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被遺忘的最寒冷戰爭—韓戰
@志願軍的“禮拜攻勢" 周期律
"我對占領土地沒有興趣-- 我只想多殺傷敵軍 "-- 李奇威將軍 --
"I am not interested in real estate -- just killing the enemy "-- Ridgway --
在戰爭時期,很少有單獨一位戰地指揮官可以造成決定性的差別,但是在韓國,李奇威證明了他是例外,他的卓越強勢堅決領導,扭轉了戰局; 在我國的軍事史上史無前例.-- 布萊德雷將軍 -- "It is not often in wartime that a single battlefield commander can make a decisive difference,""But in Korea, Ridgway would prove to be the exception. His brilliant, driving, uncompromising leadership would turn the tide of battle like no other general's in our military history."-- Omar Bradley --
" 英雄出現在需要時, 當缺乏勇氣時; 偉大人物挺身而出 "-- 1986年,李奇威將軍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Heroes come when they are needed. Great men step forward when courage seems in short supply."-- 1986 Recipients of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citation
李奇威將軍( Matthew Bunker Ridgway 1895-1993),被下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名將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 1885-1945 )和布萊德雷將軍(Omar Bradley 1893-1981)的優點綜合體.受到部屬的愛戴及尊敬,令人印象深刻的李奇威將軍穿著野戰夾克出現在戰地前線時,右邊胸前總會掛著一枚手榴彈. 他是虔誠的信徒,口袋裡總放著軍用祈禱小冊. 和其他美軍高級指揮官相比,李奇威在作戰上很重視情報收集, 要求指揮官掌握敵情,他分析中共軍戰術思維.試圖找出破解之道,這點成為其日後指揮作戰成功的重要基礎. 李奇威將軍在與志願軍交手6個月後發現志願軍的弱點:志願軍的7天周期律,李奇威稱志願軍的進攻為”禮拜攻勢”。意思是憑藉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其進攻態勢只能維持一個星期而無法連續作戰。因此,志願軍脆弱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正是其最大弱點. 李奇威認為戰爭不再以奪取領土為優先目標,重點應放在選擇對自己有利地形採取拉鋸戰,以消耗殺傷敵人為主要目標.他稱之為”絞肉機大戰”.(Meat Grinder Tactics). 他認為美國要善用其擁有較強大且有效率的絞肉機. 據此,李奇威制定的戰術意圖是:保持機動兵團,在志願軍戰線拉長,耗盡糧彈的時刻,突然出擊,憑藉其強大的地面空中火力和機動能力,將志願軍主力分割包圍,全殲在堪薩斯線上. “堪薩斯線”(Line Kansas)是美軍以三八度線略偏北為基準的一條戰術防守劃線,即從漢江和臨津江口,向東北到襄陽以西,”沿著三八線南側所構成的一條防禦線,這是韓國東西最窄、被認為最容易實施防禦的一條線。“堪薩斯線”是一條對朝鮮半島來說十分重要的線。是在軍事上美國方面一直追求的一條線。也是在政治上中共方一直不能容忍的一條線。然而它卻正是最接近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所劃定的“軍事分界線”的一條線。 按照他的設想,對志願軍的這次殲滅戰將是一次美軍在自己設計的時間和地域裡,按照自己最擅長的作戰方式,進行的一場漂亮的圍殲戰役。
@ "手風琴式的戰爭" (Accordion-War)
李奇威進行的所謂手風琴式的戰爭,李奇威認為殺傷敵人比佔領地盤和守住陣地更重要.美國只要善用技術優勢包括空中優勢,陸空砲協同作戰能力,裝備,通訊,後勤補給,部隊機械化;機動性強.容易克服敵人的人數優勢. 在進攻時聯合國軍隊只前進20或30公里,一遇到共軍進攻便立刻退回原地.他的訴求是消耗鋼鐵而不是人,火海對抗人海,這點由美中傷亡比率是1比10 或1比15可看出.1951年3月18日聯軍重新奪回漢城.
