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好書分享 EP-03】那些不能說的秘密與知曉一切的俄國廚師們—《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一、前言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很特別,它和我過去分享的主題很不一樣。這是我期待很久、市面上也相當少見的俄國史書籍,書中將帶我們了解那些身處權力中心的廚師們,是怎麼看待他們自己的國家。或許有人會好奇:飲食不是一種文化嗎,為什麼會和政治有關?我一開始也是抱持著相同想法,但當我讀完這本書,才發現政治與飲食文化的交織程度,比你我認為的還要更加緊密。因此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走訪這個我們瞭解甚少的國度,聽聽這些廚師們驚心動魄的人生故事。

二、本書特色

  • 飲食與權力的交織

當「吃飯」不再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俄羅斯,餐桌背後藏著的,究竟是權力、恐懼還是謊言。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這本書是波蘭著名的報導文學作家沙博爾夫斯基的第三本著作,主要用一個特別的角度─廚師─來帶讀者看俄羅斯百年的歷史。從末代沙皇、列寧、史達林,到戈巴契夫、普丁,這些領袖們的餐桌故事不只是吃什麼,更透露了他們的性格與統治方式。有人信任同鄉試毒,有人在揉麵團時見證歷史決策,有人甚至靠廚師家族爬上權力巔峰。

  • 報導文學與時代的見證者

不過,這本書也不是單純的飲食史書籍,當中更包含了經歷過這些大事件的廚師們,他們的記憶與心境變化。這些廚師並非歷史教科書上的名字,卻在權力的邊緣與核心之間,默默看見了時代的荒謬與真實。沙博爾夫斯基用時而幽默、時而沉重的語句,將這些看似平凡卻極為珍貴的生命故事,串連成一幅俄羅斯百年的餐桌圖景。讀者在翻閱之際,不僅能理解權力如何滲入每一道食物,也能感受到普通人如何在戰爭、饑荒與獨裁下掙扎求生,以及人民面對這一切時所展現的韌性。

  • 兼具「食譜」與飲食文化

此外,在每一章節的最後,作者都會列出與該章節相關的食譜,並附上食材與做法。這些食譜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展現一個國家的飲食風俗與習慣,更在於讓讀者理解食材與當時歷史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或許每一道料理與其所用的材料,都象徵著當地的人文、產業、地理與氣候,同時也承載著一群人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

三、內容概要

此書的內容相當豐富,幾乎涵蓋了二十、二十一世紀俄國史的重要事件,因此我選出五章我有興趣的主題和大家分享

第三盤 大饑荒下的廚師

這個章節深入探討了烏克蘭在史達林統治下所經歷的多次大饑荒,其中特別著重於1932至1933年間,那場被稱為「大饑荒」(Holodomor)的浩劫,它是一場刻意針對烏克蘭人民的種族滅絕。當時,史達林導致超過六百萬烏克蘭人死於飢餓,文尼察州的羅斯第夫卡村莊甚至幾乎滅村。

飢餓與求生:

人們為了生存,吃盡了黴菌、樹皮、死掉的動物、牛蒡、椴樹葉、爛馬鈴薯,甚至冰凍的馬鈴薯。幼嫩的樹芽也在春天被摘來吃。

漢娜·巴薩拉巴回憶自己六歲時總是飢餓,還親眼見證鄰居「馬鈴薯漢娜」因飢餓而吃掉自己孩子的悲劇,這在當時甚至不被視為怪事,因為飢餓會讓人發狂。

羅曼·卡巴奇的奶奶薇拉,其第一任丈夫因偷竊甜菜而被刺死。她也靠吃牛蒡根和樺樹皮活下來。

瑪莉卡·科雷紐克則提到,她的繼父因害怕強盜而將穀子藏在閣樓稻草下,卻被烏鴉吃光,全家只能吃冰凍馬鈴薯和牛蒡。她的弟弟利荷科也因飢餓去世,屍體直到掘墓人來才被運走。

