂嫂也回做了一雙暖絲鞋給武松;更不要說那天是武松先要燙的酒、也是武松先拿給潘金蓮喝的酒;再回頭看武松那日「踏著那亂瓊碎玉歸來」時,兩人的對話:
那婦人(潘金蓮)便道:「奴等一早起,叔叔怎地不歸來喫早飯?」
(為什麼不早點回來吃飯?)
武松道:「便是縣裏一個相識,請喫早飯。卻才又有一個作杯,我不耐煩,一直走到家來。」
(哎!有老朋友拉著吃過了,本來還有另一個人要找我吃、我懶得吃,趕快回家。)
為什麼武松會不耐煩地趕快回家?
難道武松不知道,此時(午時),通常武大郎仍在賣炊餅嗎?
老衲的看法是:郎有情、妹有意——可是武松最後還是勘不破「別人怎麼看這打虎英雄」一關,而潘金蓮又逼得太緊,所以才鬧翻了。
武松押貨去東京走一遭以後,回家叫的第一聲是:「嫂嫂、武二歸來!」而這時「那西門慶正和這婆娘(潘金蓮)在樓上取樂,聽得武松叫一聲,驚得屁滾尿流,(西門)一直奔後門,從王婆家走了」。
什麼時候武松對潘金蓮動了殺機?
老衲以為就在武松發現:原來嫂嫂那天我武二回來喊妳的時候妳慢慢吞吞地才出現卻原來是在樓上與情夫廝混的時候!
一個人愛一個人有多深,之後,就有可能會恨一個人多深。
人類的情感隨時都有可能在正負值之間互相轉換;所以,絕對不要輕易讓別人深深地愛上你,因為,如果有一天狀況不對,那麼那位曾經深深愛上你的人,就會撕心裂肺地深深地痛恨你。
這道理不用老衲展開,曾經深深愛上過一個人的人,都知道。
武松小時候是一個因為打死人、怕被判刑而逃亡的壞小孩;可是殺了潘金蓮以後,武松不但自首,後來流放孟州時還宣稱「都不要你眾人鬧動,(殺威棒)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再到後來殺張都監張團練全家時,直接在牆上題字「殺人者打虎武松是也!」
武松是什麼時候,開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害怕被判刑、償命與死亡的?大約就是武松殺了他曾經最愛的那個女人時。
那個女人什麼都好,跟武松一樣愛漂亮、跟武松一樣懂風情;只可惜那個女人是武松的嫂嫂,只可惜那個女人在武松不在時,偷睡了那小白臉。
很多人認為,武松是因為斷了一臂,心灰意冷,才不願意接受朝廷的封賞;其實若說心灰意冷,武松早就心灰意冷了,至少在他殺了最愛的嫂嫂以後,武松的心,早已涼透。
武松後來在孫二娘的黑店處,換上那一身的行者裝扮時,他哈哈大笑;張青、孫二娘問武松為何大笑?武松道:「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個行者?大哥(指張青),便與我剪了頭髮!」
武松當時心中想的,恐怕是:
『我這樣會愛上嫂嫂的人......也配當出家的行者?罷了!剪去三千煩惱絲,當一個真正的行者吧!』
很多人都看得出來武松打虎時的意氣風發,與後來武松追狗落河時的頹喪與自毀;可是絕大多數人說不出武松轉變心境的真正原因;在武松的故事裏,潘金蓮絕對是關鍵。
武松最後在六和寺中唸佛,一路念到八十而終;可不知道武松死前,會不會在眼前出現嫂嫂潘金蓮的身影?不知道在武松最後彌留之際、開始產生幻覺之際,是武松的爹爹媽媽來接、還是武大郎來接——亦或是嫂嫂潘金蓮會出現來接?
武松最後,會想跟她說些什麼?
#終於寫完潘金蓮篇謝謝大家
#相信武松愛金蓮的打1不相信的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