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當微整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大家都認為玻尿酸是可以代謝的安全填充材料,廠商也都宣稱玻尿酸的時效性最多1-2年,但隨著微整人口基數的增加卻逐漸發生有部分個案多年下來玻尿酸殘留位移、水腫、過敏、發炎甚至骨侵蝕等副作用,這也造成消費者產生玻尿酸是否真如廠商所言可以「完全」代謝的疑慮
雖然在台灣目前沒有什麼醫生在公開討論此議題,但在歐美、中國卻已經有眾多研究論文、專欄開始探討,本篇文章參考國內外許多醫生的觀點來分析玻尿酸殘留物的問題
在談殘留物之前我們必須知道「純玻尿酸」本來就和身體自產的玻尿酸是相同化學結構,由於人體本身就具有各式降解輔酶可以分解、代謝玻尿酸,所以「純玻尿酸」可以代謝是大家的共識
但純玻尿酸由於本身極度容易被代謝時效性非常低(48小時內代謝),因此各廠商在研發玻尿酸填充劑時必須加入「交聯劑」以穩定玻尿酸結構、延長被身體代謝的時間,即便是號稱顆粒型的玻尿酸多少也要使用交聯劑,而各廠牌玻尿酸針劑穩定性的關鍵就是在於添加交聯劑製程的「交聯技術」上
目前大部分玻尿酸使用的交聯劑是毒性較低的BDDE (早期還有用VDS但後來因毒性較高而被禁用、取代),如果BDDE能和玻尿酸完全、部分交聯就會失去活性而無毒且在玻尿酸代謝的過程中跟著一起代謝
但偏偏會有部分沒有和玻尿酸交聯的游離BDDE存在玻尿酸針劑中,而每家廠商的「交聯技術」就是影響游離BDDE比例的關鍵,游離BDDE具有活性(毒性)且較難被分解就容易導致針劑殘留,甚至如不定時炸彈般引發過敏、紅腫、發炎等急性/慢性身體免疫過激反應
也有研究發現游離BDDE在生物實驗中產生致突變性,當然游離BDDE也不是完全無法代謝只是速度緩慢,其代謝副產物只要劑量不超標也是無毒的安全物質,因此美國FDA也訂出標準規範游離BDDE比例不能超過2ppm(千萬分之2)
但問題是消費者的新陳代謝速度具有個體差異,每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部位的代謝能力也不一樣造成廠商宣稱的平均代謝時間難以具有參考性,長期在交聯劑尚未代謝乾淨的狀況下反覆施打自然會出現殘留物越積越多的問題,且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非恆定所以才會出現有部分消費者在身體健康不佳時莫名排斥玻尿酸殘留物的現象
不可否認交聯度高的玻尿酸的確在時效性、支撐性上具有強大的優勢,但要注意的是交聯度不能與交聯劑比例劃上等號,而這也是各廠牌交聯技術好壞的高下之分,因此選用合法玻尿酸、原廠拆封以避免注射水貨是基本
此外由於近期政府大量核准平價玻尿酸,但這些小眾玻尿酸引進台灣市場的時間短、受眾少因此追蹤數據不足,造成許多風險管理比較嚴謹的診所採取觀望態度不敢輕易使用在消費者身上,怕新材料的穩定性不足引發意料之外的問題,所以也較建議選擇長期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老牌大廠玻尿酸,因為追蹤數據多的產品醫生在注射、處理後遺症上都比較有經驗,也較能從診所端去降低材料引發的體質不可控風險
最後,請大家務必克制玻尿酸注射劑量,從以下數學計算範例就可以得知殘留物累積取決於(總劑量-代謝量),而游離BDDE的殘留劑量越大越容易引發免疫系統排斥問題,這個數學概念也適用其他微整填充材料,因為每種材料多少都有身體較難代謝的物質存在(不是代謝不掉,是相對主成分而言更慢),不靠自己拉長注射頻率、控制劑量殘留物自然會隨著時間越積越多
數學範例: (2ppm=0.002mg/g) 假設你的身體每年可代謝總劑量0.002mg游離BDDE,但當你每年玻尿酸總注射量為2g,意思是一年後還有0.002mg 游離BDDE尚未代謝,但由於微量殘留一般人不會發現所以隔年再施打2g玻尿酸,以此注射量持續施打5年後該部位游離BDDE的總殘留劑量就是5x0.002=0.01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