社會的黑暗面:

史達林時代的「去富農化」政策,導致比別人稍富有的農民(例如擁有公牛出租的伊凡叔)被送往西伯利亞。伊凡叔的妻子在流放歸途中,因絕望曾將年幼的兒子拋棄,但後來又將他找回。

偷竊食物的行為會受到嚴厲懲罰,鐵匠因偷麥穗給孩子吃而被折磨致死。

當時還有專門的委員會挨家挨戶檢查,沒收所有食物,甚至連酸模、樺樹皮和蠟燭都被收走,因為人們絕望到連蠟燭和亞麻衣物都想拿來煮湯。

村莊裡幾乎滅絕,薇拉女士回憶,大饑荒前她街上有十六間屋子,有數不清的孩子,大饑荒後只剩下六間屋子裡還有活人,孩子們幾乎都消失了。載屍體的車子每週來兩三次,甚至會將坐著或躺著的人直接運走,不分死活。

生存的希望:廚娘的角色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成為廚娘是最好的工作,因為能接觸到食物。漢娜的母親在學校擔任廚娘,得以讓她的六個孩子存活。

薇拉的母親也在集體農場廚房工作,每天給田裡的工人煮午餐,並偷偷帶甜菜回家給孩子吃。薇拉女士和漢娜女士都將自己能活下來歸因於母親是廚娘。

歷史的記憶與傳承: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烏克蘭青年組織發起了「線上紀念餐廳」活動。他們將大饑荒時人們所吃的「食物」(如松針湯、草麵包、馬鈴薯皮煎餅、麥稈麵包)精美地呈現,並透過訪談讓世人聆聽倖存者的故事。這個活動旨在讓世界銘記這場史達林刻意製造的屠殺。

大饑荒對烏克蘭人造成了深遠影響,例如人們瘋狂採買儲備食物,以及懷孕婦女夢到沒東西餵孩子。

生命逝去與重逢:

就在訪問兩週後,薇拉·摩特科女士離世,作者和羅曼成為了這對度過大饑荒的姊妹最後一次見面的見證人。

第九盤 第一位太空人與他的廚娘

本章節講述了蘇聯太空計畫的早期發展,特別是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太空之旅,以及一位對他影響深遠的廚娘菲娜·卡澤茨卡亞(Fina Kazetskaya),人稱「菲娜媽媽」(Mama Fina)的故事。

太空計畫的開端:

蘇聯太空科學之父謝爾蓋·科羅廖夫(Sergei Korolev)是一位經歷過史達林大清洗的傳奇工程師。

在人類上太空之前,蘇聯首先將送入太空進行實驗。研究發現,雜種流浪狗比純種狗更強壯、更適應環境。著名的萊卡狗是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生物,但因太空艙過熱而死。隨後,小松鼠(Belka)和小箭頭(Strelka)成功返航,證實人類上太空是可行的。

這些動物實驗也讓科學家發現太空探索在宣傳國力上的巨大潛力,因此選擇第一位太空人時,外貌也成為重要考量。

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他被選中是因為體格好、身高(低於180公分)和體重(不超過70公斤)符合要求,且長相英俊

他童年時期也經歷過二戰饑荒,曾在德軍垃圾桶裡翻找食物。

在太空停留的1小時40分鐘內,他食用了管狀糊狀食物,包括蔬菜湯、肝抹醬和黑醋栗汁。據稱可能也吃了巧克力醬,那是食品技師給他的禮物。這次用餐是人類在地球之外的第一頓飯

降落後,他婉拒了當地農民提供的牛奶與馬鈴薯,後在醫生建議下吃了蘋果。他曾承諾會回去吃馬鈴薯配酸奶油和醃黃瓜,當地人至今仍為他種「尤里」的馬鈴薯。

加加林成為國際偶像,但也感到像被關在籠子裡的猴子,常找機會甩掉貼身特務。他曾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共進早餐,展現其樸實風趣。

