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科技產業裡,有些名字常年低調,卻默默支撐著世界的運轉。研華科技(Advantech)就是這樣的存在。它不是大家日常會提起的品牌,不像台積電一樣代表台灣之光,也不像 ASUS、Acer 直接出現在你我桌上。但如果你走進一間工廠、一座醫院、甚至是一個智慧城市專案的控制中心,很大機率會遇到研華的身影。
而現在,這家全球工業電腦市占第一的台灣企業,正把目光從「工廠自動化」投向「人類未來」。他們切入的,不是一般的 AI 軟體,而是更科幻、更具野心的領域——人型機器人。
這並非單純的題材炒作。從最新與 NVIDIA Jetson Thor 的合作,到自動化展場上的公開亮相,再到財報背後透露的市場趨勢,研華正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為機器人裝上「大腦」,甚至可能成為這場革命裡的隱形推手。
接下來,我將帶你深入拆解:研華的公司定位、人型機器人戰略布局、以及財報裡的真實訊號。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簡介:台灣的工業電腦冠軍
研華的起點很樸實。1983 年,由三位前 HP 工程師劉克振、黃育民與莊永順在台灣創辦,初期主攻工業電腦卡板。彼時的工業自動化還不普及,但他們看見了「電腦將進入每個產業現場」的未來。
四十年間,研華從一間小公司,逐漸長成跨國企業,並做到幾個亮眼的成績:
- 全球市占第一:工業電腦市占率超過 40%。
- 品牌定位:以「智能地球的推手」為願景,推動物聯網與邊緣運算。
- 國際布局:在美國、歐洲、大陸、東南亞設有據點,完整融入全球產業鏈。
- 角色轉型:從硬體製造商,進化為「解決方案平台提供者」,提供 IoT 與邊緣 AI 的整合能力。
這些累積的能量,為研華後續切入人型機器人產業,打下了關鍵基礎。
二、 從輝達 Jetson Thor 開始的故事
1. NVIDIA 的「新大腦」
2025 年 8 月,NVIDIA 丟下一顆重磅炸彈:全新 Jetson Thor 模組。這顆晶片並非只是給自駕車或伺服器,它被明確定位為 新世代機器人專用大腦,尤其是人型機器人。
它的規格,幾乎就是為了人形機器人而生:
- 高達 2070 TFLOPS 的 AI 算力
- 128GB 高速記憶體
- 低延遲多模態感測器處理(能同時處理影像、語音、觸覺)
- 搭載 Holoscan 平台,可直接串接相機、雷達、語音模組
在這個時刻,誰能最快接住這顆「新大腦」,誰就能在未來的人型機器人戰場上搶得先機。
2. 研華的回應:MIC-742-AT 與 MIC-743
研華是第一批動作的廠商之一。幾乎在 NVIDIA 公布的同時,研華宣布推出 MIC-742-AT 機器人開發平台,同時展示 MIC-743 邊緣 AI 系統。
這兩款產品,對開發者而言,就像一個「模擬腦袋」的工具:
- MIC-742-AT:讓人可以直接進行機器人控制與應用測試,包含人型機器人、自主移動平台、甚至醫療手術機器人。
- MIC-743:則強化 AI 推理,特別適合需要影像理解與語言模型運算的應用。
在 台北自動化工業大展 上,研華把它們放在舞台正中央。展示的場景裡,有機器人能理解語音指令並執行行動;有自主移動平台能穿梭倉儲或醫院;甚至有醫療機器人能輔助外科手術。
這些展示,不只是「新產品發表」,更像是一個宣告:研華要從工廠自動化,走向人類社會協作的 AI 機器人時代。
3. 市場潛力的數字
研華高層張家豪在論壇上透露,兩個數字值得銘記:
- 協作機器人市場 CAGR:35.2%
- 人型機器人市場 CAGR:29%
這樣的成長速度,意味著什麼?
- 供應鏈需求將大爆發,從骨架材料到感測器,通通需要升級。
- 運算平台會重新洗牌,能提供即時算力的企業將掌握主導權。
- 對台灣來說,這是「不再只是代工,而是可能成為定義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