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見證歷史的一刻 , 更是峰迴路轉的一週 , 從全面性無差別的關稅到針對中國的高昂關稅 , 隨後迎來的卻不是兩大國的會談 , 而是讓雙方接近完全停止貿易的對立關稅 , 我們親眼見證了全球化邁向全球地區化的碎裂時代 , 後遺症也隨之而來
美國企業成本上升、通膨壓力大;中國出口市場收縮、供應鏈外移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少輸為贏的原因 , 因為中美雙方都是輸家 , 純粹看哪方受傷的少 , 中國的製造業面臨到窒息式的關稅 , 但美國這次的手法卻是出賣了自己的信用 , 戲弄全球政府和整個資本市場 , 其他國家的企業家們也將不會只做美國的生意 , 會將訂單和供應鏈轉往其他的經濟體 , 分散風險是所有公司都會做的事 , 也因此我更看好中美以外的經濟體 , 也包含善於在全球遊走的台灣
1971年:尼克森關閉金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這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信用違約」:
- 二戰後,美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 承諾美元可兌換黃金(1盎司 = 35美元), 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
- 但因為越戰、社會開支 , 美國開始無限印鈔 , 黃金儲備根本撐不住
- 1971年尼克森單方面宣佈停止金本位制度 , 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 , 這直接背叛了承諾 , 也震撼全球金融體系
- 結果?短期內美元貶值、美國出口有利 , 長期則確立美元作為浮動匯率下的霸主地位。
這是一次「出賣信用 → 重建霸權」的經典操作
因此世界還是繞著美國轉 , 商場上有句話是: "大家都怕美國 , 但離不開美國 "
雖然它信用有時打折 , 但美國依然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
過往並非沒有國家抗議過 , 但不是反被制裁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從1960年代的法國 , 到現今常常拿來討論的被迫簽下廣場協議的日本 , 都沒有國家有能力與美國抗衡 , 所以如今輪到了中國 , 有不少聲音都是看好美國還是最後的贏家
而我依然強調那句話 : 關稅大戰只有輸家
面對這次要制裁的經濟體 - 中國的一些不同之處
- 經濟體量足夠大: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貿易量甚至超越美國
- 制度相對穩定:不像蘇聯一樣動盪,中共維持相對穩定執政
- 高科技有突破:華為、中芯、比亞迪等都打入全球市場,甚至被美國針對
- 話語權上升:推動如一帶一路、金磚擴容、人民幣結算挑戰美元等多項倡議
- 不再單靠喊口號,而是有行動:像建立自己的金融通道(CIPS)、數位人民幣、跟中東、非洲拉攏經貿等等
中國政府並非拉不下臉 , 相反的 , 是自認做好準備去正面應戰 , 但無論中美之間誰輸誰贏 , 雙方人民的痛苦日子都將來臨 , 而中美以外的公司也都要面臨朝令夕改的政治局面
對於投資者而言 , 挑選有經驗應付政治問題的公司將會是重要指標之一 , 只會一昧地做著單邊國家生意的公司是非常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