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唐風

《國風》唐風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詩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蟋蟀》


1. 原文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2. 注釋


1. 蟋蟀:秋天鳴叫的小蟲,象徵時序進入晚秋。



2. 堂:屋內、廳堂。



3. 歲聿其莫/逝:一年將盡。



4. 日月其除/邁/慆:時光正在消逝/流逝/奔馳。



5. 今我不樂:我如今不快樂。



6. 無已:不再,停止。



7. 大康:過度安逸、享樂。



8. 職思其居/外/憂:應當思念家園/遠行/憂患。



9. 好樂無荒:喜好娛樂不可過度荒廢正事。



10. 良士瞿瞿/蹶蹶/休休:賢士警醒/警惕/安詳。




3. 白話文

蟋蟀在屋裡鳴叫,年歲將近終了。

如今我心中不快樂,時光正在流逝。

不可以再過度安逸,應該要思念家園。

喜好娛樂不可荒廢,賢士當警惕自守。


蟋蟀在屋裡鳴叫,年歲正逐漸遠去。

如今我心中不快樂,時光正在奔走。

不可以再過度安逸,應該要想到外事。

喜好娛樂不可荒廢,賢士當奮發警覺。


蟋蟀在屋裡鳴叫,勞役的車馬都已停歇。

如今我心中不快樂,時光正在迅速奔馳。

不可以再過度安逸,應該要思慮憂患。

喜好娛樂不可荒廢,賢士應當安定自持。


4. 總結

此詩以蟋蟀鳴叫描繪時序推移,勸誡人們不可沉溺安樂,應思念家國與未來憂患,體現對時光流逝與人生責任的警醒。

啟示有:


1. 時光易逝,人生應有所為。



2. 過度安逸會令人迷失正道。



3. 有德之人應居安思危,不忘憂患。



4. 對生活的反思與克制是一種智慧的態度。





《山有樞》


1. 原文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洒弗埽。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2. 注釋


1. 樞、栲、漆:皆為山中樹木。



2. 隰:低濕之地。



3. 榆、杻、栗:分別為榆樹、杻樹、栗樹。



4. 子:對男子的稱呼。



5. 衣裳:衣服。



6. 曳:穿著、拖著。



7. 婁:收拾、收存。



8. 車馬:代指財富、工具。



9. 馳、驅:駕馭、驅策。



10. 宛:似乎。



11. 愉:享用。



12. 廷內:庭院中。



13. 洒:灑水清潔。



14. 埽:掃除。



15. 鐘鼓:樂器。



16. 考:考校、演奏。



17. 保:享用或守護之意。



18. 酒食:飲食。



19. 鼓瑟:彈奏瑟樂。



20. 永日:終日、整天。



21. 入室:進入其家、取其所有。




3. 白話文

山上有樞樹,低地有榆樹。

你有華美衣服,不穿也不收。

你有車馬工具,不駕駛也不用。

看你死了之後,都是別人在享用。


山上有栲樹,低地有杻樹。

你有庭院,不灑水不打掃。

你有鐘鼓,不敲打也不練習。

看你死了之後,都是別人在保管。


山上有漆樹,低地有栗樹。

你有酒食,為何不天天彈瑟自樂?

且可以快樂,且可以消磨時光。

看你死了之後,別人就會進入你的屋中。


4. 總結

此詩藉由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諷刺人對財物的懶惰與虛擁不用,指出財物最終會為他人所享。

啟示有:


1. 財富若不善用,終將為他人所取。



2. 人生有限,應當及時行樂與實用。



3. 虛有其物卻不經營,是一種浪費。



4. 生前應珍惜擁有,不要虛度人生與資源。




《揚之水》


1. 原文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2. 注釋


1. 揚之水:水名。



2. 白石:白色的石頭。



3. 鑿鑿:光亮貌。



4. 皓皓:潔白明亮貌。



5. 粼粼:水石清澈閃爍貌。



6. 素衣:白衣。



7. 朱襮:紅色的衣飾。



8. 繡:刺繡。



9. 從子:隨從你。



10. 沃、鵠:地名。



11. 君子:所愛之人或理想人格。



12. 云何:為何。



13. 有命:有命運安排。



14. 不敢以告人:不敢將命運的事告訴他人。




3. 白話文

揚水之旁,白石光亮閃閃。

穿著白衣紅飾,我隨你到了沃地。

既然已經見到心愛的君子,為何還不快樂呢?


