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個老師傅教我處理肩頸問題。
他說可以試試看「掌推肩胛骨」。
方法是這樣:
把掌根壓在肩胛骨上,
由外往內推——推向靠近脊椎的方向。
當時我很疑惑,心想:
「直接指壓天宗穴或肩貞穴,不是比較有感覺嗎?」
老師傅說:
「這兩種做法,要做的事情不一樣。」
但他沒有細講是哪裡不一樣。
我當時也不懂,
就還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操作。
直到有一次,
我無意間把整個手掌貼上肩胛骨,
試著順應客人的肌肉張力滑動。
神奇的是,
隨著這樣「滑推」的次數越多,
肩胛骨活動的範圍竟然變得更大、更順。
那時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老師傅說的「不一樣」,是這個意思!
因為肩胛骨,可以看做貼在肋骨上的「方向盤」。

周圍有很多控制方向的肌肉,比如:
・小菱形肌
・下斜方肌
・旋轉肌群
・前鋸肌
我操作時,會把肩胛骨想成一個方向盤。
以右邊肩胛運動為例:
肩胛骨往左上轉,
表示上斜方肌、前鋸肌、下斜方肌在緊縮。
肩胛骨往右下轉,
表示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在緊縮…
當你「控制」肩胛骨,
就能順利活動肩胛骨周圍「卡住」的肌肉。
我後來才懂——
我原來做的是「按摩」,
老師傅做的是「關節鬆動」。
自從體會到這個技巧,
我再看解剖學時,就不用再那麼麻煩地,
一條條記「肌肉的起止點」,
或單獨記「什麼穴道處理什麼問題」。
而是開始嘗試,
把它們變成一個套組來理解。
比如當我遇到肩頸問題,
我就會直接用「肩胛骨套餐」。
這樣一來,
處理問題就直覺又快速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