@ 范佛里特接替李奇威
1951年4月,范佛里特(James Alward Van Fleet,1892-1992 )接替李奇威,指揮美軍駐韓國的第八軍團和聯合國軍總司令,他繼續加強美軍第八軍團對中共軍和北韓的攻擊。
@ 第五次戰役 Fifth Phase Offensive: April 22 - June 10, 1951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共春季攻勢 Chinese Spring Offensive 1951 )
" 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給彭德懷電報 –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共軍在38度線附近地區發動第五次戰役,第五次戰役是志願軍介入韓戰後進行的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事,為志願軍從38度線向南進行的大規模進攻。共軍佔有兵力優勢, 第一線志願軍3個軍團五十五萬加上北朝鮮三個軍團共六十餘萬人,聯合國軍只有二十七萬。 第五次戰役開打之前,彭德懷致電毛澤東:「這次戰役是極為重要的,是一場大惡戰。即使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也要消滅敵人幾個師」 共軍目標要消滅美軍三個師、英國、土耳其共三個旅和韓軍三個師。美軍採用「逐步撤退,保持接觸,大量殺傷中國有生力量」的戰術.美軍主力部隊白天撤退,擔任掩護的摩托坦克部隊黃昏撤退。每天約撤退二十至三十公里,為志願軍一夜的行程。結果中國軍隊未能有效抓住美軍並給以殺傷,反而在拂曉時進入美軍預先設下的火力圈內,遭受美軍飛機及大炮的猛烈轟炸,遭受重大傷亡。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的攻擊目標為靠近38度線位於臨津江位置,針對美軍第1軍團,意圖為再度奪取首都漢城,稱為臨津江戰役( Battle of the Imjin River). 1951年4月22到25日, 編入美軍第1軍團(US I Corps)的英國步兵29旅(29th Infantry Brigade)3個團約有4000人,面對中共志願軍63軍約2.7萬人猛攻, 堅守陣地3天,遭受重創,1091人傷亡,損失十分慘重, 阻擋遲滯了中共軍隊的猛烈進攻.阻止中共軍隊由側面滲透包夾切斷美軍第1軍團,讓後方的聯合國聯軍有時間重整集結以阻止共軍進攻首都漢城. 這場戰役中共軍隊傷亡估計可能高達7000人. 其中英國皇家陸軍成立於1694年,約有866人,具有悠久歷史盛名的格羅斯特雙徽團(Gloucestershire Regiment) 被包圍,彈盡援絕. 59人陣亡 ,180人受傷,522人被俘虜(其中34人死於戰俘期間),只有63人逃出235高地( Hill 235,後來改稱為格羅斯特高地 Gloster Hill),可以說是慘烈的全軍覆沒.是英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為血腥慘烈的一場戰鬥. 另一場
戰役在加平,稱為加平戰役(Battle of kapyong ). 加平( kapyong )位於38度線南方約20公里,漢城東北方56公里處.1951年4月22日至25日,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軍人在加平的協防阻止了共軍對聯軍中部戰線和最終目標漢城的突破。帕特里夏公主加拿大輕步兵團第2營 ( 2nd Battalion of the Princess Patricia's Canadian Light Infantry) (2 PPCLI)佈署於加平北方的677高地 (Hill 677), 澳洲皇家軍團第3營 (3rd Battalion of the 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 )(3RAR) 則佈署於677高地東邊的504高地 (Hill 504). 4月24日夜晚中共軍隊對這兩高地展開猛烈攻擊, 黎明前加拿大軍D連指揮官米爾上尉 (Captain J.G.W. Mills) 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命令加拿大軍躲入掩體戰壕並通知後方紐西蘭砲兵(16th Royal New Zealand Artillery, New Zealand 16th RNZA) 砲擊己方陣地,在1小時內發射了2300發砲彈,摧毀了陣地位置的共軍,進而粉碎了共軍的進攻. 澳軍和加拿大軍的兩個營約700人在加平防禦戰中成功阻止了志願軍40軍118師353及354團約5000人的進攻。阻止了共軍突破聯軍防線試圖再奪回漢城的企圖,讓聯軍鞏固部隊及防線以進行下一階段行動.這場戰鬥被認為是澳洲和加拿大軍隊在韓戰中最傑出著名的的戰鬥。加拿大和澳洲部隊都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美國總統部隊嘉許獎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 這是加拿大部隊首次獲得此榮譽.
1983年韓國京畿道加平郡建立一個 加平加拿大紀念碑( The Gapyeong Canada Monument ) Dedicated to members of the Canadian Armed Forces who fought on the sea, on the land and in the air in the defense of freedom and world peace during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their sacrifice and spirit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 The Gapyeong Canada Monument --獻給加拿大軍人,為了捍衛自由和世界和平,1950至1953年韓戰中在海上陸地和空中作戰,他們的犧牲和精神將永遠不會被遺忘 -- 加平加拿大紀念碑 --
5月16日,為了獲取更大戰果,中共軍隊聯合北韓人民軍,在東線發起第二次大規模攻勢,中共方面方稱為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美軍方面稱為「中共軍第二次春季攻勢」(Second Stage of the Chinese Spring Offensive ),或被稱為「五月大屠殺」(May Massscre). 五月大屠殺或稱為春川河戰役 (the Battle of the Soyang River). 春川位於漢城東方80公里,4月共軍在西側攻勢無進展, 轉而向東側進攻,主攻方向就是位於戰線中部的春川,以分割聯合國軍東西戰線的兵力,實現殲滅敵有生力量的目的,意圖殲滅美軍第2師 .從5月16到20日共軍和美軍第2師及1個法國團及荷蘭團激戰,共軍遭受韓戰以來空前巨大損失.數以萬計喪生於飛機及大炮下. 5天戰鬥下來約有6到10 萬共軍傷亡或被俘,因此被稱為"五月大屠殺".聯軍則有568人陣亡或失蹤 ; 1,967人負傷,傷亡巨大,平均每天死亡人數高達113人.
