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予小子》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2. 注釋
1. 閔予小子:哀憐我這幼小無力之人
2. 遭家不造:遭逢家運不佳、災禍頻仍
3. 嬛嬛在疚:孤單憂傷、痛苦不堪
4. 於乎皇考:啊,偉大的先父
5. 永世克孝:世世代代都能盡孝道
6. 念茲皇祖:思念偉大的祖先
7. 陟降庭止:上下來到宗廟庭院(祭祀之所)
8. 維予小子:我這小小之人
9. 夙夜敬止:早晚虔誠敬事祖先
10. 於乎皇王:啊,偉大的祖王
11. 繼序思不忘:繼承宗統,銘記不忘
3. 白話文
可憐我這幼小之人,遭逢家道衰敗,孤苦憂傷,常懷悲痛。啊,偉大的先父啊,我必世世代代盡孝報答。時時思念偉大的祖先,仿佛在宗廟間升降顯現。我這小小的人,夙夜虔誠恭敬地侍奉祭祀。啊,偉大的祖王,傳承宗統的重任,我將永遠銘記不忘。
4. 總結
這段表達了對先父祖先深切的思念與崇敬,也顯示出在逆境中堅持盡孝、繼承家業的決心。
啟示
不論境遇多艱難,孝道與敬祖之心不可廢
個人雖小,亦能承擔傳承之責
尊重先人、懷念祖德,是延續家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訪落》
1. 原文
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紹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2. 注釋
1. 訪予落止:慰問我這孤苦之人
2. 率時昭考:跟隨當時的光明祖先(指已逝父親)
3. 於乎悠哉:啊,時光悠悠無盡
4. 朕未有艾:我尚未到停止悲傷的時候(未有休止)
5. 將予就之:想要前往追隨祖先
6. 繼猶判渙:繼承大業尚且分散混亂
7. 維予小子:我這年幼無力之人
8. 未堪家多難:未能承擔家中眾多災難
9. 紹庭上下:承續宗廟祭祀上下的儀式
10. 陟降厥家:在宗廟中升降往來,祭祀祖先
11. 休矣皇考:偉大的先父已安息
12. 以保明其身:保佑子孫,護持家族昌盛
3. 白話文
慰問我這孤苦的人,追念著昔日光明的先父。啊,時間悠悠漫長,我心中悲痛未曾止息。我多麼想要追隨先人,但繼承的家業卻仍然紛亂破碎。我這年幼的人,難以承擔家中接踵而來的種種災難。唯有努力承續宗廟祭祀,禮敬祖先。偉大的先父啊,願你保佑,使我能光明正大地持續前行。
4. 總結
此段描繪了在家道中落之際,個人面對沉重責任的無奈與堅持,並祈求祖先的庇佑與指引。
啟示
承擔家族責任需堅韌不拔,即便困難重重
時光無情,但孝思與敬祖之心不可或忘
面對混亂,應堅持繼承正統、守護家族傳統
《敬之》
1. 原文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2. 注釋
1. 敬之敬之:要虔敬地對待天命
2. 天維顯思:天意顯示出深遠的思慮
3. 命不易哉:天命不容易承受啊
4. 無曰高高在上:不可說天高高在上、與我無關
5. 陟降厥士:天升降賞罰人間士子(賢與不肖)
6. 日監在茲:每天都在監察人們的行為
7. 維予小子:我這年幼無知的人
8. 不聰敬止:雖然不夠聰慧,但努力恭敬行事
9. 日就月將:每天進步,月月成長
10. 學有緝熙于光明:學習使光明之德更為明顯
11. 佛時仔肩:在適當的時機承擔起責任
12. 示我顯德行:展現給我明顯的德行作為榜樣
3. 白話文
要虔誠地尊敬天命,因為天意深遠且細密,承擔天命實在不容易。不可因為天居高處就以為與自己無關,天道會升降賞罰士人,日夜監察在世間。我這年幼無知的人,雖然不聰慧,卻以敬謹自持。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學習,不斷使德行光明顯著。在適當的時機,要勇於承擔重任,以顯示明德為榜樣。
