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延續上一回,NANA濕婦提到了我們在稚內旅遊時,遇到了堪察加半島地震的情形,隔天一大早5:30鬧鐘一響,我馬上跳起來狂刷船公司網頁(此時的手速應該不輸搶演場會門票的速度)。或許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在刷網頁,因此,網站還小小死當了一下,最後才跳出畫面,上頭寫著:
【由於目前「海嘯注意報」尚未解除(雖然當時日本各地幾乎都由「海嘯警報」轉為「海嘯注意報」了),因此今日9:00以前的班船確認取消(欠航)。】還好我們預計搭的是第二班船(10:30),所以9:00之後的船還是有機會可以航行的!但...我已經焦慮到睡不著了,乾脆揹著相機到港邊走走,看見了稚內港邊停靠的船隻上依舊顯示著「海嘯注意報」的字樣,此時大概有一百萬個稚內一日遊行程在腦袋中翻滾著。

稚內港邊停靠的船隻上依舊顯示著「海嘯注意報」的字樣/攝影:NANA濕婦
回到飯店用早餐時,仍舊請旅伴們依照原訂計畫8:30出發前往稚內公園參觀,並告知他們,沒有意外的話,等我們正在稚內公園拍照的時候,就能知道預約船班會不會開航了。如果會開,我們就如期前往禮文島;如果不開,我們就來一趟蒐集所有最靠北景點之旅吧XD。
全日本氣候最像南極之地的稚內公園-三個故事、兩個碑與兩座銅像
出發後,我們來到位於稚內港背後高地上的稚內公園,公園內有兩個代表性的銅像與兩個紀念碑,雖然大家似乎對於一旁的小賣店比較有興趣(苦笑),但既然來都來了,還是要了解一下為什麼這幾尊會彩底家吧(台語)。所幸旅伴們都很有耐性地聽完我囉嗦後,象徵性地拍了張紀念照,這才開始衝向賣店(笑)。如果你現在人就在稚內公園(且不趕時間)的話,不妨就聽聽這幾個銅像與紀念碑的故事,再來去逛賣店吧。
★冰雪之門(樺太島民慰霊碑)
由於在二戰之前,庫頁島(日本人稱之為樺太島)南端曾經屬於日本領土之一,因此當時有不少日本人定居在南庫頁島上。後來,日本在二戰投降之後,他們將散落世界各地的日本人引揚回日本,然而就像灣生一樣,對那些不是在日本本土出生的日本人來說,或許從稚內公園望去的庫頁島,才是他們認為的故鄉。因此,1963年,在日本各地的援助之下,這些曾經住在庫頁島的人們在此立了一尊由兩道高達8公尺的垂直立柱,象徵望鄉之門,透過這道縫隙看出去,便能看見遠在另一端的家鄉庫頁島。

冰雪之門/攝影:NANA濕婦
立柱之間的女人像,其痛苦的表情代表在戰爭中所受的苦;胸部上3個V字紋路則分別代表冰、雪與風;手掌攤開則代表他們失去了庫頁島與因戰爭而過世的親人;雙腿間的海浪紋則代表海峽;雙腳微彎意指他們正在從這段悲傷的過去中重新站起來...等等。這座故事聽起來很痛苦的銅像與紀念碑,其實它的正式名稱叫做「樺太島民慰霊碑」,但大家仍習慣稱它為「冰雪之門」,而這個令人有點鼻酸的慰靈碑,應該誰都不會想到,「冰雪之門」這名字後來居然被札幌的螃蟹料理店拿去用了…(這老闆不知道在想甚麼?這樣吃螃蟹的時候不會很難過嗎...)。
★九人の乙女の碑(九少女之碑)
這座碑文是與上述的冰雪之門一起設立的,用以紀念在戰爭中往生的九位少女。讓我們先將時間回轉到1945年,就在美國分別於廣島(8月6日)、長崎(8月9日)投下原子彈之後沒多久。當時,昭和天皇於8月15日就宣布日本投降了,按理說,此時戰爭已經結束,各國也不必再攻打日本;然而,正當世界各地的日本人與日本軍隊正在收拾戰敗殘局、準備打包回家的同時,蘇聯軍隊居然在8月20日的早晨,舉兵進攻庫頁島的真岡地區(現在俄羅斯的霍爾姆斯克)。當時,在這裡還有不少日本人與朝鮮人居住於此,而事情是發生在真岡郵便局(郵局)內。
由於當時的郵局,除了郵件業務之外,還兼辦了電話接線的電信業務,因此為了確保能夠持續即時傳遞俄軍來襲的訊息,當下仍有一群15~25歲左右的女交換手,仍在隆隆的砲聲中繼續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直到俄軍都進逼近到了郵局時,一位少女這才拿起了話筒,留下了這句話「皆さんこれが最後です さようなら さようなら(各位~這是最後了,永別了~永別了~」,說完,一共九位電話交換手一起服用了劇毒(氰化鉀),在短短的五分鐘之內便同歸於盡。雖然後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質疑她們是被人逼迫,所以才會喝下劇毒的,否則以她們的身分來說,根本無法取得;有人說她們的最後一句話其實不是這麼說的;也有人質疑,為什麼非自殺不可(根據當時的生還者同事在紀錄片裡回憶時說到,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女生如果不自盡而被敵軍抓到的話,後果其實難以想像)?