" 我經歷的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是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的,到6月10日結束,歷時50天,中間只給我們補給了一次乾糧,就是說有36天缺糧!我們生存憑藉些什麼?有人說是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我說是人在死裡求生時本能的發揮。戰役一開始,我60萬志願軍迅速突過三八線。別以為我軍攻勢如破竹,美國人為了拉長我們的補給線,有意不和我們對著幹,他們駕起四個軲轆跑,我們放開兩條腿追7天就追到了離漢城10公里的漢江北岸,絲毫未受損失的敵人知道我們開始餓肚子了,他們在漢城外圍的預設陣地上組織起重兵阻擊,想把我軍拖個精疲力竭,再收拾我們。太陽剛升起,傳來口令:人人要戴防空圈我弄來些帶葉的樹枝,紮成一頂偽裝帽扣在頭上,很大,像個斗笠敵機果然來了,四架油挑子(美F86佩刀式殲擊機,翼下有副油箱,我們稱它為“油挑子”),它們發現了目標,直朝我們前面一支正行進的步兵分隊俯衝掃射,還扔下幾枚炸彈炸。煙起處,有人倒下,更多的人四處狂奔。等我們走到飛機襲擊過的地點時,傷員已抬走,留下兩具屍體,死者渾身是血,鞋襪已被人扒走,胸襟是敞開的,腹腔已開裂,白花花的腸子突露出來,腸的破處都是些草團子。女同胞摀住嘴扭著頭快步通過,我們到死者跟前,挑夫班長放下挑子,蹲下來看個究竟他扒拉開腸子,把一隻手伸進死者腹腔裡去摸了一陣,退出手來,整個手臂都是殷紅淋淋的血污,用力甩了幾下,對我說:“ 心肝都沒有了,肯定給他們掏走了“我不解地問:”這是怎麼回事“他說:”人打死了,人肉不好吃,人的心肝要比豬羊身上的細嫩“,”?你吃過“”吃過,戰場上沒吃的就得吃死人身上的,什麼都要會吃,何況這是好東西啊!“這個來自國民黨的老兵,身處絕地,他有自己生存的法則。 我小的時候,常去刑場觀看刀砍槍斃犯人,人們都爭著去弄些死人血回來避邪。我也去弄過一回,劊子手剛砍下一個大煙販子的腦殼,我們一群孩子奔過去用草紙或小銅錢蘸上鮮血,拿回家壓在床頭。挑夫班長說吃人的心肝,讓我不寒而慄。戰爭,人性就得退到動物的地位。"- 我經歷的朝鮮戰爭-劉家驹(1931~2017) - 我心裡有幾分悵然。戰爭把人情都扭曲了,你死了,如同工作調離,你歷險歸來,就像出趟差回隊,一切都平淡無奇,生生死死的此時此刻,黨的關懷麻木了,人的相憫相惜已不如動物的群體。-劉家驹 - 劉家驹為中國軍旅作家,重慶人。1949年参加解放軍,1951年投入朝鮮戰爭的第五次戰役。1957年,他參加十二軍部隊史寫作,並為老幹部代寫回憶錄,1962年调12軍政治部宣傳處,專事革命回憶採訪、寫作、整理工作,1964在後调任《解放軍文藝》編輯組副組長。退休後曾任《炎黄春秋》雜誌執行主編。“剛上戰場,有個胸章,就在胸章後面標明,是團員寫個團員,是黨員寫個黨員,是群眾寫個群眾,是班級、排級還是連級,都要寫上,目的呢,就是以後你受傷的時候,先救幹部,先救大幹部,然後救黨員,救團員,最後才抬群眾。” -志願軍戰俘張達,180師539團見習參謀-
彭德懷命令全軍後撤,在撤退過程中,有些部隊低估了聯軍的反擊能力, 後防掩護不足, 導致許多單位失聯, 遭到聯軍穿插包圍殲滅. 其中志願軍第3兵團60軍180師在掩護第3兵團主力後撤時,大批部隊被切斷後路,被聯軍圍殲,180師約有11000多人,傷亡3000餘人,有多達5000多人被俘虜,幾乎全軍覆沒.韓戰志願軍戰俘共有2.14萬人,其中被俘最多的就是在第五次戰役中,佔了將近8成,有1.7萬多志願軍官兵被俘,其中180師占了大部分.其中包括180師政治部主任吳成德都被俘,成為志願軍被俘的最高階級軍官. 聯軍一直推進到鐵原,金化一線。更奪取了鐵三角的金化、鐵原兩個戰略據點. 志願軍以63軍堅守鐵原一線,鐵原阻擊戰在25公里寬,20公里的縱深防線與聯合國軍進行極為慘烈的戰鬥,終於阻止住聯合國軍的進攻,穩住了局勢。6月10日,聯軍也停止了進攻,第五次戰役結束。 第五次戰役,結果共軍以慘敗告終.第五次戰役為韓戰以來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之後韓國戰場上沒有再發生大規模運動戰。鐵原阻擊戰後,雙方都體認到想要徹底打敗對方是十分困難,損失也是雙方難以承受的.雙方於是轉入了持久的陣地攻防戰。第五次戰役也算是韓戰中的重大轉折點,從此攻守之勢完全易位,中共進而放棄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目標,改之以維持38度線,並且正式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下半年的戰況基本上是南攻北守,志願軍拼死作戰的目標就是保住毛澤東曾經不屑一顧的38度線。
@韓戰成為對峙狀態與停戰談判
“ 在這次戰爭中,我始終不變的堅定信念證明,聯合國不允許侵略者將以不良的行為得到的成果據為己有。但是,我認為美國的真正敵人是克里姆林宮,而且不會忘記,只要這個敵人在幕後操縱,就不能浪費美國的力量。”--杜魯門—