揚水之旁,白石潔白明亮。

穿著白衣紅繡,我隨你到了鵠地。

既然已經見到心愛的君子,為何還要憂愁呢?


揚水之旁,白石清澈閃爍。

我聽聞命運的安排,但不敢將它告訴別人。


4. 總結

此詩藉由美麗景象與衣飾描寫,表現戀人相會時的歡欣與情感波動,最後一章轉入內心深藏的命運感慨。

啟示有:


1. 愛情的快樂與憂愁往往交織並存。



2. 人面對命運常有無奈,難以啟齒。



3. 情感中的坦誠與隱忍是深刻的心境。



4. 外在的美麗無法完全遮掩內心的感觸與不安。




《椒聊》


1. 原文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2. 注釋


1. 椒聊:植物名,即花椒。



2. 實:果實。



3. 蕃衍:繁盛滋長。



4. 盈升:多得滿了一升器。



5. 匊:兩手合握成捧物的形狀。



6. 彼其之子:那個人。



7. 碩大:高大壯碩。



8. 無朋:沒有可比的人。



9. 且:語助詞,有強調之意。



10. 篤:忠厚誠實。



11. 遠條:枝條伸展遙遠。




3. 白話文

椒聊的果實,繁茂地長滿一升容器。

那個人,高大無比,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椒聊啊,枝條又長又遠。


椒聊的果實,繁茂地裝滿了雙手合握的捧器。

那個人,高大又忠厚誠實。

椒聊啊,枝條又長又遠。


4. 總結

本詩以椒聊果實的繁盛象徵男子的英偉與美德,形象地讚美了君子的高大和品德。

啟示有:


1. 借物抒情能強化人物形象的表現力。



2. 真正的君子不僅外表魁偉,還應具有內在的忠厚。



3. 優良的品德如同遠伸的枝條,能廣被他人感受。



4. 對人物的讚美亦透露出理想人格的追求與嚮往。



《綢繆》


1. 原文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2. 注釋


1. 綢繆:捆綁、繫緊。



2. 束薪:捆綁柴薪。



3. 束芻:捆綁乾草。



4. 束楚:捆綁荊條。



5. 三星:天上的三星,指夜晚星辰。



6. 隅:角落,指天際。



7. 戶:門口。



8. 今夕何夕:今晚是什麼特別的夜晚?表示感慨。



9. 良人:賢良之人、所愛之人。



10. 邂逅:偶然相遇。



11. 粲者:容貌美好的人。



12. 子兮子兮:你啊你啊,表呼喚與深情。



13. 如此……何:這樣的……是為了什麼、怎麼會如此。




3. 白話文

捆綁著柴薪,天上有三星閃爍。

今夜是何等良夜,竟然見到了這位良人。

你啊你啊,像這樣的良人,為什麼出現呢?


捆綁著乾草,三星掛在天邊角落。

今夜是什麼夜晚,竟然有這樣偶然的相遇。

你啊你啊,如此的偶遇,是何其奇妙?


捆綁著荊條,三星懸在門戶之上。

今夜是何等奇夜,竟然見到這般美好的人。

你啊你啊,像這樣美麗的人,為何會在此處?


