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行程都是由自己安排,除了終點以外。不再等自己有空又上路了,跟著自己的腳步走,感覺幸福就在自己的腳下,這不只是一趟旅程、而是「趕路」,也有點隨性、自己覺得值得就好。
只是看過徐志摩的文章就讓我嚮往,三十二年前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到了徐志摩描述的康橋朝聖,他把康河描述為康橋的靈魂,那詩情畫意的情境吸引了我,而我只想看看他筆下的康橋有多麼嫵媚?更想體會他的靈感那裡來。今天我又來了,離上次已經三十幾年,太陽還是以前太陽,嘆息橋還在,數學橋依然屹立不搖,康橋一如既往,心境卻有了極大的轉變,上次看到的是「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現在目睹的是康橋的夕陽,只是不見徐志摩的背景。

攝影 / 賴永隆醫師
喜歡徐志摩的人,說他是才子情聖。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渣男,太過博愛,有人說:「那是男人(應該是大部分)都會犯的錯」,其實以醫學生理觀點來看:道徳控制不了睪固酮,睪固酮却可以影響情慾,簡單的說:愛情很美,但在睪固酮催化下,很難理智的面對。有些事心裏覺得不妥,腦子卻要你去做,就是所謂的「違心」。
愛本來是很美好的事,但是它就是會蛻變,有時候會變得很艱難,而徐志摩不斷狂野的尋找愛,或許是在減輕離鄉的孤獨,而天才總是更孤獨,因為他的心很難被懂得。也可能受當時時髦的誘惑,有那麼一點洋氣,他毫不掩飾西方豪放的情感,相對於胡適的「發乎情、止於禮」完全不同,胡適和違蓮𢇁屬於柏拉圖式的愛,以現在的話來形容胡適就是「有色無膽」,而徐志摩愛的夠濃,愛的任性,死得也轟烈,在迷霧中,趕赴約會的路上,撞上巍峨的山崗,人從此消失,對於他、沒有了愛,生命就變成一個錯誤。因此留下的是彷佛是編好的劇本,但肯定的是劇本不是他自己寫的,而他的確是這個悲劇中的主角,雖是悲劇,或許是最好的結局,所謂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不多見,一個故事不能太平淡,要有點殘缺才能表現出它的美,也才能讓人回味無窮。
既然來了,表示一定得離開,年紀大了,世界更大。或許不會再回來了,如果有、大概也只能神遊吧!
耕夫於康橋、20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