4. 總結
此段告誡人要時時敬畏天命、努力修德,不可懈怠,並強調成長與承擔的重要性。
啟示
天命常在身旁,應虔敬自持,不可自恣
學習成長需持之以恆,日積月累
成德立行是為了擔負責任,成為他人的榜樣
《小毖》
1. 原文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
2. 注釋
1. 予其懲:我將因此而警惕
2. 毖後患:防備以後的災禍
3. 莫予荓蜂:不要讓我像被草蜂螫一樣受害
4. 自求辛螫:自己招致痛苦的刺傷
5. 肇允彼桃蟲:起初相信了那害人的桃蟲(喻指小人)
6. 拚飛維鳥:像受驚的鳥亂飛
7. 未堪家多難:尚且承受不了家國多難
8. 予又集于蓼:我又落入了辛苦艱難之地(蓼味苦,象徵艱難)
3. 白話文
我要從過去的教訓中警醒,防止未來再次遭受禍患。不要像被荊草叢中的蜂螫傷那樣自己招惹痛苦。一開始輕信了那些像桃蟲般害人的小人,結果如同受驚的鳥四處亂飛。我本就難以承受國家多難的局勢,如今又被困在了苦澀艱辛之境。
4. 總結
這段表達了痛悔與警醒,強調對小人不能輕信,並提醒在困難局勢中更需謹慎自保。
啟示
要從過錯中吸取教訓,防止再度遭災
警惕小人,不可輕信、貽害自身
身處困境更應堅定警覺,審慎行事
《載芟》
1. 原文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
播厥百殼、實函斯活。
驛驛其達、有厭其傑。
厭厭其苗、綿綿其麃。
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2. 注釋
1. 載芟載柞:割除野草與砍伐樹木
2. 澤澤:田地濕潤肥沃的樣子
3. 千耦其耘:成雙成對地除草
4. 徂隰徂畛:奔赴低濕地與田界
5.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各級貴族領導農事
6. 嗿其饁:欣喜地領取食物
7. 思媚其婦:想著取悅自己的妻子
8. 有依其士:士人們互相依靠
9. 略其耜:操持鋤頭
10. 俶載南畝:開始在南方田地耕作
11. 播厥百殼:播種各類穀物
12. 實函斯活:使種子孕育生長
13. 驛驛其達:生長迅速
14. 厭厭其苗:苗葉茂盛
15. 綿綿其麃:稻麥連綿
16. 載穫濟濟:收成繁盛
17. 有實其積:堆滿倉庫
18. 萬億及秭:形容數量極多
19. 為酒為醴:釀成酒和甜酒
20. 烝畀祖妣:祭祀祖先
21. 洽百禮:充實各種禮儀
22. 飶其香:香氣四溢
23. 邦家之光:國家因此光耀
24. 椒其馨:椒香濃郁
25. 胡考之寧:使祖先安寧
26.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不是暫時才有,也不是今天才有
27. 振古如茲: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3. 白話文
人們割除野草,砍伐雜樹,田地濕潤而肥沃。成雙成對地去除田間雜草,奔走於低濕之地與田界之間。各級諸侯、領主都親自領導農耕。農人們開心地領取食物,心裡想着取悅自己的妻子,士人們彼此依靠協作。他們操持鋤頭,開始在南方田地耕作,播下各種穀物,使種子萌發生長。莊稼茂盛生長,稻麥繁密連綿。收割時,穀物堆積如山,倉庫滿滿,數量多得不可計數。他們釀造酒和甜酒,蒸餾祭獻給祖先,完成各種禮儀。香氣四溢,國家因此榮耀。椒香濃郁,使祖先安享寧靜。這一切不只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以來就如此。
4. 總結
