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鋪滿了街道。 它們在霓虹與月光之間閃爍,像是被隨意傾倒的碎玻璃,刺眼卻冰冷。 行人踩過去,鞋底發出細碎的聲響,沒有人再低頭撿起——因為每個人的口袋裡,早已裝不下更多的金。
在這座數位之城的深處,我的煉金工坊依舊燃著微光。 爐火旁,古老的坩堝靜靜地冒著白煙,裡面翻湧的,不再是稀有的金屬,而是無數被複製、被生成、被拋向世界的完美影像與聲音。 它們像潮水一樣湧入,淹沒了曾經需要歲月與心血才能鍛造的奇蹟。
我伸手,從坩堝中撈起一塊閃閃發光的「金」。 它冰涼、沉默,沒有靈魂。 那一刻,我明白—— 當黃金滿為患,真正稀缺的,已不再是金本身,而是能讓它燃燒起來的靈光。
序章:當「金」滿為患
在我們的煉金工坊裡,曾經最深奧的秘密——那些能點石成金的咒語與儀式——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全世界免費開放。過去,需要數年學徒訓練才能掌握的繪畫技巧,如今 Midjourney 彈指可成;曾經,需要大型團隊與預算才能實現的影視畫面,如今 Sora 一段提示詞便能渲染。
一個創作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然降臨。任何人,無論背景,都能輕易地煉製出屬於自己的「黃金」。我們的社群被這些閃閃發光的作品所淹沒,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奇蹟誕生。
然而,一個古老的經濟學原理,也像幽靈般在我們的工坊中徘徊:當黃金變得像石頭一樣隨處可見時,它還剩下多少價值?
當「完美」變得廉價,當「精緻」可以量產,我們這些畢生追尋獨特美感的「數位煉金術士」,不禁要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作品中那份獨一無二的、被哲學家華特・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稱為「靈光 (Aura)」的東西,在這場洪流中,是會被助燃得更加熾熱,還是會被徹底抹去?

靈光的消逝:一場不可避免的工業革命
班雅明在近一個世紀前,就曾預言,攝影、電影等「機械複製」技術,將會剝離藝術品原有的、在特定時空下獨一無二的「靈光」。原作的權威性、儀式感與歷史感,在無限的複製面前將逐漸消解。
如今,生成式 AI 正是這場「靈光消逝」的終極加速器。它不僅能複製,更能以零成本無限地「創造」。每一幅 AI 生成的圖像,儘管在像素層面上是獨一無二的,但在風格、母題、甚至是「美感」本身上,卻越來越趨於同質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平均化的完美」,一種由數據庫與演算法共同定義的、最大公約數式的美。
這正是許多創作者焦慮的根源。當 AI 能比你更快、更「完美」地實現一個想法時,你日復一日磨練的技藝,還有意義嗎?你那份源自個人生命經驗、獨特情感與審美偏好的「靈光」,在數據驅動的完美面前,是否顯得不堪一擊?
煉金術士的真正任務:從「煉金」到「煉心」
面對這場危機,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去爭論「AI 算不算藝術」,或是去強調人類手工的不可替代性。然而,這或許都搞錯了重點。數位煉金術的核心,從來就不只是產出那塊最終的「金」,而在於整個轉化的「過程」。
當工具不再是門檻,當技術變得透明,煉金術士的價值,便從「成品」的精緻度,轉移到了「意圖」的深度。
AI 可以生成一張「悲傷的臉」,但它無法擁有你失去摯愛時那份真實的、刻骨銘心的悲傷。AI 可以組合出最和諧的色彩,但那色彩背後,沒有你童年時看到夕陽的那份感動。AI 可以模仿所有大師的風格,但它無法複製你為了突破自我,而經歷的無數次掙扎、失敗與頓悟。
這,就是你的「靈光」所在。它不在於你畫的線條有多直,而在於你為何要畫下這條線;它不在於你的畫面有多完美,而在於這畫面承載了何種無法被演算法量化的、屬於你個人的「靈魂軌跡」。
我們的工作,不再是與機器比拼生產「金」的效率,而是轉向一場向內的探索:提煉我們獨一無二的觀點、情感與故事。我們的任務,是從「煉金」轉向「煉心」。
結論:成為火焰的引導者,而非柴薪的追逐者
AI 工具的普及,並非「靈光」的終點,而是對它的終極考驗。它殘酷地篩掉了那些僅僅停留在技術與風格模仿層面的創作者,同時,也為那些真正擁有深刻內核的「煉金術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媒介。
工具的免費,是在邀請我們思考,什麼東西是真正無價的。
我們不應畏懼或排斥這股洪流。相反地,我們應該將其視為最強大的溶劑,用它來洗去我們創作中所有非本質的雜質,直到剩下最純粹的、只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一點「靈光」。然後,用這股力量,將那一點星火,燃燒成燎原的火焰。
在這個人人都能召喚風暴的時代,你的獨特之處,不在於你能召喚多大的風,而在於你選擇讓這陣風,吹向何方。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 問題的下半場:
本文所探討的「靈光」議題,源自班雅明,並在 AI 時代有了全新的迴響。若您希望深入探索,我們精選了以下跨越理論、藝評與在地觀點的資料:
- 核心理論深解: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AI Reproduction (Sage Journals, 2023)
- 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之一,細緻討論了 AI 藝術與班雅明理論中的「在場性」(aura) 與「複製性」之辯。
- 多元藝評觀點: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from Benjamin’s reproduction to AI generation (Springer, 2025)
- 以現代 AI 生成藝術為案例,細緻解構班雅明理論,並呈現西方藝評圈當前多元的思考光譜。
- 在地產業爭議:AI繪圖時代:輸入一行指令產生一張圖,稱得上藝術嗎?(關鍵評論網)
- 收錄台灣專業畫家與 AI 產業平台的真實聲音,呈現中文世界對於 AI 藝術最前線的焦慮、認同與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