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義美食品、盟立自動化、新代科技這三家原本分屬不同領域的企業,跨界攜手成立「鞍新盟機器人」時,你能想像會擦出什麼火花嗎?這不只是單純的企業合作,而是台灣機器人產業邁向新世代的重要轉折。本文將帶你掌握這個新聯盟的成立背景、三方如何分工、即將亮相的新品與展望。如果你想了解台灣產業如何在「人形機器人」與「智慧製造」的全球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篇文章絕對值得你看下去。
為什麼是這三家公司?「鐵三角」的誕生
這次合作的三方,各自都不是機器人領域的「新人」。
- 義美食品:看似食品業者,但透過旗下金鞍機械,長年經營精密加工與製造能力,甚至建置能模擬極端環境的「風洞」設備,用於無人機測試。
延伸閱讀:金鞍機械 x 鞍新盟|義美旗下公司如何從冷凍設備到機器人新創
- 盟立自動化:從工研院機械所衍生出來,深耕自動化系統整合多年,具備場域規劃與關鍵零件(如減速機)的研發實力。
延伸閱讀:盟立 MiRLE x 鞍新盟|從自動化巨擘到機器人新戰場
- 新代科技:台灣機器人控制器大廠,堪稱「機器人大腦」供應者,甚至曾創下台股第一檔「千金股」的紀錄,實力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新代科技 x 鞍新盟|千金股如何打造工具機大腦、擁抱AI機器人浪潮?更有趣的是,三家企業背後的人脈早已緊密相連:義美總經理高志明與盟立董座孫弘是高中同學,孫弘又與新代董事長蔡尤鏗同樣來自工研院體系。可以說,這場合作不只是商業決策,更是一場建立在信任與情誼上的「產業同盟」。
「鞍新盟機器人」的成立與規模
- 成立時間:2025 年 5 月底
- 公司名稱:來自三家公司名稱各取一字 —— 金鞍、新代、盟立
- 資本額:額定 7.5 億元,實收資本 2.25 億元
- 董事成員:由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出任董事長,董事包括盟立董座孫弘、新代科技董事長蔡尤鏗,以及盟立執行長林世東
從董事會組成來看,這不只是合資公司,而是一場真正的資源整合與戰略結盟。
分工明確:三強聯手打造「台灣製機器人」
在「鞍新盟」體系中,各家扮演的角色相當清楚:
- 金鞍機械(義美) → 精密加工與生產製造
- 新代科技 → 控制器與演算法,提供機器人的「大腦」
- 盟立自動化 → 系統整合、場域應用規劃,並研發減速機等關鍵零組件
這樣的分工,等於將「製造、控制、應用」三大要素一次到位。與其說是新創公司,不如說是台灣機器人產業的一次「大聯盟」。
新品首發:人形機器人、巡檢機器狗與無人機
「鞍新盟」的首波產品,將於 9 月 10 日 SEMICON Taiwan 2025 半導體展中公開亮相:
- 人形機器人:具備舉升 20 公斤的能力,鎖定製造與物流場域應用
- 巡檢機器狗 MD-X:主攻工廠與電力設施巡檢市場
- 無人機:結合金鞍的風洞測試能力,可模擬極端天候環境
這些產品的設計思路,很明顯是「工業應用優先」,而非一開始就追求進入家庭市場。與近期歐美日企業積極推出「人形勞動力」的潮流呼應,鞍新盟也把目標鎖定在台灣最具優勢的 製造業自動化。
為什麼這很重要?台灣產業的下一個契機
台灣在半導體、機械零組件、金屬加工都有深厚基礎,但在「整機品牌」這一塊,長期相對缺席。鞍新盟的成立,正好補足這個缺口。
- 它展現了台灣企業「跨領域聯盟」的新模式,不再只守在原本的舒適圈。
- 更重要的是,產品一開始就有實際應用場景與產業需求支撐,而非單純的研發實驗。
- 如果能成功推進,不僅有助於帶動台灣在全球人形機器人浪潮中搶得一席之地,也可能成為整個供應鏈升級的關鍵推手。
Mech Muse 的觀點
我認為「鞍新盟」象徵著台灣製造業與自動化的新篇章。雖然國際大廠(如 Tesla、Figure AI、日本本田)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大張旗鼓,但台灣有自身優勢:零組件齊全、加工能力強、成本控制靈活。如果「鞍新盟」能持續整合資源,從工業場域逐步擴大應用,台灣有機會在全球機器人產業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
這場「食品 × 自動化 × 控制器」的跨界合作,會不會像當年台積電一樣,改寫一個產業格局?值得我們持續追蹤。
結語
「鞍新盟」的成立,或許只是台灣機器人產業的起點,但它已經讓我們看見了跨界合作的力量。下一步,就看產品能否真正落地,並帶動整個產業鏈共進。
💡 如果你也關心台灣製造業的轉型與未來機器人發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並追蹤 Mech Muse,讓我們一起持續探索產業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