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該關心 SMR?
在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這個名詞,正在國際能源版圖上快速竄紅。你或許聽過傳統大型核電廠,但不知道的是——未來核能不再只侷限於巨大的反應爐,而可能以「模組」方式像積木般建造,甚至被應用在偏遠地區、工業園區,甚至資料中心。
這篇文章,我將帶你快速掌握:
- SMR 是什麼?
- 為什麼會有 SMR?它要解決什麼問題?
- 目前全球的主要趨勢與應用領域
- 國際上有哪些代表性的公司正在推進 SMR?
一、什麼是 SMR?比傳統核電廠更小、更靈活的解答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顧名思義,就是功率比傳統核電廠小得多(一般 ≤300 MWe),而且採用 模組化設計。
與傳統動輒需要十年建設、上千億投資的大型核電廠相比,SMR 有幾個關鍵特徵:
- 工廠預製,現場組裝:模組化生產能縮短工期,降低建設風險。
- 占地小,適合更多地點:能在傳統核電不適合的場域部署,例如偏遠地區、工業區、離島。
- 安全性更高:多數 SMR 採「被動安全」設計,即使斷電也能靠自然對流散熱,減少福島事件重演的可能。
- 應用多元:除了發電,也能用來製氫、海水淡化,甚至供應高耗能產業如資料中心的基載電力。
換句話說,SMR 讓核能從「巨無霸」變得更像「積木電廠」,一次可以建一座,視需求再擴建。
二、為什麼會有 SMR?背後的三大驅動力
SMR 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能源轉型與核能安全反思的必然結果。
- 降低建設風險與成本
大型核電廠常因工期過長、超支風險大而被詬病。SMR 透過模組化工廠生產,能顯著降低前期投資壓力。 - 提升安全與社會接受度
福島事故後,社會對核能的疑慮加深。SMR 強調「更小、更安全」,以被動冷卻設計回應公眾疑慮。 - 能源需求與減碳壓力
再生能源雖然快速發展,但太陽能、風能的間歇性問題仍在。SMR 能提供 24/7 穩定電力,同時協助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
可以說,SMR 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傳統核能太貴、太大、太難接受」的問題。
三、現在的 SMR 主要趨勢:從概念走向實際部署
近兩年,SMR 發展進入「加速落地」的階段,幾個明顯趨勢包括:
- 設計數量爆炸性成長
根據 OECD NEA,全球已有 127 種 SMR 設計,其中 7 種已建設或運轉,51 種進入授權程序,85 種在與潛在場址洽談。這意味著 SMR 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實際走向商業化。 - 與資料中心、AI 電力需求掛鉤
Google 已宣布與 Kairos Power 合作,在田納西州建設 Hermes 2 SMR,專供資料中心用電。隨著 AI 訓練需求激增,SMR 成為「資料中心專屬電廠」的熱門方案。 - 政府政策與資金支持
- 英國政府承諾投入 25 億英鎊 支援 Rolls-Royce SMR,並考慮透過 IPO 籌資。
- 美國田納西谷電力公司(TVA)已提出建設 SMR 的許可申請,預計 2032 年前上線。
- 波蘭 Orlen 與 Synthos 則計畫 2035 年前完成歐洲首座 BWRX-300 SMR。
- 投資市場高度活躍
Oklo、X-Energy、TerraPower 等新創,吸引了 Google、Amazon、Bill Gates、Sam Altman 等科技與金融巨頭的資金。
簡而言之,SMR 已成為能源、科技與資本三方共同下注的新焦點。
四、國際代表性公司:誰在領跑 SMR?
以下列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 SMR 公司與技術方向:

這些公司各自代表不同的技術路徑:有的改良傳統壓水式反應爐,有的則挑戰液態金屬、熔鹽等新一代冷卻技術。
五、SMR 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 建設靈活,適合不同規模需求。
- 安全設計能提升社會接受度。
- 可支援再生能源,提供穩定電力。
挑戰:
- 成本仍未真正低於再生能源,需大規模量產才能見效益。
- 高濃縮鈾燃料(HALEU)供應不足,限制部分設計推進。
- 核廢料處理仍是社會難題。
這些問題意味著 SMR 雖然充滿潛力,但距離大規模普及仍需要 5–10 年的驗證與政策推動。
結語|台灣視角與未來想像
對台灣來說,SMR 雖然還是國際議題,但它其實很值得關注。理由有三:
- 離島應用潛力:金門、澎湖等離島若能導入小型核能,將能減少燃油依賴。
- 高耗能產業需求:半導體與資料中心需要穩定電力,SMR 或許能成為長期解方。
- 能源安全與減碳:在能源轉型路上,SMR 可望成為再生能源之外的穩定基載補充。
當全球科技巨頭與能源公司紛紛下注,SMR 已不再只是技術幻想,而是逐步逼近的能源選項。或許 2030 年,我們身邊的資料中心、甚至機場,都會有一座看不見卻穩定運行的小型核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