4. 總結

此詩藉由夜晚勞作與星辰交織,描繪出一場偶然邂逅良人、心生驚喜與讚嘆的情景,充滿深情與神秘的氣氛。

啟示有:


1. 平凡生活中亦能出現動人的感情時刻。



2. 「邂逅」帶來命運的意外美好,值得珍惜。



3. 對「良人」的驚豔表現出人對美好品格與容貌的自然嚮往。



4. 詩中情感細膩而含蓄,啟發人以溫柔眼光看待人生相遇。





《杕杜》


1. 原文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2. 注釋


1. 杕:單生之木。



2. 杜:杜樹,一種喬木。



3. 湑湑:枝葉繁茂的樣子。



4. 菁菁:青翠茂盛的樣子。



5. 踽踽:孤獨行走的樣子。



6. 睘睘:目盼四顧、徬徨不定貌。



7. 同父:同父所生的兄弟。



8. 同姓:同宗族的人。



9. 嗟:感歎語。



10. 行之人:在路上行走的人,泛指他人。



11. 胡:為何。



12. 比:親近、結伴。



13. 佽:幫助、援助。




3. 白話文

有一株孤獨的杜樹,它的枝葉茂盛繁密。

我孤單地獨自行走,形影相吊。

難道沒有其他人嗎?都不如與我同父所生的兄弟親近。

唉,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為什麼不願接近我呢?

一個人若沒有兄弟,為什麼不來幫助我呢?


有一株孤獨的杜樹,它的枝葉青翠茂盛。

我獨自一人徘徊不定,不知所措。

難道沒有其他人嗎?都不如與我同族的人親切。

唉,那些過路的人,為什麼不來親近我呢?

人若沒有兄弟,為什麼不來支援我呢?


4. 總結

本詩藉由孤樹與獨行者的形象,抒發個人在孤立無援中的落寞與期盼親情、友情的情感。

啟示有:


1. 親情與同族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極其寶貴。



2. 當人陷入孤單困境時,渴望他人接納與扶持。



3. 社會若缺乏互助與關懷,個體將更感孤立無援。



4. 詩人透過自然景物映照人情冷暖,呼喚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團結。



《羔裘》


1. 原文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2. 注釋


1. 羔裘:用羔羊皮製成的皮衣。



2. 豹袪:袪,衣袖,豹袪指衣袖上飾有豹紋。



3. 豹褎:褎,衣服前胸部分,豹褎指胸前飾有豹紋。



4. 自我人:我自己的人,指自己人、親近的人。



5. 居居:安定、安然的樣子。



6. 究究:拘謹、莊重貌。



7. 豈無他人:難道沒有其他人嗎?



8. 維:是、因為。



9. 子:指對方,泛指對象或心上人。



10. 故:緣故、原因。



11. 好:喜愛、愛慕。




3. 白話文

穿著羔羊皮衣,袖上繡有豹紋,

是我自己親近的人使我安穩安然。

難道沒有其他人嗎?都是因為你這個人的緣故。


穿著羔羊皮衣,胸前飾有豹紋,

是我自己親近的人使我拘謹莊重。

難道沒有其他人嗎?都是因為我對你的喜愛。


4. 總結

此詩以羔裘象徵尊貴、親近的人,表達對特定對象的喜愛與依戀,並強調選擇對方的原因不是因無他人,而是出於真情。

啟示有:


1. 真誠的感情是基於內心選擇,而非外在條件的限制。



2. 親密的人能帶來心靈的安定與莊重的自持。



3. 感情中的選擇往往有深層原因,值得他人理解與尊重。



4. 借服飾描寫與情感抒發的結合,是詩經常見的表達方式。





《鴇羽》


1. 原文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2. 注釋


1. 肅肅:鳥飛聲,形容鳥羽輕盈有序地振動。



2. 鴇:一種鳥,形似鷺鷥。



3. 羽/翼/行:分別指鳥的羽毛、翅膀、飛行隊形。



4. 苞栩/苞棘/苞桑:生長茂密的栩樹、棘樹、桑樹。



5. 王事:君王的差役、政務。



6. 靡盬:無休止,不得停息。



7. 蓺:通「藝」,耕作。



8. 稷黍/黍稷/稻粱:皆指農作物。



9. 何怙:怎能依靠(怙,依靠)。



10. 何食:怎麼吃飯、怎麼供養。



11. 何嘗:怎能供應(嘗,品嘗,引申為吃)。



12. 悠悠:無窮無盡的樣子。



13. 蒼天:老天,天命。



14. 曷其有所/有極/有常:怎麼會有盡頭/止境/常理。




3. 白話文

鴇鳥羽毛颯颯作響,棲息在茂密的栩樹上。

為王辦事沒有止息,無法耕種稷與黍。

父母怎能依靠我呢?

高遠蒼天啊,怎麼會有照應呢?


鴇鳥翅膀颯颯作響,棲息在茂密的棘樹上。

為王辦事沒有止息,無法耕種黍與稷。

父母怎能吃飯呢?

高遠蒼天啊,怎麼會有盡頭呢?


鴇鳥行列整齊飛翔,棲息在茂密的桑樹上。

為王辦事沒有止息,無法耕種稻與粱。

父母怎能嘗食呢?

高遠蒼天啊,怎麼會有常理呢?


4. 總結

此詩以鴇鳥為起興,反襯人事的艱難,表達因國事繁重無法自理生活、奉養雙親的苦悶與無奈,進而質問蒼天的無情。

啟示有:


1. 國政不當,會使百姓難以自立、家庭難以維繫。



2. 過重徭役與政務會使人身心俱疲,喪失基本生活保障。



3. 孝道難行時,更突顯社會體制的殘酷與不公。



4. 詩中對蒼天的質疑,表現出人民對命運與天意的不解與抗議。



5. 以自然作對比,更凸顯人世之苦與無奈。




《無衣》


1. 原文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2. 注釋


1. 豈曰無衣七兮:怎能說我沒有衣服,有七件呢



2. 不如子之衣:還是不如你的衣服



3. 安且吉:安適又吉祥



4. 無衣六兮:有六件衣服



5. 燠:溫暖




3. 白話文


怎能說我沒有衣服,有七件呢,

但都不如你穿的衣服那樣安適又吉祥。


怎能說我沒有衣服,有六件呢,

但都不如你穿的衣服那樣安適又溫暖。


4. 總結


詩句表達出對他人所擁之物的羨慕與自身的不足,透過對衣物數量與品質的比較,暗含階層差距與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啟示


外在條件的多寡不如內在的安適與溫暖


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感受


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常從細微之物表達




《有杕之杜》


1. 原文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2. 注釋


1. 杕之杜:獨立的杜樹,象徵孤高或卓然獨立



2. 道左/道周:道路左邊/道路周圍



3. 彼君子:那位品德高尚的男子



4. 噬肯:怎肯,豈肯(表達懷疑或期待)



5. 適我/來遊:來到我這裡/前來遊玩



6. 中心好之:我內心傾慕他



7. 曷飲食之:如何能與他共餐共處




3. 白話文


那棵孤單的杜樹,長在道路的左邊。

那位君子啊,怎會願意來我這裡?

我心裡如此喜歡他,怎能與他共餐飲食?


那棵孤單的杜樹,長在道路四周。

那位君子啊,怎會願意前來遊玩?

我心裡如此喜歡他,怎能與他共餐飲食?