李奇威於5月30到6月17日發起" 打樁機行動" (Operation Piledriver )成功了奪取了38線以北,鐵原,金化,平康三地形成的所謂“鐵三角”(Iron Triangle) . 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 但雙方都不願承認自己是弱勢方。事實上和談開始時戰局基本上大勢已底定,雙方都無能力也無意願再進行大規模戰鬥. 戰鬥基本上是以爭奪鐵三角(Iron Triangle)附近的有利地形而進行的,"鐵三角”是朝鮮半島中部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戰鬥極為激烈,達到寸土必爭的程度.對這個敏感地區的每一個小山頭的佔領,都將會使談判出現新的局面─戰爭與政治聯繫得如此緊密,在韓戰開始談判以後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鐵三角附近雙方的對峙線,這是經過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最後依據雙方的戰場實力所形成的一條戰線。這幾乎就是韓戰爆發時南北韓開始作戰的那條線。 戰爭進行了整整一年又回到了原點,如同戰爭爆發前的狀況。 為了在談判桌上爭取籌碼,1951年9月13日到10月15日發生傷心嶺戰役 (The Battle of Heartbreak Ridge ) (共軍稱為1211高地戰役 The Battle of Height 1211).傷心嶺位於38度線附近,由3個陡峭山頭及深谷組成,地處韓戰前的邊境以北數英里處,傷心嶺戰役是聯合國軍在韓戰的最後主要攻擊行動,反復爭奪山頭,雙方都傷亡慘重, 聯合國軍傷亡3700人 , 共軍估計傷亡25,000人. 損失如此慘重讓聯軍指揮官深刻感到對於爭奪如此小片面積土地所付出的流血代價,這種戰役是不值得的. 西方記者曾經認為停戰談判只需要幾周或幾個月。結果韓戰停戰談判卻整整進行了兩年。 在這兩年中,雙方在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大軍,構築了堅固地下工事及坑道,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戰爭變成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壕溝持久戰. 戰爭形成陣地消耗戰,兩軍相持成為僵局.戰鬥多為小型規模巡邏式戰鬥,在這兩年中,沒有發生大規模、大兵團的運動戰。 聯軍指揮部不願為了多佔領一點土地而增加許多無謂傷亡.戰爭形成陣地消耗戰,兩軍相持成為僵局. 投入兵力不多. 聯軍主要依賴大量砲彈使用來對敵人員做最大殺傷. 李奇威認為砲火是聯軍的拯救者,砲彈的使用量和聯軍的傷亡呈現反比關係. 范佛里特繼承了李奇威的“火海戰術”,而且將之發揚光大。戰後的統計顯示,他在反擊作戰中所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第十軍團砲兵在1951年5月22日當天就發射了49986發炮彈. 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中共軍津津樂道,大肆宣傳的的上甘嶺戰役,美國稱為三角高地戰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和1953年3月到7月的豬排山戰役(Battle of Pork Chop Hill)為代表性戰役,事實上對戰局並沒有很大影響.雙方基本上都無法突破對方。 上甘嶺戰役雙方在表面陣地上進行拉鋸戰。多次反復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范弗里特在此戰役中使用大量的彈藥創造了「范弗里特彈藥量」(Van Fleet Load)的新名詞。 在這兩年中,北韓的空中,每日飛機做戰鬥飛行的頻繁程度也堪稱歷史之最。聯合國軍的轟炸機和戰鬥機對北韓進行了晝夜不停毀滅性的轟炸,美方稱之為“空中絞殺戰”(Operation Strangle (June 1951-July 1952)。由1951年6月開始,美國空軍發動空中絞殺戰,動用了四分之三的路上基地轟炸機和所有的航空母艦轟炸機,目的為摧毀北韓的公路及鐵路網路以打擊共軍補給線,共軍的因應為動用第二線部隊迅速修復鐵路道路. 在戰爭後期美軍飛機甚至轟炸了所有的北韓水力發電廠,水壩及灌溉系統,造成洪水及摧毀農作物意圖迫使其加快停戰談判. 直到1952年夏天為止, 美軍損失了343架飛機,空中絞殺戰並未成功.想要贏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只靠轟炸敵人的領土和城市."The Most Terrible Costs Of War Are Paid In Innocent Lives 戰爭最可怕的代價是無辜的生命 " "We can and do make a difference in exposing the horrors of war and especially the atrocities that befall civilians," "我們可以藉由揭露戰爭的恐怖尤其是加諸於平民的暴行來做出影響改變."