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好看的書,基本上會收穫不少稱讚跟注目,但讀起來好看,才比較有機會創造更多影響力。
設計為顯學的時代,書籍從傳統排版逐漸走向花枝招展的設計跟裝禎路線前進,大量設計甚至是過度設計的風潮興起,表層吸睛的重要性,大幅超車讀者對於內容深度的期待,甚至講極端一點,
「封面長得不奇特,可能連被翻的機會都沒有。」這是一個世代的現象,或許也反映了當代的價值觀。
真正放入心思跟功夫撰寫的書籍,常被供奉在架上,而打到炒作點跟話題浪潮的書,反而更容易被用新臺幣帶回家,形成了好賣的暢銷書被一堆人嘴,被奉為經典的書,可能又不一定流得動。
當然,事無絕對,雖然是個現象,但總是也有好看、好讀又好賣的書,不過買書賣書真的是卡在價值觀,在這浮動的價值觀上,許多事情都是變數。
但一本書之於讀者的價值,我始終覺得,還是來自內容有料,不過有料不見得是深不見底,但至少要作到言之有物、表達清楚,不然看整本都不知道核心到底想談什麼,即使花了很多力氣作設計跟裝禎,可能也很難增長些什麼。
不過這是我自己挑書的價值觀,相信你也有你的,所以要怎麼挑到本好書,還是看個人需求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