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知道臺灣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上的研究究竟進展到哪裡、政府政策態度如何、國際趨勢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能源選擇,那麼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次釐清。
這不是單純的能源新聞,而是一場結合科技研發、國際合作與政策博弈的「未來能源戰略地圖」。
SMR 是什麼?為什麼值得關注
在全球淨零與能源轉型壓力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 被視為新世代核能的重要選項。不同於傳統大型核電廠,SMR 功率通常不超過 300MWe,具備以下特色:
- 🛡 安全設計:以被動冷卻與新型控制機制降低事故風險。
- 🏗 模組化建造:可在工廠預製,運到場址後快速組裝。
- ⚡ 應用彈性:除了發電,還能供應工業熱能、氫氣生產甚至海水淡化。
聽起來像是「核能版的樂高積木」——小巧、安全、靈活,卻能滿足龐大用電需求。
臺灣的研究布局:NARI 的角色
很多人以為臺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早已停止所有核能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NARI) 近年來積極推動 SMR 研究,已經有幾項值得注意的成果:
- 📑 研究產出:近三年發表 162 篇論文、完成 92 項研究報告,涵蓋核能安全、放射防護、人工智慧與公共政策等領域。
- 👩🎓 人才培育:已經訓練超過 350 位研究人才,並規劃派員赴歐美日等國交流,吸引國際專家回流。
- 💰 計畫經費:向國科會申請 為期四年、每年新台幣 1 億元 的大型研究計畫,鎖定 SMR 技術驗證與政策分析。
這些數字背後代表著什麼?
👉 臺灣雖然短期內不可能商轉 SMR,但已經把握研究與國際合作的時機,確保未來技術不會與世界脫節。
政策困境:技術可行,但法規還沒跟上
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政策與法規。
目前臺灣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仍未涵蓋 SMR,若未來真的要引進,必須設立新的法規基礎。
有學者建議:
- 制定《先進核能發展特別條例》,讓 SMR 有合法試點的空間。
- 在「能源科技特區」中設置示範場址,降低行政與法規的阻力。
- 參考 美國 NRC 的審查模式,結合韓國、日本經驗,建立臺灣自己的核安監管框架。
換句話說,SMR 在臺灣的最大難題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合法做」。
國際趨勢:臺灣必須跟上
臺灣的討論並非孤立,而是全球能源版圖的一部分。
- 美國 NuScale、GE-Hitachi 已經推出 BWRX-300、VOYGR 等 SMR 設計,最快 2030 年前後商轉。
- 韓國投入巨額經費推動 SMART 系列,並建立專屬監管架構。
- 日本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試圖將 SMR 與氫能、碳中和掛勾。
這些國家不僅是潛在技術來源,也可能是臺灣未來的合作對象。對於仰賴高耗能產業的我們來說(半導體、石化、鋼鐵),SMR 不僅是能源議題,更是產業競爭力的保障。
為什麼現在就要關心?
有人會問:反正臺灣最快也要五年以上才可能用上 SMR,那現在關心是不是太早?
答案恰恰相反。因為:
- ⚠ 能源缺口已迫在眉睫:隨著核三廠除役、用電需求持續上升,臺灣電網壓力不容小覷。
- ⏳ 技術導入需要長期準備:從研究到法規再到社會溝通,至少要花 5–10 年。
- 🌐 國際競爭正在發生:若臺灣缺席,未來就只能被動買單,而非制定遊戲規則的一員。
換句話說,現在不研究、不佈局,等到能源危機真正來臨就來不及了。
結語:SMR 會是「非核家園 2.0」嗎?
SMR 不是萬靈丹,它仍面臨成本高昂、核廢料處理、社會接受度等挑戰。但它代表了一個「可能」——在再生能源不穩定、天然氣又受國際價格牽制的情況下,核能的新選項也許正是臺灣需要的 Plan B。
從 NARI 的研究數據、政策建議到國際合作,我們可以看出臺灣並未完全放棄核能,而是悄悄在為下一個能源轉型鋪路。
至於社會是否願意給 SMR 一個機會,這將會是未來十年臺灣能源辯論的核心。
👉 如果你想看到一個真實、複雜卻又充滿希望的能源未來,那麼關注臺灣的 SMR 研究就是最佳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