4. 總結


詩人借杜樹象徵孤獨的自己,表達對君子的深切仰慕與渴望親近,卻又無奈對方遙不可及。情感深沉而含蓄,透出女子對愛情的羞澀與無助。


啟示


真摯的情感往往夾雜著距離與期待


愛而不得的惆悵,在古今皆然


寂寞與愛戀常以自然景物為寄託




《葛生》


1. 原文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2. 注釋


1. 葛生蒙楚/棘:葛藤覆蓋楚樹/荊棘



2. 蘞蔓:苦蔓植物的藤條,到處蔓延



3. 予美亡此:我所愛的人不在這裡



4. 誰與獨處/獨息/獨旦:與誰共同生活/休息/度過清晨



5. 角枕/錦衾:牛角製的枕頭/華美的錦被



6. 粲/爛:鮮明/光彩奪目



7. 夏之日、冬之夜:漫長的白日與寒夜,象徵時間與苦楚



8. 百歲之後:指人死之後



9. 其居/其室:所歸之地,暗喻墳墓或陰間




3. 白話文


葛藤覆蓋著楚木,苦蔓蔓延在野外。

我心愛的人已經不在,還能與誰共度時光?


葛藤纏繞著荊棘,苦蔓延展於田野。

我所愛的人已經不在,還能與誰共眠息?


角製的枕頭光潔鮮明,錦繡的被子華美燦爛。

我所愛的人已經不在,還能與誰共迎清晨?


夏日漫長,冬夜亦然,百歲之後,人終將回歸他的歸處。

冬夜漫漫,夏日亦長,百歲之後,也終歸於他的居所。


4. 總結


這組詩透過自然的意象與生活細節,深切表達喪偶者的孤寂與哀思,從田野到臥室,從清晨到長夜,皆無所依託。即便生活依舊繁復,日月交替,思念卻無處不在,終將以死亡與所愛者相會作為情感的歸宿。


啟示


愛之深,哀之切,離別帶來的空虛令人銘心刻骨


日常細節中藏著深深的情感記憶


人生無常,唯有珍惜當下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



《采苓》


1. 原文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2. 注釋


1. 采苓/采苦/采葑:採集苓草/苦菜/蕪菁,皆為野菜名



2. 首陽:首陽山,傳說伯夷、叔齊避世隱居之地



3. 人之為言:世人之言、流言蜚語



4. 苟亦無信/無與/無從:「苟」為姑且、假如;「亦無信」即未必可信,「無與」即無所附會,「無從」即無所依據



5. 舍旃舍旃:放棄吧、停止吧



6. 胡得焉:「胡」為何,「得焉」為怎能成立、怎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3. 白話文


採集苓草啊苓草,在那首陽山巔。

世人的話語啊,或許根本不可信。

停下吧停下吧,或許根本不是那樣。

世人之言,又怎麼能當真呢?


採取苦菜啊苦菜,在那首陽山下。

世人的話語啊,或許根本沒有根據。

停下吧停下吧,或許根本不是那樣。

世人之言,又怎麼能信服呢?


採摘蕪菁啊蕪菁,在那首陽山東。

世人的話語啊,或許根本無從依據。

停下吧停下吧,或許根本不是那樣。

世人之言,又怎麼能成立呢?


4. 總結


此詩透過採藥隱居之景,抒發對世俗言論的質疑與反感,表達一種潔身自好、不為流言所動的堅定立場。儘管外界評論紛紛,詩人強調世人之語多不可信、不可靠、不可循,呼籲自我保持清明判斷與超然處世。


啟示


流言蜚語不可盡信,需保持獨立判斷


超脫世俗,是對人格操守的一種堅守


外界如何評價不如內心自知、自省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5會員
46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 1. 原文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2. 注釋 1. 猗與:讚美聲
《駉》 1. 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
《閔予小子》 1. 原文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2. 注釋 1. 閔予小子:哀憐我這幼小無力之人 2. 遭家不造:遭逢家運不佳、災禍頻仍 3. 嬛嬛在疚:孤單憂傷、
《那》 1. 原文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2. 注釋 1. 猗與:讚美聲
《駉》 1. 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駉駉牡馬、在坰之野。 薄言駉
《閔予小子》 1. 原文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2. 注釋 1. 閔予小子:哀憐我這幼小無力之人 2. 遭家不造:遭逢家運不佳、災禍頻仍 3. 嬛嬛在疚:孤單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