這段描繪了農耕繁榮、禮儀完備、國家安定的盛況,表達了對勤勞與祭祖精神的頌揚。
啟示
勤奮農作是國家興盛的基礎
尊重傳統禮儀,祭祖報本不可或忘
社會繁榮需上下齊心、世代相承
《良耜》
1. 原文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播厥百殼、實函斯活。
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
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以開百室。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殺時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2. 注釋
1. 畟畟良耜:犁頭鋒利堅固的樣子
2. 俶載南畝:開始在南方田地耕作
3. 播厥百殼:播種各類穀物
4. 實函斯活:使種子孕育生長
5. 瞻女:來看望女子(指農忙時慰勞田間勞作的婦女)
6. 筐筥:盛物的大籃與小竹器
7. 饟伊黍:送去熟黍作為食物
8. 笠伊糾:編製好的帽子
9. 鎛斯趙:拿著鎌刀迅速鋤草
10. 薅荼蓼:鋤除苦菜與蓼草(田間雜草)
11. 荼蓼朽止:苦菜蓼草已腐爛枯萎
12. 黍稷茂止:黍稷(穀類)旺盛生長
13. 穫之挃挃:收割時稠密迅捷的樣子
14. 積之栗栗:堆積整齊穩固
15. 崇如墉:堆積得像牆一樣高
16. 比如櫛:排列得像梳子的齒一樣齊整
17. 開百室:打開百間倉庫收藏
18. 百室盈止:百間倉庫裝得滿滿的
19. 婦子寧止:婦女孩子安居樂業
20. 殺時犉牡:宰殺適時成熟的小公牛
21. 捄其角:保存牛角
22. 以似以續:仿效並延續
23. 續古之人:延續古代先民的傳統
3. 白話文
鋒利堅固的犁頭,開始在南方田地耕作,播下各種穀物,讓種子萌發生長。有的人來探望農忙的婦女,帶著大籃子與小竹簍,送上熟黍做的飯食。戴著編織的帽子,拿著鋤刀快速鋤除苦菜與蓼草。等到雜草腐爛,黍稷穀物便茂盛生長。收割時動作迅速密集,收成堆積得高如牆壁,整齊如梳齒。打開百間倉庫收藏,倉庫都堆得滿滿的,婦女孩子因此安定幸福。適時宰殺小公牛,保存其牛角,用來效法並延續古人的傳統美德。
4. 總結
這段詩描述農耕生產的繁忙與豐收,展現出社會安定、生活富足的景象,也強調了延續古代勤勞美德的重要性。
啟示
勤勞與合作能帶來豐收與安定
敬仰並傳承古代的良好傳統
農業發展是國家繁榮的基礎
《絲衣》
1. 原文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2. 注釋
1. 絲衣其紑:穿著潔白細緻的絲衣
2. 載弁俅俅:頭戴禮帽,舉止安詳
3. 自堂徂基:從堂上行至堂下基石處
4. 自羊徂牛:由獻羊至獻牛(祭祀流程)
5. 鼐鼎及鼒:大鼎與中鼎(祭祀用大中型鍋具)
6. 兕觥其觩:犀角製的酒杯彎曲有致
7. 旨酒思柔:美酒香醇柔和
8. 不吳不敖:不傲慢、不放縱
9. 胡考之休:承繼先祖的美好恩澤
3. 白話文
身穿潔白細緻的絲衣,頭戴禮帽,舉止莊重而安詳。從堂上行至基石之處,獻上羊隨後又獻上牛,擺設大鼎與中鼎,犀角製的酒杯彎曲而精美。美酒甘醇柔和,行禮的人既不傲慢也不放縱,以此祭祀來承接祖先所賜的美好恩澤。
4. 總結
本段描寫祭祀禮儀的肅穆莊重,體現出對祖先的敬仰和恭謹態度,並藉此期望繼承祖德、福祉延續。
啟示
尊敬祖先,重視傳統儀式
行事應莊重恭謹,不可傲慢怠慢
承續祖德,珍惜所得的恩澤
《酌》
1. 原文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2. 注釋
1. 於鑠王師:啊,光輝偉大的王師
2. 遵養時晦:順應時勢、韜光養晦
3. 時純熙矣:時勢純和光明了
