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甚至派出維和部隊長期駐紮。最後是美國有可能改採「聯俄制中」的戰略,以分化目前的中俄戰略聯盟,最少使俄羅斯在美、中兩國的競爭中,保持中立的立場。
以美國的立場來說,當然不希望見到烏克蘭再度走回親中路線,但未來如何要求烏克蘭拒絕中國所提出的重建援助?而要歐洲各國長期駐軍,需要有一定的誘因,畢竟駐軍是個非常昂貴的花費,特別是歐洲國家國防預算偏低的情況下,更難以達成這個目標。再來是俄羅斯的態度一向反覆,即使現在為了先停戰,取得喘息的時間,先同意美國的條件,共同對付中國,又如何能保證俄羅斯未來會遵循大家講好的條件。美國現在同時面對這幾個難題,而川普的解法簡單又粗暴,就是逼澤倫斯基簽署礦產協議。
簡單來說,美國要烏克蘭稀土礦產的百分之五十,同時還要有留置權與優先承購權,講難聽一點,就是要全面控制烏克蘭的稀土礦產。由於川普使用一貫的言語威嚇手段,想要快刀斬亂麻,快速搞定此事,反而讓川普與澤倫斯基徹底翻臉,惡言相向,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許多人認為美國枉顧道義,川普唯利是圖,只想趁機霸佔烏克蘭的自然資源。不過從很多蛛絲馬跡來推斷,可能從拜登政府開始,就已經在談美國與烏克蘭共同開發稀土資源的協議,只是最後川普的臨門一腳,讓整件事變了調。
為什麼說這紙稀土協議可以解決美國在戰後將要面臨的幾個難題?首先是如果最重要的能源礦產全被美國控制,那中國介入重建的空間就會變小,因為變的無利可圖,這可以防止烏克蘭在戰後,又立刻回到親中路線。要知道烏克蘭在俄烏戰爭爆發前,是中國最重要的軍事武器技術來源國,不止航空母艦遼寧號就是烏克蘭出售給中國的,包括艦載機,長程巡弋飛彈,機載雷達,火砲等技術,都是烏克蘭所提供的。美國在當時曾經用各種方法施壓烏克蘭,希望阻止中國獲得這些武器,但烏克蘭都不為所動。
在戰前中國甚至想買下烏克蘭的重要引擎製造公司馬達西奇,當時這家公司有一半以上的訂單,都是來自中國,在俄羅斯入侵時,還有高達數百具的教練機引擎尚未交貨。而當時俄羅斯已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烏東的武裝衝突也已持續了八年,美國為了協助烏克蘭抵禦俄羅斯,正不斷提供各種軍援。結果形成美國軍援烏克蘭,烏克蘭賣武器技術給中國,中國不斷壯大自己來反制美國的弔詭現象。當時中國還大舉投資烏克蘭,競標礦產與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讓烏克蘭政府更為依賴中國。
在俄烏戰爭爆發前,中國企業就企圖競標烏克蘭的稀土礦產。
未來如果美國控制了烏克蘭的大部份礦產資源,美國也不可能直接把賣出礦產的錢匯回美國的國庫,因為這樣實在太難看,連中國都不會這麼下流,美國國會也不會一直由共和黨掌握多數席次,永遠同意這件事。中國的做法是由政府投資外國的基礎建設,也就是所謂的一帶一路倡儀,然後限制由中國的承包商來興建,既拉攏了外國政府,擴展了中國的影響力,同時讓自己國內的廠商能賺到錢。甚至中國自己根本沒有拿錢出來,投資的資金是中國提供的長期貸款,未來要償還的,這也導致許多國家陷入中國的債務陷阱,不是破產就是無法脫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現階段說,礦產的收益會成立一個聯合基金。美國打的如意算盤是拿這個基金的錢來重建烏克蘭。一方面烏克蘭戰後的重建經費將是天文數字,川普不想要負擔這個錢坑,二來讓美國可以主導重建計畫,把重建的工程交給美國的承包商,這樣就能活絡美國的經濟,養活美國公司。美國不會蠢到直接把錢匯回美國,而是會利用重建的機會,贏得良好的形象,讓美國公司賺錢,又能排擠中國的勢力,還能獲得稀土資源,避免中國接下來限制稀土出口,來反制美國發動的貿易戰。
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如果可以主導這個重建基金,就能利用分配利澗給歐洲公司的方式,讓北約成員國有利可圖。畢竟在海外駐軍的費用如此昂貴,歐洲國家也很難長期負擔,除非有利可圖,在精算以後是筆划算的交易。歐洲國家如果也得到了一定的重建大餅,就有了在烏克蘭駐軍,以保護本國廠商與礦產資源的動機。這樣的安排才能長長久久,否則歐洲國家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就以財政窘迫無以為繼為理由,相繼撤軍,讓停戰以後的安全保證變成一紙空頭承諾。
美國最後如果能在烏克蘭成功建立一支能長期駐紮的安全部隊,除了可以確保和平協議徹底執行外,更能藉由這支安全部隊的規模大小、演習活動來牽制俄羅斯,畢竟這支部隊就如同一把利刃,插在無險可守的東歐大平原上,直接威脅莫斯科。而且說不定由美國來主導這個聯合基金進行重建,對烏克蘭民眾來說比較好的一件事。畢竟烏克蘭過去一直是個較貧困的國家,如同坐在價值連城礦產上的乞丐。這些財富沒有辦法分配給民眾,在於烏克蘭政府的行政效率低落,官員貪污嚴重,如果採礦權最後被賣給中國,烏克蘭恐怕還難逃債務陷阱。
俄羅斯的寡頭經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前蘇聯解體時,許多國營企業改為民營,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落入私人手中。這些人憑藉著礦產,賺入極為驚人的財富,並且進一步壟斷市場,成為寡頭企業,獨佔國家資源。烏克蘭過去其實也有類似問題,只是沒有像俄羅斯這麼嚴重。俄烏戰爭結束後,如果烏克蘭的天然礦產再度由寡頭獨佔,絕對不是百姓之福。可惜的是美國與烏克蘭的礦產協議,原本能形成多贏的局面,是個很聰明的計畫,但川普急於求成,現在搞成同盟反目,如何讓美國再次偉大。
美國原本可以風光地與烏克蘭一起舉行簽約儀式,宣布由美國援助一筆啟動資金,建立烏克蘭重建基金,並以稀土礦產做為擔保,並承諾這個重建基金的每一分錢都會用於烏克蘭的建設,並由美國與烏克蘭政府嚴格監督。而礦產不可能自己開採出來,無論如何美國都必需先提供一筆錢來採購機器設備,但這筆錢甚至不用由美國政府自己出,在稀土礦產的擔保下,可以由承包的礦業公司向銀行團聯貸。美國提供啟動資金,當然擁有管理權,可以將重建工程交由美國公司,並向美國採購用於重建的大量物資,讓開採礦產的利益回流美國,這才是雙贏並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