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到這題目時,我瞬間冒出了「憫堂書店」的印象。這種不開給一般人喧囂,單純反應店主意志跟品味的書店空間。
我不是這種類型的,但每次看到這類型的書店,,除了覺得新鮮,只有剩下讚嘆。
畢竟不打算開給一般人亂逛的書店,本身就先去掉一大批大眾市場來的客人,也就是進來晃兩圈、拍照、問折扣、偶爾用購買表達支持之類的,包括我也是。但他們怎麼敢這樣作呢?
我無法猜測店主想法,但我側邊觀察的感覺是,
「品味跟視野,給了店主底氣。」
他們開書店,或許只是剛好喜歡書店的這種表現形式,也或許覺得,在自己親手打造的書店空間中,有最大的主導權,決定了,他要招待誰。
所以這類型的書店,往往沒這麼親和,但卻有令人著迷的個性,這樣有個性的空間中,在乎的不是用幾%折扣來留住任何人,而是期待,能否剛好走進一個有眼光的人,一起沉浸在這空間之中。
我甚至覺得,這樣的書店是種極致,個人書店的極致。
當然,極致也反映極端的選擇,自然,要這樣活下去的書店不易,即使店主將自身弄成良幣,終究難以逐流在八成都是普通人的市場中。
極致的品味,或許也是種極致的不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