-- Marie Colvin 瑪麗•科爾文(1956-2012) -- 瑪麗‧科爾文,美國人,是英國The Sunday Times(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國際新聞記者. 瑪麗科爾文是當代最偉大的戰地女記者,從1986年開始從事戰地記者的工作。瑪麗•科爾文2001年在斯里蘭卡採訪坦米爾之虎與政府軍內戰時失去了左眼, 因此有「獨眼記者」之稱。她無視當地政府對記者的禁令,走遍斯里蘭卡內戰、利比亞內戰、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並親眼見證當代最慘烈的無情戰火,堅持戰地記者所秉持的人道主義與批判精神, 2012年2月22日在敘利亞採訪內戰時遭敘利亞政府軍蓄意鎖定炮擊殉職. 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必須暫停對北韓轟炸,因為情報單位發現北韓境內已經沒有超過1層樓以上的建築. 1950年北韓人口約為900萬人.北韓人在戰爭中大約死亡130萬人,其中約有100萬人為平民,可見戰爭轟炸殺戮的慘烈.地毯式轟炸對於無辜平民的無差別殺戮轟炸是違背戰爭道德倫理的(如果戰爭還存在道德倫理的話). 直到兩年後1953年3月史達林病逝. 共和黨艾森豪當選新任美國總統,選前政見承諾要結束韓戰,中蘇和美國都感到國家財政壓力, 雙方都厭倦這場曠日廢時、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 戰場上美軍及聯軍不願意為平局而死(Die for a Tie) .美國和中國,北韓才準備不顧南韓總統李承晚的反對,結束這場戰爭,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板門店停戰協定。 接任李奇威將軍的美國遠東地區總司令及聯合國部隊指揮官的克拉克將軍 Mark Wayne Clark (1896-1984) 說道:"他不幸的成為美軍歷史上首位簽訂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的指揮官"." I gained the unenviabl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first 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er in history to sign an armistice without a victory.""I return with feelings of misgiving from my third war- I was the first American commander to put his signature to a paper ending a war when we did not win it." -- Mark Wayne Clark 1953 --
對美國來說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
@ 板門店停戰協定 (朝鮮停戰協定)
1951年7月10日,中國和北韓方面與聯合國部隊的美方代表開始停戰談判,主要分歧點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和遣返戰俘問題上。中共和北韓要求提出停戰後雙方戰俘應「全部遣返」,主導聯合國軍的美國則堅持「自願遣返」(後修改為「非強制性遣返」).
1953年雙方因戰俘問題再次在談判桌上陷入僵局,為了打破僵局,中國人民志願軍於5月13日發動夏季進攻戰役。5月27日至6月23日,志願軍展開第二次攻勢,7月13日至27日展開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在朝鮮金城以南地區,對南韓軍隊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的進攻戰役。
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I think we might be going a bridge too far."“這個橋梁,對我們來說可能太遠了”-- Lieutenant-General Sir Frederick Browning(1896–1965) --
-- 布朗寧中將,英國空降部隊之父, 英軍第一空降師市場花園行動指揮官—
“ Everything that could go wrong did go wrong. 會出錯的,的確都出錯 “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是盟軍在2戰在荷蘭及德國的一場未成功的軍事行動.行動分為兩部分市場行動--空投部隊, 盟軍第1空降軍團(First Allied Airborne Army)負責奪取橋樑.
