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讀通下九流人物36-王進
王進教了史進甚麼?寫到最後一篇,思來想去,還是來寫寫王進。
王進是《水滸傳》中最有智慧的好漢,一言不合,遠走高飛,途中路過史家莊缺盤纏,又出手指點了一下史家公子九紋龍史進,讓史進武功大進,混了尊重,也拿了盤纏,自此消失在整部書中。
王進教史進的一段有趣,先是「不覺失口道: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綻,嬴不得真好漢。」,再來是「既然是宅內小官人,若愛學時,小人點撥他端正,如何?」,再隨後一場比武,打服史進,妥妥完成反客為主,完美進行了先在史家莊上為客,後卻一躍成為東家教席的路數。
這段王進教史進的內容,小說沒有寫,不過總體時長,卻只有半年多一些,且看《水滸》原文:
「不覺荏苒光陰,早過半年之上,史進十八般武藝:矛鎚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鋮並戈戟,牌棒與槍杈,一一學得精熟;史進多得王進盡心指教,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而)王進見他學得精熟了,自思在此雖好,只是不了,一日想起來,相辭要上延安府去。」
老衲小時候看到此處,大惑不解,心想那十八般武藝是十八件兵器(具體這十八件兵器的型制可看一本蔣豐維寫的好書《中國兵器全事典》),若按武俠小說的路數,「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老舍《斷魂槍》中語),這王進教史進大半年的,應該才堪堪把棍與刀兩件教完,怎麼可能就把十八般武藝通通「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
原來史進的武藝,與王進一個照面便被打趴下,後來經過王進指點半年之後,居然能與魯智深也鬥個不相上下,這其中的奧妙,究竟在哪?
後來老衲拜了酒店圍事師傅,給圍事師傅點撥了一點兒兵器與打架的道理,才慢慢理解王進教史進,到底在教那些玩意。
先說圍事師傅。
圍事師傅早期,據他自己說,是在某軍團中教武的,後來與長官不合,意氣用事,打了老長官一頓,只能被明令退伍;退伍之後,他沒別的本事,只好到處教武,白道黑道都教,白道呢,也是因緣際會,恰逢某國剛剛開放,急缺武警教頭,他覷準時機,走海路進去,專教那些偏鄉的武警、特種兵訓練,以掃蕩當地還沒有被黨好好掌握的地方勢力。
當然,畢竟人在異鄉,後來人家的自己人培養起來之後,圍事師傅也只能退一步走,將白道生意拱手讓給領導屬意的人選,自己退而求其次,幹起當地的黑道活兒,整一個酒店圍事頭領來幹。
這種工作,迥異於拳館培養比賽選手,因為無論是白道黑道,來的都是麻瓜小白,而上頭的領導給你的時間不會多,從三、五天到最多兩週,你就得將領導撥給你的人訓練好,出門執行任務,根本沒時間好好培養甚麼基本功、培養甚麼全方位的武學人才。
酒店圍事師傅當年培養的打手,按他老人家話講,那都是「急就章」的功夫,不過這急就章的功夫中,也有道理,值得大夥一起品品。
比如說他認為,要獲得短棒的真實對打功夫,不需要練太多太久,也不需要練甚麼花法,把人交給他練,他密集訓練個一兩週就能率隊出門辦事——這與傳統武術中教兵器的大師們想法很不一樣。
(這段含意其實很深,想想:如果一樣兵器要能實戰,其實只需要練一兩週,最多一個月,那是不是很多傳武大師們要失業?也難怪傳武大師們,總要編出一套一套的兵器套路,沒有那一套一套的兵器套路,實在套不住學生啊!)
