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日記》拒當完美受害者,自揭創傷對抗惡意

《黑箱日記》拒當完美受害者,自揭創傷對抗惡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選之人 – 造浪者》有個橋段,是公正黨發言人翁文方(謝盈萱 飾)得知黨工張亞靜(王淨 飾)遭受威脅散播私密照,翁文方提醒張亞靜接受專訪時務必聚焦在事實,不要流露過多情感,以免給輿論解讀空間,因為群眾要的是「完美受害者」。


什麼是「完美受害者」?這個詞多用於性暴力受害者,他們總被期待展示出某些刻板印象,比如態度、穿著與行為,讓大眾對他們的遭遇產生同情。


為什麼受傷了,想爭取正義還得被審視形象「完美與否」?因此伊藤詩織 — 穿著黑色套裝、語氣平穩堅定 — 選擇以「不完美的受害者」之姿自行召開記者會,向大眾述說她遭受性暴力的沉痛事實,沒想到加害者還沒受到懲戒,她卻先因「不像被害者」遭到輿論抨擊。


/
在看《黑箱日記》前,你可能會先好奇是什麼樣的勇氣,迫使伊藤詩織成為日本第一位公開自己長相和姓名,來實名控訴性侵的女性。


這是不得不的結果。


日本內閣府去年(2024)針對超過 3 萬 6 千名、16 至 29 歲的民眾進行全國調查,其中有高達 10.5% 的受訪者表示層在公共場所遭到性騷、猥褻或其他不雅行為,其中更高達 9 成是女性。


伊藤遭遇的情況,比這還要嚴峻百倍 – 十年前,26 歲的她剛從紐約大學新聞系畢業,當時日本 TBS 電視台的高層山口敬之遂以討論工作簽證為由邀她共進晚餐,沒想到這不是夢想的起點、卻是噩夢的開始 – 山口敬之對她下藥,將她帶到飯店性侵得逞。


身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御用記者,山口的惡行有國家機器幫他撐腰,政府無法有效遏止性犯罪已夠讓人無力,還成為包庇加害者的共犯結構,將讓受害人更絕望。


這一切也在伊藤詩織手握的影像與音檔裡得到證實:當刑事不予立案、檢警包庇罪犯、調查更要求受害者以人偶還原案發現場,日本文化的潛規則在女性的傷口灑鹽,求助無門的伊藤決定以記者的職業精神,思考如何透過文字與媒體的力量,去打一場勝算極低卻非贏不可的仗(這樣的理性與堅毅,在受害者身上非常難以置信)。


作為「不完美受害者」,在日本文化有多嚴重?當加害者尚未被法律制裁,伊藤先遭受輿論轟炸,她用自嘲化解創傷、反而遭受大眾誤解,除了質疑她想以此博知名度,甚至有漫畫諷刺她是陪睡上位不成才採取報復,「被強暴的女孩」遂成為標籤,貼在勇於表達自我的伊藤身上。


/
在理性與感性間擺盪的同時,伊藤透過《黑箱日記》解構這個事件發生在她身上的複雜性。


就個人來說,她既是批評者口中「被強暴的女孩」、卻也是旁觀事件的「記者伊藤」,就文化而言,片中伊藤大量流利的英文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來自她在歐美學習的底蘊、並展現想對全世界溝通的意圖,但更重要的訊息是使用日語時,無形中也被東洋文化所框架,敬語展示的溫良恭儉讓,彷彿在起跑點就弱男性一截。


全片最震撼的一幕,是山口被宣判敗訴仍辯稱自己無罪,伊藤以記者的身份坐在席間,全神貫注地敲擊鍵盤,彷彿這一切都與她無關。以工作身份迴避創傷,她在著作也提到這份掙扎:「明明希望以新聞記者為業、以向公眾傳遞真相為生,但內心原打算給絕不可能忘卻的真相加上蓋子、封藏起來⋯」。