花園行動-地面部隊,由英國陸軍第三十軍(XXX Corps)組成.
市場花園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英國第一空降軍團於安恆(Arnhem)發動的一次行動。此次空降是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作戰。戰略目標是在奪得這些橋梁的控制權,這是盟軍和德國間的最後的天然屏障,讓盟軍得以跨越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險萊茵河,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在短時間內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此計畫預計奪取橋梁後撐住2天,等待地面援軍到來,但最後以失敗告終。10天後空降師撤退, 10000人中只有2000人成功撤回. 市場花園行動是個失敗的高風險作戰.失敗原因為:過度的自信樂觀和對德軍誤判,盟軍傘兵空降區域與大橋相距8至13公里過遠;德軍反應迅速;盟軍傘兵缺乏反坦克武器以對抗德軍裝甲兵.彈葯耗盡;英軍與其他盟軍的無線電通信聯絡出問題;情報失誤,荷蘭地下抵抗組織被德國的一名雙面間諜滲透.使得此次行動最後以悲劇失敗告終。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是1977年米高梅公司所出品的英國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同盟國軍隊1944年在西歐荷蘭發動的安恆戰役(Battle of Arnhem)所遭遇的挫敗為藍本。1974年出版的「奪橋遺恨 (A Bridge Too Far)」為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發生的市場花園行動的作品.作者 Cornelius Ryan(考李留斯雷恩1920-1974)為愛爾蘭裔美國籍著名戰地記者及作家. 1944年盟軍繼諾曼第登陸戰成功後,德軍從法國、比利時戰線相繼潰退.盟軍趁勝追擊.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是指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發動的一次作戰。1944年9月,盟軍已經光復大部分的法國、盧森堡和比利時,為了提前在1944年結束戰爭,盟軍最高統帥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1890-1969)採納了蒙哥馬利將軍(Montgomery 1887-1976)極具企圖心的「市場花園行動」計劃,企圖在1944年9月運用傘兵攻佔荷蘭東部安恆市(Arnhem),接下來攻占納粹德國工業區。此作戰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盟軍動用了3萬5000名的空降部隊奇襲空降荷蘭,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的協同作戰,意圖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樑;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樑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然屏障,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在短時間內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 1944年9月17日星期日,展開了歷史上一次最龐大的空降突擊戰,主要目標在奪取橫跨萊茵河的一座大橋安恆橋(The Arnhem Bridge).市場花園行動包含兩個部份:「市場行動」負責空降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9個橋樑的控制權.「花園行動」由地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與空降部隊會合,打通進軍德國的路線。結果英軍與波蘭軍的空降部隊受困於敵陣,儘管英軍第1空降師已經堅守超過了最初預期的時間,但因為步兵援軍無法抵達而無法奪取安恆橋梁.英國陸軍第30軍也無法推進到安恆橋梁,最後英波聯軍的空降部隊被迫強行突圍,負責奪取安恆橋的英國第一空降師和波蘭傘兵旅損失最為慘重。第1空降師遭受8000人的傷亡. 英軍第一空降師只有不到2000人突圍成功,未突圍出去的英軍與波蘭士兵被迫向德軍投降,戰役結束時英波兩軍有1984人陣亡,6854人被俘,納粹德國方面則有1300人陣亡,2000人受傷。
@ 奪島遺恨 (An Island too far) -- 東山島戰役
東山島戰役我認為可以視為是東方版的奪橋遺恨,只是目標由奪橋改成奪島遺恨(An Island Too Far). " " 這次突擊東山,我決定要我們傘兵參加,就是要試驗我們傘兵能發揮多大力量,平時訓練怎樣?"-- 蔣中正(1887-1975) --
"傘兵表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胡璉(金防部中將司令,擔任突擊東山島戰役指揮官1907-1977)-
" 東山島作戰,我從天上掉到地下,我的夢想、幻想,全部煙滅… "- 俞志偉 中華民國傘兵第二隊中士副班長 -
" 在大陸我是「台灣份子」、「反革命份子」、「美蔣特務」,而被關、被管、被專政,受盡凌辱,更談不上信任。回到台灣,又因為我是從大陸來的被俘國軍,而受到人們的歧視、政府的冷漠,同樣的談不上信任。情感得不到撫慰,權益得不到尊重,兩年前我們受人羡慕的離開大陸,不料卻冷冷清清的進入了台灣,我們不如大陸飛來的一隻鳥,更不如大陸來台的小學生,那麼會受到台灣的歡迎與關愛。有人說老兵是台灣的弱勢團體,而我們則是弱勢中的弱勢了。"-- 馮西榮(1935-2017) --中華民國傘兵上士;中華民國突擊東山島的勇士,為臺灣當了解放軍39年的戰俘,19歲參加空降東山島作戰被俘,1992年返回台灣 .