九人の乙女の碑/攝影:NANA濕婦
無論後來的人用甚麼角度來解讀與看待這個事件,這九位少女的死,是千真萬確且無法挽回的事實。因此,後來這9位少女被列為二戰中因公殉職而壯烈犧牲的勇士,也被合祀於靖國神社之中。這個故事後來也有翻拍成電影,昭和天皇來的這裡的時候,更因為聽了這個故事而流淚,並留下了詩句。
★南極観測樺太犬訓練記念碑
在稚內公園中,最讓我有感覺的紀念碑與銅像,就是這一個了。即便他的知名度不比其他紀念碑高,當時跟著當地的巴士旅遊來到這裡時,導遊也只是草草地帶過,但我最想來看的就是這座狗狗的銅像。還記得好久以前,我老公木村拓哉(?)曾經拍過一部日劇叫做「南極大陸」,其中描述的其實就是這段歷史故事。這一次,為了整理這一篇內容,我又特別找出這部日劇來讓自己爆哭了一次(所以這一篇可是花了一整部日劇的時間才寫成的呀!)。

以太郎為原型而鑄造的樺太犬銅像/攝影:NANA濕婦
日本的南極観測隊
其實早在19世紀末開始,就陸續開始有許多探險家前往南極探險,且由於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所以這裡一度變成了世界列強國家插旗佔領的土地(這感覺有點像現在大家都想去其他星球上插旗一樣),而日本的探險家也曾經在1911年,留下了前往南極的紀錄。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最終在1959年達成共識,並簽訂了《南極條約》(1961年生效),條約中否定了所有國家在南極的領土所有權,並明訂了禁止任何國家在南極地區進行軍事活動、核爆或其他放射物實驗,南極僅供大家進行科學考察等和平目的的活動使用。
而當時的日本,正值二戰後的經濟復甦期,加上長期受到國際強國對於戰敗國的打壓,所以一直處於勤勤懇懇但卻極度缺乏自信的狀態。於是,他們看到了這個機會,對外,在國際上積極爭取參與南極觀測的資格;對內,即便當時國家的經濟能力光是應付平民百姓的生活就非常吃緊了,但在國家與國民的募款資助之下,想盡各種方式,總算在1957年派出了第一梯次的南極地域觀測隊。而這也是日本首次由政府提供資源,正式派遣探險隊前往南極,參與國際型的南極觀測研究計畫。
被遺留在南極的樺太犬
當時為了培訓在南極運送物資的狗狗,他們從北海道各地選了約30隻樺太犬(當時樺太犬約有1000多隻),並將他們送到稚內公園這裡受訓。之所以會選擇這裡做為訓練場地,主要就是因為這裡的強風與寒冷環境,是全日本當中最接近極地氣候的地方了。而當時派出的探險隊所搭的破冰船,便是以稚內與庫頁島之間的宗谷海峽來命名的「宗谷」號,這艘「宗谷」號其實原本最早是日本在二戰前打造的商船,後來在二戰中曾被正式編入軍艦籍,並奇蹟似地躲過各種災難的老船。由於當時資源有限與國際支援不足的關係,日本人算是硬著頭皮說服自己,這艘好不容易才找到、挺過二戰的舊船「宗谷」號是幸運之船,如果將其改造為南極探險用的破冰船,一定能平安順利地抵達南極的。 果真,1957年,宗谷號帶著地第一梯南極探險隊員們成功地抵達了南極,並成功地在南極設置了日本的南極研究觀測站「昭和基地」。同時,探險隊員中有11位留下,成為首批的「越冬隊」,他們會在朝和基地常駐一年,進行各種研究,並為後續梯次的觀測隊打下基礎;而一同前往南極的樺太犬(扣除掉生病與受傷之後還有19隻)當然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越冬隊」的隊員之一,對於南極觀測活動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據說當時還有一隻貓也跟著宗谷號一起來到了南極,但貓咪除了做他自己之外,我猜應該沒有甚麼具體的貢獻XD)