他於1968年墜機身亡,死因至今眾說紛紜,官方歸咎於操作失誤,但許多俄國人認為真相被掩蓋。他的飛機殘骸被焊接在桶子裡,似乎是為了銷毀證據。

菲娜媽媽與太空人飲食:

菲娜·卡澤茨卡亞(菲娜媽媽)二戰時是軍隊廚娘,1960年成為星城(蘇聯太空部隊駐地)的專屬廚娘,為年輕的太空人準備家常菜

她像母親一樣照顧太空人,太空人也稱她為「菲娜媽媽」。她為波波維奇做烏克蘭甜菜湯,為尼古拉耶夫做楚瓦什家鄉菜「呼普魯」。

加加林特別喜歡鮮奶,可以一口氣喝掉一公升,甚至在他墜機前一晚和當天早上都喝了冰牛奶。這點在她後來接受死亡調查時也成為關注焦點。

 太空人訓練艱苦,會偷溜到廚房吃菲娜媽媽做的馬鈴薯等「非管裝」食物。

太空食物的發展:

最初太空食物是管狀糊狀,以免食物碎屑亂飛。

比留列夫實驗工廠從1960年代起生產太空食物。廠長多布羅沃斯基自豪俄國在太空食品領域領先,與美國交流經驗而非競爭。

現在太空食物已發展出超過三百種罐裝或真空乾燥餐點,不再使用管狀包裝(除了芥末和蜂蜜),以鼓勵咀嚼。

太空人可以自訂最愛吃的食物。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太空人的口味在太空中會改變,例如在地球上不喜歡吃蛋或洋蔥的人,在太空反而會想吃。

太空人最愛的食物是俄式燉牛肉和波式鼓眼魚。菜單中也新增了匈牙利燉肉和保加利亞茄子番茄肉醬焗烤,以滿足不同國家太空人的需求。

其他太空人:

加加林的好友格爾曼·季托夫(German Titov)因名字與德國相關,錯失成為第一人的機會,但他是第一位真正在太空吃午餐的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小便的人

瓦列里·貝科夫斯基(Valery Bykovsky)是第一位在太空大便的人

范倫蒂娜·泰勒斯可娃(Valentina Tereshkova)是史上第一位女太空人,但她在太空期間食物中毒嘔吐,返航後又違規大吃馬鈴薯和洋蔥,導致她的飛行在研究上幾乎無用,也讓之後20年沒有女性再上太空。

比留列夫工廠的現況:

廠長和資深技師們年事已高,感嘆年輕人缺乏對太空計畫的熱情,不願投入。穆基亞諾夫女士年近八十,仍希望能為火星任務設計能保存三到四年的食物。

第十三盤 童話森林與車諾比的廚房

本章講述了1986年車諾比核災發生後,一群來自烏克蘭瓦拉什(Varash,一座核電廠旁的小鎮)的廚娘們,被緊急徵召到災區,為清理人員(liquidators)做飯的艱辛故事。

廚娘們的召集:

露芭、奧嘉、拉亞和瓦蓮京娜(領班)等廚娘們,在沒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被迫離開家人和年幼的孩子,前往充滿輻射的災區。

當時有8位更早被派去的廚娘已去世,剩下的7人中,有6人深受病痛折磨。

拉亞因獨自扶養三個小孩,人事部的小姐竟說她十二歲的女兒佐雅可以照顧兩個小的,這讓她震驚不已,但最終她的女兒確實撐起了這個家。

災區的環境與危險:

前往災區的路上,廚娘們看到了世界末日般的景象:燒焦的森林、痛苦哀嚎的乳牛、空蕩蕩的村莊和滿是作物的菜園,卻無人收成

她們被安置在一個名叫「童話森林」的先鋒營。瓦蓮京娜回憶,第一晚她們就發現床單和床墊的輻射值超標

食堂入口處的蓋格計數器,因清理人員身上的輻射而「喀喀喀」地響個不停,這個聲音日夜不絕,令人毛骨悚然。三天後,這些計數器被上級命令移除,以避免嚇到清理人員。

一位在醫護站服務的俄國老醫生亞歷山大·約西波維奇,曾告訴奧嘉,她們沒有人能活過十年,並警告車諾比的輻射比廣島嚴重得多。這位醫生後來離奇消失,奧嘉認為他是被軍隊帶走了。