作為性暴力的倖存者,她選擇以報導者的身份轉移壓力,這樣解離的心理狀態也在《黑箱日記》游移於第一人稱自白和第三人稱敘事之間的視角能清楚感受。


加害者的有恃無恐,來自父權思維的荼毒。但更讓人心驚的,是這種荼毒也以不同形式存在看似無害的言談,比如調查員固然在蒐證過程給予很大幫助,但提到自己承擔的風險時,竟拜託伊藤包養、甚至趁著酒意向她求婚,無視輕浮話語可能造成的二次傷害。而飯店門房最終答應出面作證後,自以為是地補上一句「妳該慶幸那晚是我值班」,渾然不覺事發當時若是他上前制止,這一切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


/
「我跟好多人推薦一定要看日本的櫻花,但我發現我已經好多年沒賞櫻了...因為事發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在那之後,我再也不敢賞櫻。」


《黑箱日記》最讓人心碎的,是伊藤用親身經歷揭露任何形式的暴力是如何摧毀受害者的生活。無論是加害者的外貌特徵、案發現場的環境,所有細節都可能成為 PTSD 的引爆點。


這部電影之所以有力量,不僅來自於悲傷的反芻與自我揭露的勇氣。伊藤在日本掀起 #MeToo 運動的第一波浪潮,從孤軍奮戰到贏得支持,伴隨 Gloria Gaynor 的〈I Will Survive〉,她的故事不僅是跨越十年的血淚奮鬥史,也為無數倖存者點燃希望的燈塔。


而這也讓我想起近日台灣的爭議事件。仗著權勢褻玩他人的惡意,往往源於對消費弱勢的不以為意,這樣的掠食行為之所以無往不利,其實也根源於社會的冷漠與縱容。寄望他人落實平等之前,至少先從自身做起,我想《黑箱日記》是很好的起點,所剩場次不多,但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


avatar-img
R級影評
7會員
18內容數
電影即生活,生活不設限 Life is about courage and going into the unknown. #鮮看再說 #影評 #劇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級影評 的其他內容
當好萊塢近年的超級英雄電影一次次讓人失望,是《Moving 異能》讓我重拾感動,異能對戰看來炫目,但故事始終著眼於底下的肉身與人性。在那之後,我便成了編劇姜草的粉絲,也對漫畫家姜草融合奇幻、兼容溫情的作品印象深刻。
前陣子讀了是枝裕和的訪談集,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的家庭故事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沒有血緣的家人,這些人因為相似的羈絆或共同的利益,被迫生活在一起,但也因為他們不熟悉彼此的來歷,反而能更在對方面前展現自己不堪的一面,比如《小偷家族》。
最近看電影養成一個習慣:不看預告,只讀簡介,希望能帶著對故事最單純的認識走進戲院。這件事在看《艾諾拉》時有好也有壞,好處是對導演西恩貝克的好感僅來自《夜晚還年輕》《歡迎光臨奇幻城堡》展現的才華,但我依舊被《艾諾拉》給深深娛樂。
當好萊塢近年的超級英雄電影一次次讓人失望,是《Moving 異能》讓我重拾感動,異能對戰看來炫目,但故事始終著眼於底下的肉身與人性。在那之後,我便成了編劇姜草的粉絲,也對漫畫家姜草融合奇幻、兼容溫情的作品印象深刻。
前陣子讀了是枝裕和的訪談集,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他的家庭故事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沒有血緣的家人,這些人因為相似的羈絆或共同的利益,被迫生活在一起,但也因為他們不熟悉彼此的來歷,反而能更在對方面前展現自己不堪的一面,比如《小偷家族》。
最近看電影養成一個習慣:不看預告,只讀簡介,希望能帶著對故事最單純的認識走進戲院。這件事在看《艾諾拉》時有好也有壞,好處是對導演西恩貝克的好感僅來自《夜晚還年輕》《歡迎光臨奇幻城堡》展現的才華,但我依舊被《艾諾拉》給深深娛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