劉堯當年是游擊傘兵部隊的一員,他在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東山島作戰時,傘兵弟兄早在尚未登陸前就已經犧牲大半。劉堯說,傘兵投下去以後,我就往天空看,那底下的槍彈打出來是紅顏色,看得清清楚楚,一顆一顆的直著往天上打。我相信傘兵有被擊斃的。
" A nation that fails to honor its heroes, soon will have no heroes to honor. "“ 一個國家不尊敬榮譽其英雄,很快就不再有英雄可以尊崇 “- Winston Churchill 邱吉爾(1874-1965) -
「上等兵」
你是現代聖人的聖人,
俗人的鄙視搖動不了你堅定的心。
你像怒潮樣的奔騰,
是多少聖賢的鮮血所鑄成,
她不青睞,也搖動不了你忠貞的心。
你像高山樣的雄壯,
因為你是幾萬個人青春的結晶。
我是時代尖兵的尖兵,
媽媽!您不要說我沒出息,
我已默默的負起了復國的責任,
甚至於犧牲您所珍惜的,
您孩子、我的生命。
-高雄大寮 天兵忠靈祠的建祠紀念文 –
「天兵者空降特戰部隊之簡稱,亦稱傘兵。為第二次大戰新興兵種,是孫子動於九天之上優勢戰力的實現,以襲擊敵之要害,爭取勝利的敢死隊,一九四四年春我國為反攻日寇之侵略,於大後方桂林等地招募以身獻國忠勇志士之智青,在昆明成立亞洲第一支空降勁旅;翌年七月續派井隊、姜隊空降陷區粵湘敵後,痛擊日寇,寫下亞洲空降作戰先頁,繼之在戡亂保衛台灣戰中,不少天兵志士,前仆後繼,不惜犧牲生命而獲得勝利,那是我們身旁目睹之事蹟。西諺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奴隸的民族,不知崇敬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而我天兵志士其愛國情操犧牲精神,更獲得革命軍之父蔣公之肯定堪稱大英雄,我等垂垂老去,為將此盡忠事蹟留存,以激發後代子孫,實應設祠紀念,祀奉 烈士忠魂,並使一生忠貞之士,身後有立錐之地,…」
中華民國傘兵歌
詞曲:馬師恭將軍
中華民國傘兵歌
詞曲:馬師恭將軍
看朵朵的白雲,點點的流星
飄蕩在美麗的天空
我們是三民主義新中國的傘兵
為著,民族的生存,國家的和平
我們要結成一群活的長城
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嚴守紀律,服從命令
奮勇殺敵,不惜犧牲
我們是三民主義的傘兵
我們是新中國的傘兵
蔣軍向我竄犯蓄謀已久。敵人除了在台灣、金門組織部隊進行三軍協同作戰演習和模擬東山島的地形進行空降著陸訓練外,還採用各種手段,偵察和搜集閩南地區和東山島的軍事設防情况。自1953年三、四月份以来,敵軍活動更加頻繁,其艦艇經常駛抵近我閩南沿海,窺視、探測航線水位,進行火力偵察。5月份至戰前,敵人曾在東山島近海捕捉我漁民200餘人,詢查我東山島守備兵力和古雷、六鳌半島上的炮兵防務等情况。我軍設在廈門雲頂岩上的觀察所,從7月13日至15日,發現敵大金門料羅灣停泊艦艇和運輸登陸船隻突然增多,超過平時活動的數量。14日下午,發現敵人中型登陸艦停泊在大金門料羅灣我炮兵射程之外的海面上;15日上午,又有3只小型登陸艇在此集結。這些徵候不能不引起我的警覺。我曾帶領參謀人員多次上山親自觀察。15日14時至15時,大金門敵人約5000人在碼頭集結,黄昏時乘登陸艦,在5艘炮艇護航下,編隊由金門起航向外海駛去,這更引起我嚴重關注。"-- 周志堅,時任中共三十一軍軍長,東山保衛戰共軍指揮官 -- 東山島位於福建南部,福建和廣東交界處,詔安灣東側,介於福建廈門和廣東汕頭之間,位於金門西南方向約137公里,面積約194平方公里(金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當時人口約8.7萬人,是福建第二大島(第一大島為平潭島,面積為370平方公里). 1953年7月16日,在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的外圍機構 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 )的策畫支持慫恿下, 國民黨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出動金門陸軍部隊,海軍陸戰隊,福建反共救國軍,政工幹校學生連及傘兵中隊一個空降加強營(當時部隊番號為游擊傘兵總隊),共約一萬人部隊,對福建東山島實施突擊登陸作戰.1952年10月11日國軍在福建莆田南日島突襲作戰成功後,共軍已經加強福建沿海各島嶼的防禦坑道工事及增加兵力布署.東山島戰役(中共方面稱為東山島保衛戰) 的作戰目地並非反攻大陸或是長期佔領島嶼,實際目的在於戰略上是為了壓迫牽制中共,使其為了避免兩面作戰而促使其加快簽署韓戰停戰協定及測試台灣接受美援訓練的傘兵部隊作戰能力實兵測驗的目的. 