瓦蓮京娜有次去聽音樂會,一位她心愛的歌手卻因害怕輻射而逃離,這讓她深刻意識到自己成為了一個「危險的人物」,身上帶有輻射。

災區的伙食與生活:

儘管身處險境,災區的伙食卻異常豐盛,堪稱國家為了補償冒生命危險的清理人員而提供的「最後一餐」

菜單包括:大量的奶油、不摻水的酸奶油、各種水果飲、肉凍、火腿、香腸、各類魚、西瓜、甜瓜、柳丁和亞塞拜然石榴。一位義大利人甚至捐贈了兩車廂的檸檬。

廚娘們製作了各種燉肉、沙拉、焗烤、起司蛋糕、甜菜湯等高熱量食物。

還提供了酸奶油(有助於補充鈣)和伏特加(被認為能抵抗輻射)。

然而,清理人員大多只想要飲水,對豐盛的食物和巧克力提不起胃口,因為他們「身體裡著火」。他們甚至將巧克力退回,這些巧克力後來被倒賣到基輔。

廚娘們還設置了「維他命桌」,擺滿了精緻的甜點、用蔬菜(如洋蔥、紅蘿蔔)雕刻成的玫瑰和花朵,還有背著醃蘋果的小刺蝟,以及西伯利亞藥草茶,旨在鼓勵士氣

工作量極大,廚娘們手脫皮,眼睛灼熱,甚至累到沒穿鞋就去工作。

車諾比的工作薪水比平常高出50%,吸引了一些只為錢而來的人,甚至有人將輻射區的香腸運回家鄉,結果導致家人死亡。

儘管上級禁止食用周邊採摘的食物,但士兵們仍會採集野菇並請廚娘們烹煮。

被遺忘的英雄們:

在一次秘密的「最佳食堂」比賽中,瓦蓮京娜的團隊因食物美味、服務親切、擺設漂亮,特別是「維他命桌」而獲得第一名,清理人員們也在留言簿上留下感人的評語,稱她們的食堂是「離家遙遠的地方的一個家」。

然而,回到瓦拉什後,這些廚娘們卻因輻射而受到排斥和遺忘。人們害怕請她們到家裡喝茶,擔心輻射會影響孩子。

許多人飽受輻射後遺症折磨,如:化膿傷口、甲狀腺腫瘤、淋巴瘤、注意力不集中、白內障等。露芭女士甚至因為疝氣而無法拿起比肥皂重的東西。

奧嘉的朋友娜絲提亞得了白血病去世。而奧嘉是唯一一個健康未受影響的廚娘,她相信是娜絲提亞在天堂為她祈求。

清理人員享有額外退休金,但廚娘們卻什麼都沒有。瓦蓮京娜正在為她們爭取微薄的補償,同時也對許多非法領取車諾比補助的人感到痛心。

露芭女士總結,如果早知道會如此,她會不惜一切逃離,因為「受難並不能使人變得更高貴」。

第十五盤 蘇聯最後的晚餐

本章聚焦於1991年12月8日在白俄羅斯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的維斯庫列狩獵別莊,簽署《別洛韋日協議》(Belovezh Accords),這份協議正式宣告蘇聯解體

廚娘波莉娜·伊萬諾芙娜的憤怒:

廚娘波莉娜·伊萬諾芙娜對蘇聯解體感到極度憤怒,她認為這些領導人「殺了蘇聯」,甚至希望當時能用砷毒死他們。她將蘇聯比喻為「母親、祖國、衣食父母」,對其毀滅感到不可思議。