4. 是用大介:因此採取了重大的行動
5. 我龍受之:我偉大的君王承接了天命
6. 蹻蹻王之造:君王高大有為的事業興起
7. 載用有嗣:承續延綿,後嗣昌盛
8. 實維爾公允師:真正有賴於你這位賢良的輔佐大臣
3. 白話文
啊,光輝偉大的王師,順應時局,隱忍養晦。時勢已經趨向光明,因此展開了重大行動。我的君王承接天命,事業高大而有為,並得以延續子孫,真正依靠的是你這位正直賢能的大臣。
4. 總結
這段頌揚了君王順應天時、承受天命的偉業,同時也高度讚美了輔佐之臣的忠誠與功勞,強調成就的共同性。
啟示
成大事須順應時勢,耐心等待時機
天命與人力結合,方能成就宏圖
領導者應重視、感謝忠誠輔佐之臣
《桓》
1. 原文
綏萬邦、婁豐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
皇以閒之。
2. 注釋
1. 綏萬邦:安撫天下諸國
2. 婁豐年:接續著豐收的好年景
3. 天命匪解:天命不會中止
4. 桓桓武王:英武雄壯的武王
5. 保有厥士:保護擁有他的臣民
6. 于以四方:因此能安定四方
7. 克定厥家:成功安定了自己的國家
8. 於昭于天:在上天之下昭示功績
9. 皇以閒之:上天因而使之平安安寧
3. 白話文
安撫了天下萬邦,延續了連年的豐收。天命從未中止。英武雄壯的武王,保護著他的人民。憑藉這份保護,他安定了四方,穩固了自己的國家。他的功績昭示於上天,上天因此賜予平安安寧。
4. 總結
這段頌揚了武王的英武與功業,稱頌他順應天命、保護人民、安定天下,並得到上天的嘉許與護佑。
啟示
領袖的責任是安撫民心、護佑人民
順應天命,堅守德行,方能獲得長久平安
國家的安定來自於君主的英明與人民的支持
《賚》
1. 原文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繹思。
2. 注釋
1. 文王既勤止:文王已經辛勤不懈地努力了
2. 我應受之:我應當承接他的功業
3. 敷時繹思:推廣當時的治世道理,深入思考
4. 我徂維求定:我前往各地,為求安定天下
5. 時周之命:這是周朝的天命
6. 於繹思:就在於不斷思索與推行中完成
3. 白話文
文王已經辛勞努力,我應該繼承他的事業。我要推廣當時的治國之道,深入思考,我要奔走各地,致力於求得天下安定。周朝的天命,正是在這不斷思索與實踐中成就的。
4. 總結
此段強調繼承文王的辛勞,發揚治理智慧,透過不懈的努力與深思,才能穩固天下並實現天命。
啟示
成功來自於前人辛勤耕耘,後人應積極承擔
深思熟慮並持續實踐,才能真正成就大業
天命與個人努力密不可分,需要不斷精進
《般》
1. 原文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2. 注釋
1. 於皇:感嘆詞,表示讚美。
2. 時周:當時的周朝。
3. 陟:登上。
4. 嶞山:高大的山。
5. 喬嶽:高峻的山岳。
6. 允:誠然、真正。
7. 猶:如同。
8. 翕河:合於大河,指順應大勢。
9. 敷天之下:遍及天下之下。
10. 裒:聚集。
11. 時之對:當時的對應、事物的配合。
12. 周之命:周朝的天命。
3. 白話文
啊,偉大的當代周朝。登上那高高的山峰,高大巍峨的嶞山與喬嶽,真正地如同順應大河之勢。普遍地在天下之下,集合當時的萬物,這是周朝所受的天命。
4. 總結
本段讚美了周朝的偉大,將其比作高山與大河,形象地表現了周朝受天命而興盛的情況。
啟示有:
順應天命與自然之道,能夠成就偉業。
國家興盛,需要如山岳般堅定不移的基礎。
尊重與敬畏自然力量,能使治理更順遂。
萬物和諧共生,是政治昌盛的重要標誌。
成功需順勢而為,並能匯聚天下資源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