隔年,就在第二梯的南極探險隊即將抵達南極之際,因惡劣的氣候與船隻受損等各種因素,不得不放棄南極登陸與越冬隊的進駐,最終,只能在美國的協助之下,勉強以飛機將11名越冬隊員載回宗谷號後返航日本(這已經是極限了)。然而,此時,還有15隻樺太犬被留在無人駐守的昭和基地,他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掙脫狗鍊、自己尋找食物、在南極度過嚴寒的一年,存活機率幾乎是0%。因此,當這些探險隊員回到日本的時候,當然是被罵翻了(我在看日劇的時候也是一直罵,很激動這樣!!)。
全日本最有名的狗-太郎與次郎
直到一年後(1959年),第三梯南極探險隊才終於得以回到南極的營地,第一個下飛機回到朝和基地的人,就是第一梯南極觀測隊員北村泰一(我這次看的日劇,也是以他的著作為基底改編而成的),當年負責照顧這些樺太犬、最後一個離開基地的就是他,離開南極的時候,他一直很自責自己在離開前還特別把狗狗們的項圈拴緊,以防他們逃走。雖然狗狗存活的機率非常低,但奇蹟居然真的發生了,當時被留下的15隻狗狗中,有2隻(太郎與次郎)奇蹟似地生還,消息傳回日本後,舉國歡騰,他們兩個也頓時成為全日本最有名的狗明星!後來,兩兄弟也持續跟著後面的南極探險隊進行各種觀測與科研活動。最終,次郎死於南極(5歲),而太郎則是跟著第四梯的探險隊一起回到了日本,長年生活在北海道大學的植物園中,將近15歲才過世。現在,太郎被製成標本,收藏於北海道大學的植物園中;而次郎的標本則被收藏於上野的國立科学技術博物館內,被放在忠犬八公的標本旁邊。如今,我們在稚內公園中所看到的狗狗銅像,便是以太郎的長相所製成,仔細看看,銅像底座上還鑲了一顆白色的石頭(見下圖),據說就是從南極帶回來的;而一旁的三角形紀念碑,則是用以紀念另外13隻往生在南極的樺太犬。同時,為了呼應這個銅像與紀念碑的故事,一旁的賣店還能看到太郎與次郎的鑰匙圈、貼紙等相關紀念品。

鑲有南極石頭的紀念碑/攝影:NANA濕婦
人類不該創造讓動物必須堅忍不拔的險境
故事說到這裡(日劇大概也就演到這裡),其實我的心情還蠻複雜的。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不是日本人(雖然我很喜歡日本);另一方面,可能我太喜歡動物,所以,我好像無法單純地為了太郎跟次郎的存活而感到開心。或許也可能是時代背景的不同,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樺太犬就像是牛馬一樣的工作犬的存在,他們耐寒、耐操、而且只需要吃少量的魚就可以存活下來,所以只被當作CP值很高的活體機械來使用著。但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因為南極觀測的活動,因為人類的自私行為(當然我也可以理解救人優先),有13隻「被用完就丟」的狗狗死亡的事件,不應該就這樣被「太郎與次郎的奇蹟生還」而掩蓋掉,也不該將「太郎與次郎」與甚麼堅忍不拔的民族性畫上等號,因為人類本不應該讓他們遭遇險境的。所幸,後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被禁止在南極使用雪橇犬這種工作犬了(拍手)。
以上,是這次帶著旅伴去的,有點讓人鼻酸但又不能錯過的稚內公園,有關於道北與稚內的補充筆記,大致上就紀錄到這裡。而喜歡狗狗的人,非常推薦去把「南極大陸」這部日劇挖出來看看,看完之後再去稚內公園看到這些銅像,應該就會很有感覺(但請務必在私人空間欣賞,否則會哭得跟豬頭一樣)。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