會議的幕後推手:白俄羅斯總理克比奇:

時任白俄羅斯總理維亞切斯拉夫·克比奇(Vyacheslav Kebich)是會議的組織者之一,他與作者分享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克比奇在蘇聯解體前的白俄羅斯經濟界嶄露頭角,管理工廠時實施了非傳統的福利(如三溫暖、植物園),遭到保守官僚的批評,但他認為這些人正是毀掉蘇聯的元兇。

他與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交情深厚,曾因籌措貸款而與葉爾欽豪飲。

克比奇起初以為這次會議只是要「更改蘇聯的名稱」,由獨立國家國協(CIS)取代,但貨幣、軍隊、疆界等一切照舊。他自認被葉爾欽所欺騙,事後稱自己和舒什克維奇「天真」。

會議的起因:瓦斯與戈巴契夫的困境:

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Stanislav Shushkevich)是一位物理學者,他提議邀請葉爾欽來比亞沃維耶扎,名義是打獵和喝酒,實際上是為了解決白俄羅斯瓦斯供應的問題,因為戈巴契夫當時無法溝通。他強調自己當時絕對沒有推翻蘇聯的意圖。

1991年末,戈巴契夫雖嘗試改革,但各個加盟共和國已紛紛宣布獨立,蘇聯名存實亡。克比奇認為蘇聯當時已是「一具屍體,只差驗屍官簽死亡證明」。

狩獵別莊與「特別準備」的野豬:

會議地點維斯庫列狩獵別莊位於歷史悠久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此地曾是波蘭國王和沙皇的狩獵地。

獵人斯特潘·馬提修克透露,高官們的狩獵多半是幌子,野豬會被「特別準備」:餵食、圈養,然後在貴賓來時放出,讓牠們直衝獵人,以確保能射中。

簽署協議當天,只有烏克蘭總統克拉夫朱克和總理福金去打獵。福金射到了一頭野豬,這成為當晚晚餐的「重頭戲」。

蘇聯的「最後晚餐」:

由波莉娜·伊萬諾芙娜和她的廚師團隊準備。

餐點包括:香腸、沙拉、起司、少量魚子醬、少量魚、豬排

主菜是烏克蘭總理福金射中的野豬燉肉,加入了香料、墨角蘭和大蒜,強調野味氛圍。

現場還有白俄羅斯當地釀造的私酒(伏特加),布里茲涅夫時代曾特許合法生產。

波莉娜回憶,廚娘們必須處理血淋淋的生野豬,並感慨領導人「把國家像那頭野豬一樣分解了」。

協議的簽署與背叛:

葉爾欽的助手根納季·布爾布利斯在桑拿浴中,首先提出「繞過戈巴契夫」並建立新聯盟的建議。

協議的起草過程充滿挑戰,連打字員都因緊張而無法打字,葉爾欽的助手甚至親自打字或逐字拼讀。

俄羅斯方面被認為對這次會談準備充分,葉爾欽的人在最後時刻提出必須先「推翻舊的」才能建立新的組織,並解釋蘇聯是三個現存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組成的,只要這三國宣告70年前的協議失效,蘇聯就解體。

克比奇對此感到被欺騙,他認為他們只是改名,沒想到會導致國家解體甚至未來的戰爭。

白俄羅斯KGB首領在現場,將情況告知莫斯科,克比奇一度以為戈巴契夫會派突擊隊來處決他們。

第十七盤 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料理

本章講述了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迫流亡、回歸故土又再度流亡的悲慘歷史,以及料理在其中扮演的維持民族認同的重要角色。

被迫流亡(1944年):

