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開始,先問自己:『我希望觀眾最後記得什麼?』

別急著開始,先問自己:『我希望觀眾最後記得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越來越確定,靈感從來不是問題

真正難的,是怎麼在腦袋很滿的時候,決定「從哪裡開始」


在我還沒有現在這樣的節奏前,靈感來得快,但也消失得快。

我總是急著寫開頭、找一個震撼的進場句、設計一個節目氛圍的進場視覺。


但那樣的開始,常常撐不到結尾。



後來我才發現,我可以換一種方式開始:


我問自己:「我希望觀眾最後記得什麼?」


這句話,讓我有了一個清晰的終點。

我會先寫下最後一張投影片、最後一句話、最後那個希望他們離開前心裡留下的畫面。


從那裡開始,我才慢慢往前推,想像每一步,怎麼帶觀眾走到那裡。



有一次在做一場關於「視覺與聲音來闡述聾人」的現場演出編排時,

我反覆在音樂中裡加上「既定印象」的開場特效。

但每次排完順序,都覺得不對。



直到我刪掉所有音波與動作,只留下最後一句簡單的提問:



「你有多久沒有真正『聽見』自己了?」



這句話變成了整場設計與提案的起點。

不是開場的那種起點,而是我心裡真正要說的話。



現在我慢慢習慣,當靈感很亂的時候,不急著排順序、不急著漂亮開始。

而是先給自己一個「要留下什麼」的想像。



有了那個「最後要說的話」,我的開場才變得穩定。

我的中段,才知道為什麼要繞遠路鋪陳。

我整個人的語意,也更貼近我自己。



我想,這就是我現在創作與提案時的第一個提醒:


不要急著開始,要先知道你希望留下什麼。


— J’40

#創作結構 #提案筆記 #靈感轉化


這場設計演出,其實是一種「撕掉標籤」的提案。

我們常常被病歷表、聲音特徵,甚至一句外在定義所劃分。

而在那段開場,我選擇從**非聲響的「提問」**開始:


「你有多久,沒有真正聽見自己了?」


我們讓聲音退後、讓動作簡化,

試著讓觀眾走近那句話,而不是一開始就試圖被記得。


從學生教學開始,對於靈感的收斂,有很實質的幫助,內化成為提案編寫的視覺語言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設計有興趣,歡迎留言一起交流!


avatar-img
J'40 感知筆記|提案 × 表演 × 語感生活
0會員
6內容數
聚焦於三個主題: 1.提案語感與結構筆記 2.表演製作人的創作與協作現場 3.中場生活的感知觀察(語言、情緒、自我節奏) 每一篇都是創作者與顧問之間,對話與行動的練習本。 每一篇都是過程中的練習,分享也是整理,書寫也是提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不需要行銷自己,只需要用對語氣被理解。 我幫助創作者找回「說得出、說得對」的語感,打造一份誠實又穩定的自我介紹。讓作品說話,也讓你舒服地被看見。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把「分享」當作一種工具了? 用來展示、證明、交換資訊、提醒避雷…… 但我越來越發現,真正打動我、讓我回頭再三閱讀的,不是那些「多有效、多划算、多正確」的資訊,而是某一種說不出來、卻讓人有點想流淚的「氣味」。 一種,不經修飾但很真實的存在感。 當我看著一張咖啡照片、旅
喜歡熱鬧Live Band氛圍勝過奢華酒吧? 本文將分享在曼谷隱藏地點的獨特體驗,白天是圖書館,晚上卻是充滿活力的Bar,無論是尋找心情的轉變還是享受生活的美好,PeeJo把我最愛的景點分享給你。 這是我熱愛的泰式悠遊,分享關於真實質感的推薦地
你不需要行銷自己,只需要用對語氣被理解。 我幫助創作者找回「說得出、說得對」的語感,打造一份誠實又穩定的自我介紹。讓作品說話,也讓你舒服地被看見。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把「分享」當作一種工具了? 用來展示、證明、交換資訊、提醒避雷…… 但我越來越發現,真正打動我、讓我回頭再三閱讀的,不是那些「多有效、多划算、多正確」的資訊,而是某一種說不出來、卻讓人有點想流淚的「氣味」。 一種,不經修飾但很真實的存在感。 當我看著一張咖啡照片、旅
喜歡熱鬧Live Band氛圍勝過奢華酒吧? 本文將分享在曼谷隱藏地點的獨特體驗,白天是圖書館,晚上卻是充滿活力的Bar,無論是尋找心情的轉變還是享受生活的美好,PeeJo把我最愛的景點分享給你。 這是我熱愛的泰式悠遊,分享關於真實質感的推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