結果因為美國軍方的支援有限,作戰計畫不理想,指揮雙頭車馬,國軍指揮官胡璉將軍主張傘兵空降在西埔,接近登陸部隊就好了,但是西方公司負責策畫的漢彌頓中校堅持傘兵要空降在敵後八尺門,用以突顯傘兵的特性. 國軍準備不夠周全,海空軍的支援缺乏聯繫協調,沒有後續支援部隊登陸,登陸部隊由金門料羅灣搭乘12艘艦艇出發, 很難避免被對岸共軍偵測,造成情報洩漏. 陸軍和海空軍的軍種協同作戰混亂失調, 通訊失靈. 共軍占地利優勢應戰及由福建廈門,泉州和廣東汕頭三個方向迅速增援一萬名優勢兵力,造成國軍慘敗,只能倉促撤退, 在3天的戰役中有多達2000多人陣亡, 715人被俘,首次征戰的482名傘兵出師不利,因為空降地點及時機錯誤,過早空降,和後續部隊的登陸時間相隔過久,超過2小時. 造成脆弱的傘兵著陸前就成為共軍活靶. 18架C-46空軍運輸機從新竹空軍基地起飛(2架因為故障折返),空投技術不佳,裝載不切戰場實際(如人與炮分離,炮與彈分離,附件與主件分離). 著陸後由於分散,組合困難。個人攜彈量太少,過度寄望於空投再補給,彈葯大部分散失, 武器多為輕兵器, 重武器太少.無法達成攻堅效果 .傘兵在1000公尺以上高度跳傘 (一般傘兵空降的跳傘高度是400公尺,戰鬥時甚至可以低到250公尺)(台北101大樓高度為508公尺),跳傘高度過高,導致空降範圍分布太廣,造成傘兵分散太遠,集結困難,400多人花費1個小時才得以聚集。孤立無援,無法攻佔預計敵後目標八尺門渡口. 八尺門渡口位於東山島西北角邊,將東山島與大陸隔離,其最狹處和大陸相隔只有約200到500公尺. 這是共軍部隊由大陸增援的重要管道. 東山島戰役國軍陣亡2664人, 被俘715人. 其中國軍精英的傘兵部隊在此戰役中尤其傷亡慘重,參戰487人, 陣亡254人. 包括軍官23人 ,士兵231人(含失蹤71人).損失高達5成多.最為慘烈的是福建反共救國軍僅有2%的人在這場戰役中歸來。共軍傷亡約為1250人,陣亡約500人. 這些雙方陣亡的國軍共軍戰士,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 也算是韓戰的犧牲者. 因為在東山島戰役結束9天以後,就簽署了韓戰停戰協定.
《朝鮮停戰協定》,全名為《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 英文: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mander-in-Chief, United Nations Command,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Korean People's Army and the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on the other hand, concerning a military armistice in Korea.),是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的板門店簽定的關於韓戰的停戰協定。
朝鮮停戰協定的主要內容包含:
1.確立一條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後退兩公里建立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DMZ)作為緩衝。
2.敵對雙方的武裝力量在停戰協定簽定的12小時內停止敵對行為,72小時內撤出非軍事區。
3.停戰協定生效後的60日內,各方將其收容的戰俘分批遣返,或統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
以領土觀點而言雙方回到原來地理邊界北緯38度線,和戰前相比,北韓還損失了3880平方公里面積的領土。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而非和平條約,因此從國際法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技術上來說,韓戰只是停戰而已,並沒有結束,北韓和南韓還處於戰爭狀態。
2013年3月5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發表聲明,宣布朝鮮自3月11日起不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其將全面終止朝鮮人民軍板門店代表部的活動.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