1944年,史達林下令對克里米亞韃靼人進行大規模驅逐,在兩天半內將近二十萬韃靼人送往烏茲別克。表面上是懲罰他們與德軍合作,但韃靼人認為這只是藉口。

流亡的第一年,近一半的人因飢餓或疾病而死亡

史達林的目的是要切斷韃靼人與克里米亞的連結,他摧毀韃靼人的墓園、更改地名,甚至將傳播科學與藝術的伊斯蘭學校改為精神病醫院。

倖存者在烏茲別克生活艱難,伊凡·庫杜索夫的母親直到十二歲都住在地洞裡。

回歸故土的艱辛(戈巴契夫時代前):

迪佳拉的兄長穆斯塔法·傑米列夫(被尊稱為穆斯塔法汗)因爭取韃靼人回歸克里米亞,在蘇聯監獄和集中營裡被關押了十五年。

儘管有蘇聯的政治宣傳,艾凡·庫杜索夫在青年時期曾相信共產主義,但後來在辛菲羅波爾被拒絕擔任檢察官,因為來自莫斯科的「秘密命令」不允許雇用韃靼人,這讓他意識到對韃靼人的壓迫是國家政策,而非錯誤。

在戈巴契夫時代之前,韃靼人偷溜回克里米亞會面臨百般阻撓,包括不給入戶籍、不讓工作,甚至被民兵用卡車載到草原深處拋棄,房子也被推土機拆毀。

1978年,穆薩·馬慕特因絕望而自焚,引起韃靼人強烈反抗。

大規模回歸(戈巴契夫時代):

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帶來一線生機,韃靼人開始大量從烏茲別克返回克里米亞。蘇聯航空甚至為此開通了塔什干到辛菲羅波爾的直飛航線。

韃靼人展現了從零開始的堅韌生命力。艾凡和迪佳拉的家族都參與了回歸,並在克里米亞重新建立生活。

迪佳拉的兒子在巴赫奇薩賴開了一家名為「木薩非」(Musafir)的餐廳,由家人共同經營,不到一年就轉虧為盈。

料理在民族認同中的角色:

迪佳拉和艾凡都強調,韃靼人依靠可蘭經和美食來維持民族認同。

克里米亞韃靼料理融合了烏茲別克飲食文化(如香料飯Plov和突厥饅頭Tukhum-Barak),但也保留了傳統特色。

傳統韃靼料理包括:

        ▪ 車不列克(Cheburek,炸餡餅): 用麵粉、鹽、水做麵團,包入羊肉餡(現也有牛肉、馬鈴薯、香菇、甜起司餡),油炸至金黃。

        ▪ 受巴(Shurpa,索扒): 羊肉或小牛肉湯,加入甜椒、番茄、紅蘿蔔、洋蔥、馬鈴薯等。

        ▪ 洋提克(Yantykh,煎餡餅): 麵團與車不列克相似,但需加點油,用平底鍋煎,並趁熱抹上奶油。

        ▪ 叩北特(Kobete,鹹派): 用麵粉、羊尾油脂做麵團,包入羊肉、洋蔥、馬鈴薯餡,烘烤而成。

這些美食不僅是食物,更是家族記憶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與再度流亡:

2013年烏克蘭廣場革命後,2014年俄羅斯軍隊入侵並併吞克里米亞。艾凡認為公投結果是假的。

韃靼人再次面臨被驅逐和壓迫的命運。俄羅斯一方面安撫,一方面綁架、折磨甚至殺害維權人士。

艾凡帶著妻子和四個孩子逃到基輔,再度成為難民,賣掉雅爾達的房子,在基輔重開炸餡餅店。

迪佳拉的「木薩非」餐廳在克里米亞被俄羅斯當局罰款後被迫關閉,也在基輔重新開張。

儘管遭遇困難,艾凡仍堅信韃靼人與克里米亞的連結比政治人物想像的更深,他們會再次從零開始,繼續傳承文化。

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其實還有很多內容非常值得大家親自找書來閱讀,像是擔任三任俄羅斯領袖的大廚故事、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為軍人烹飪的廚娘故事等等。

