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成功在於出席」
最早發明這句話的是凱文凱利,出自《寶貴的人生建議》。同時,也是比爾蓋茲的父親在《showing up for life》這本書中講到的關鍵人生哲學之一。
為什麼只要你願意出現,你就已經贏了一半了?
大部分的人連「出席」的勇氣都沒有
最近一年一度《香港小姐》的選拔剛剛落幕,
雖然我不是定期會關注「選美」活動的人,然而網路上鋪天蓋地的熱度,還是讓相關的話題,不請自來的被推送到我眼前。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網路上總是會有針對被選上的「三甲」的酸言酸語。
「冠軍的身高好矮」
「亞軍的面貌看起來好老」
「季軍連廣東話都說不標準,怎麼代表香港?」
她們彷彿站在「制高點」評判她們,語氣就像是評委,或是自以為比她們厲害多的人。好像只要她們出現,就可以秒殺她們一樣。
卻忽略了近乎24小時被跟拍訪問、每次在鏡頭前都要表現出最棒的自己,有多少人能做到?
有趣的是,假如問這些酸民願不願意參加下一屆的選美,我想99.99%的人都會拒絕。
不可否認,在屏幕背後的觀眾,可能也有大把人比在螢光幕前的「三甲」更漂亮、更高知、身材更高挑的「潛力選手」。
然而,大部分的人不願意承擔風險。她們沒有選擇報名,也就沒有「被評選的資格」,更不用說有「奪冠的機會」。
而在她們眼裡「不夠好的三甲」,因為勇敢挑戰自己,她們得以獲得風險帶來的回報,比如更多的登台、演藝、代言機會。
結果在更多的鍛鍊中,成為甚至比「獲獎時」更優秀的人。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七嘴八舌的看客很多,然而真正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卻屈指可數
這個世界上很多「位置」都需要競爭得來,比如心儀的工作、比賽的名次、立委的席次...
但有趣的是,這些都需要你「主動」遞出報名表,你才具備「參選的資格」。
若你沒有邁出主動的那一步,你連資格都沒有!
也就是,就算你可能比實際參選的人「厲害100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機會也不會是你的。
而有勇氣承擔風險的人,他們能藉此登上更大的舞台,解鎖更多機遇。
因此,競爭的人可能有很多,但是也沒這麼多,因為80%的人都先敗給了自己、敗給了自己的心魔——「他們不覺得自己能做到」。
還沒開始之前,他們的大腦就生產出「無數個理由」告訴自己做不到。
「我還沒準備好」
「我最近狀態差」
「我害怕自己丟臉」
「我沒做過,所以我不適合」
...
諸如此類。別人還沒評判他們,他們就先給自己判死刑了。
我不想因為「我沒出現」而錯失我應該得到的機會
回想過去,我發現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機會,都是因為我「不要臉」的出現,在有限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而意外獲取了門票。
比如: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的全額獎學金交換機會;錄取史丹佛大學創業營的參與資格...

每次,我都是抱持著「只要出現,就有機會」的信念,採取行動。
因為,我不想因為「我沒出席」,而錯失我應該把握住的機會。
然而,彼時我不認為「勇氣」是什麼值得需要被炫耀的東西,因為它對我而言是「本能反應」。
因此,每當我獲取這些「勝利」的同時,內心又會浮出一種「不自信的聲音」:
我還遇過比我厲害的人,他們只是沒有參加罷了。
我還不夠好,還要繼續努力。
然而,後來我和自己和解了。
因為我逐漸發現,「勇氣」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別人有能力,但是不具備勇氣。而我,雖然可能只有別人一半的能力,但是我有百分之一萬的勇氣。
先有勇氣,才有舞台。
致敬所有勇敢的人!
也祝願所有追夢的人,都有足夠的勇氣!
Hi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顧公司商業分析師,現一人創業家。
📩 在我的電子報裡,我會分享成長路上的心得與啟發,陪你一起,把勇氣化成行動。
歡迎訂閱:
https://eve-life-strategy.kit.com/strategic_newsle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