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方格子的朋友們,我是 Mech Muse!
今天想帶大家認識一家在台灣默默深耕數十年的企業——廣運機械工程(6125)。它曾是大家熟悉的自動化系統整合商,如今卻正在AI與人形機器人時代扮演關鍵推手。
在AI浪潮全面席捲的此刻,廣運的腳步比想像中更快。他們不只在 2025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端出「AI基礎建設、數位孿生、機器人」三大亮點,更透過與 NVIDIA、德國 NEURA Robotics、日本 Ugo 等國際巨頭合作,把版圖從智慧工廠一路延伸到人形機器人。這樣的跨界組合,讓廣運彷彿成了台灣產業升級的縮影。NVIDIA 助攻:數位孿生不再只是概念
大家可能聽過「數位孿生」這個詞,但大多停留在概念或學術討論。廣運直接把它做成了可以落地的模擬平台。
透過 NVIDIA Omniverse 與 Isaac Sim,他們能快速建立 3D 智慧倉儲場景,還能在虛擬世界裡訓練機器人、測試自動化流程。這代表什麼?代表廠商在建廠前就能把動線、邏輯、效率算清楚,大幅減少試錯成本。
更有趣的是,這些模擬數據還會回饋給 AI 演算法,持續優化製程——形成一個「越做越聰明」的循環。這就是廣運想帶來的虛實整合藍圖。
機器人佈局:人形、協作,全面開花
董事長謝明凱一句:「廣運一定要做機器人!」不只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
廣運不僅代理德國 NEURA Robotics 全系列產品(包括歐洲首款全認知人形機器人 4NE-1,以及 AI 協作手臂 MAiRA、LARA),還把日本 Ugo 的人形機器人引進台灣,甚至打造出全球第一台「有嗅覺」的醫療機器人。
從產線協作,到醫療巡檢、長照服務,廣運正把「會思考、會互動」的機器人推進各種場域。這讓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展場秀,而是一步步走向實用化。
半導體+AI:廣運的雙重引擎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本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廣運也在這裡切入。
他們的 OHT(高空搬運系統),能在僅 2.7 米的低樓高廠房安裝,把原本被國際大廠壟斷的晶圓廠搬送系統打開新局。加上 AI 電子鼻的氣味辨識能力,廣運正把「安全、效率」帶進無塵室。
同時,廣運旗下金運科技的液冷散熱方案,早已是 Intel 認證的亞洲先驅,如今更鎖定 AI 資料中心、電動車充電樁,把「散熱」變成下一波成長動能。
70 億在手訂單:迎來轉折時刻
更現實的一面是:廣運現在手握 70 億元新台幣訂單,能見度三年,其中三成來自半導體。這也意味著 2025 年將成為廣運的關鍵轉折年——從過去的虧損,轉向營收與獲利的全面反彈。
Mech Muse 的觀點
在 AI、人形機器人與半導體這三大趨勢交會的節點上,廣運正好站在最佳位置。
它不只是老字號的自動化整合商,而是把硬體、軟體、國際合作與台灣製造力串起來的新型態玩家。雖然人形機器人距離普及還有路要走,但廣運的前瞻布局,已經讓它在未來市場搶得先機。
對我來說,廣運代表的不只是單一公司,而是台灣如何抓住下一波產業革命的縮影。這家公司,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 今天的 Mech Muse 就到這裡,如果你也想持續追蹤台灣在 AI 與智慧製造上的突破,別忘了追蹤專欄,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