這本書不會像教科書一樣強行塞入歷史知識要讀者死記硬背,相反的,它透過一篇篇真實且打動人心的訪談故事,把歷史、文化與人性細膩地呈現出來。

如果你對飲食背後的歷史脈絡、或是那些「藏在廚房裡的時代故事」感到好奇,我很推薦親自翻閱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被其中的人物與情感深深觸動。

四、書籍資訊

raw-image

書名:《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出版年份:2023

頁數:448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回味無窮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專門經營「飲食文化」和「食物議題」的部落格,我們會定期推出相關的閱讀心得和時事議題文章,希望與你一同品嚐生活中的美好滋味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人覺得作者的文字很有趣,但同時也有讀者認為裡面參雜了太多個人意見和評價,甚至帶有一點「賣老」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懷舊黑心食品」這個書名,確實有點偏頗;其中包含的絕不只是那些過去曾發生過的食安事件,甚至更多的其實是關於台灣人「吃」的一些冷門知識。
Thumbnail
有人覺得作者的文字很有趣,但同時也有讀者認為裡面參雜了太多個人意見和評價,甚至帶有一點「賣老」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懷舊黑心食品」這個書名,確實有點偏頗;其中包含的絕不只是那些過去曾發生過的食安事件,甚至更多的其實是關於台灣人「吃」的一些冷門知識。
Thumbnail
大家在學下廚時候一定會看"食譜" 很多食材都是名廚的"筆記" 但是一定能複製一樣的味道嗎?當然不可能,但是一定比自己亂煮好吃 很多食材也只是說明 1.鹽少許 2.糖適量 3.醬油1小匙 步驟 1.先醃製 2.靜置幾分鐘 3.佐料開始加入 4.下油熱鍋 5.加入XX醬再搭配
Thumbnail
大家在學下廚時候一定會看"食譜" 很多食材都是名廚的"筆記" 但是一定能複製一樣的味道嗎?當然不可能,但是一定比自己亂煮好吃 很多食材也只是說明 1.鹽少許 2.糖適量 3.醬油1小匙 步驟 1.先醃製 2.靜置幾分鐘 3.佐料開始加入 4.下油熱鍋 5.加入XX醬再搭配
Thumbnail
紀錄片《烹煮歷史》是一部以戰爭為主但卻著眼在軍中伙食的有趣紀錄片。電影敘述六場不同的戰爭,從俄羅斯談到法國,尋找這些曾經吃過或幫軍中料理過的伙房兵、女廚師、甚至是獨裁者的大廚,在戰火之下的美味歷史,既好吃也殘酷,不管是哪場戰爭,食物超越輸贏,記憶不只美味還有硝煙的味道,吃的是記憶還是千萬條人命。
Thumbnail
紀錄片《烹煮歷史》是一部以戰爭為主但卻著眼在軍中伙食的有趣紀錄片。電影敘述六場不同的戰爭,從俄羅斯談到法國,尋找這些曾經吃過或幫軍中料理過的伙房兵、女廚師、甚至是獨裁者的大廚,在戰火之下的美味歷史,既好吃也殘酷,不管是哪場戰爭,食物超越輸贏,記憶不只美味還有硝煙的味道,吃的是記憶還是千萬條人命。
Thumbnail
在某個大陸上,有一個以食為名的國度—庫克王國,這裡充滿了各式珍奇、獨特的食材,不僅是美食聖地,也是廚師們的天堂,王國內最受歡迎的人既不是國王,更不是貴族或騎士,而是廚師! 其中已故的“洋蔥大廚”因為做出了一道獨一無二的美味料理—彩虹湯,被整個國家視為偶像崇拜。
Thumbnail
在某個大陸上,有一個以食為名的國度—庫克王國,這裡充滿了各式珍奇、獨特的食材,不僅是美食聖地,也是廚師們的天堂,王國內最受歡迎的人既不是國王,更不是貴族或騎士,而是廚師! 其中已故的“洋蔥大廚”因為做出了一道獨一無二的美味料理—彩虹湯,被整個國家視為偶像崇拜。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