圍事師傅認為,短兵之中以短棒最有用,練好短棒的對打,其他的如匕首、解腕刀、扁鑽之類的,都能無師自通;他尤其厭惡「花法」,認為一切「拿棍子做舞花」的動作都是無用的棍招、棒招。
老衲當時不懂兵器,快口直言反駁師傅道:「您別瞎說,那東南亞的著名魔力短棍也有很多舞花動作,難道他們的東西也摻水份?」
圍事師傅笑而不語,只反問道:「《水滸傳》中,王進看史進『把一條棒使得風車兒似轉』,馬上認定史進不懂棒,為什麼?」
圍事師傅除了短棒、鎖鏈,還有**等等防身器械之外,還整理出一套快速訓練打手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急就章,雖嫌簡陋,可也都是從一些實際的經驗中捋出來的精華。
比如他說,有次一個小弟被打回來,抱怨道,老大教的拳法雖好,可是被對方一拳打在肚子上,一下身上就軟倒,隨即被一頓亂揍敗逃。
圍事師傅馬上領悟,啊!這些小弟沒有經過系統性的抗擊打訓練,所以身體扛不住打;於是他擷取少林、南拳中的一些貫氣法,強貫丹田氣,讓身上肌肉在瞬間快速收緊,並能在收緊時仍可以左右閃躲揮拳反擊,能「吊住一口氣」再開打。
圍事師傅說,真實的小弟打架,不可能像擂台上那樣分配體力互相試探,真實打架,一上手都是瞬間燃燒爆發,都是拚拳,拚拳速快、拚拳頭硬,另外身體還要吃得住打;這些小朋友沒耐心練背橋,只能教他們一些快速貫氣丹田的辦法,能夠在開打前在肚子裏咬住、吊住一口氣再開打,那末至少吃對手打時,多吃幾下猛擊,勝率就可以大大提升。
圍事師傅也說,真正的街頭格鬥,還是「長短手」(一手前伸在前方掠陣,另一手貼身保護心窩肋部頭面頸部)好用,「拱型防衛」(雙拳拱在下巴底下)若沒有拳套,其實防守功能不如有拳套時那般滴水不漏。
當然,圍事師傅也十分善用腿,長年穿一雙軍靴,那軍靴底盤硬實,踢上脛骨肋骨時那痛徹心扉,當年踢得老衲心底直罵娘,順便感謝他老人家還是腳下留情,沒亂用穿襠腿絕戶。
圍事師傅的武功思路,十分簡單,說拳法不好,即使加上腿法也無法雪中送炭;可若你拳法精熟,那末加上腿法,那叫一個錦上添花。
他老人家只教過老衲三腿,正(向)踢、側(向)踢,與旋(轉)踢,說一種開路,另外兩種搭配混合使用;並認為其他的腿法都是從這三腿中變化得出,而腿法要好,得先練腳下換步節奏,再對樹、對靶實踢,才能把體重帶上,踢出腿勁的破壞性威力。
圍事師傅還學過跤,說他以前學跤,老跤手帶徒弟,不重絆子,反而最重視引手,說大絆子三十六著,小絆子多如牛毛,都不值錢,最值錢的還是引手上的功夫,就是怎麼讓將對手「引」到那個能使絆子的位置,還有引手裏頭的「手感」,這才是不傳之密。
圍事師傅認為,一個徒弟有沒有學到老師的真功夫,不是看徒弟學了多少動作,而是徒弟有沒有學到那個老師在打中、摔中、拿中的手感?這才是真實的傳承。
扯遠了,說回急就章的功夫。
圍事師傅訓練打手,先教老古巴的扣拐鎖定發力,再教進退步側閃外加米字型跳格,練練短棒找找距離感,再練練貫氣扛扛揍,就差不多可以上了;因為只要懂發力,步法活,那末招法少一點也足以應用。
老衲跟圍事師傅學過以後,再讀《水滸》,才明白王進教史進的都是些急就章的功夫,也因為是急就章的功夫,所以能夠半年速成,確實,這種速成功夫不是武功正道,可是如果放在心狠手辣的人身上,只要練得紮實,招法不多,也足以橫掃一方。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打天下第一武道大會,是不是?
當然,這種功夫遇上所謂的正宗武功,還是有落差;老衲後來跟鏢師師傅學心意六合的時候向他談過圍事師傅的功夫,鏢師師傅笑道:就這玩意,我教你一把「烏牛擺頭」便可以破解;後來老衲回頭一試,果然如鏢師師傅所言,武學一道博大精深,正宗武功還是有正宗武功的道理。
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明:真正實戰能用的東西,是很少很少的,就那幾項反覆練,練到熟能生巧,巧能生妙,這才是「功夫」,花招一類的東西,練練玩玩身體協調性可以,千萬不要入迷。
王進是整本《水滸》中最會教武功的人,長時間有長時間的養成,短時間有短時間的培訓,其法雖殊,其理一也。
說說自身經驗,意在言外,希望能給後學一點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