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你站在一台巨大的房市扭蛋機前。
投幣、轉動、啪嗒一聲,滾出來的不是學區稀有款,而是一顆「黑殼」。 打開——是凶宅。
很多人到這裡心跳就停了。但與其被恐懼牽著走,不如把這顆黑球拆開來看:什麼叫凶宅?會便宜多少?能不能躲?值不值得買?
① 先釐清:什麼「算」凶宅?什麼「不算」?
台灣沒有「凶宅法」這三個字,但買賣時有官方必填的《不動產說明書》。只要在賣方持有期間,建物「專有部分」(主建物+附屬建物)發生非自然死亡(自殺、他殺、一氧化碳中毒等),就必須記載——實務上多以此作為凶宅認定的基礎。
再細一點的情境:
- 陽台死亡/跳樓落在他戶陽台:內政部早年的函釋示例裡,發生求死行為的樓層與落屍樓層,兩戶都可能被認定。
- 自然死亡(病逝、猝逝):不屬凶宅(但有時仍可能影響市場接受度)。
- 只有社區或附近出事:原則上不納入,重點在該戶的「專有部分」。但有少數判決採社會通念的較廣認定(不必拘泥「一定陳屍屋內」),提醒你不能只看單一標準。
一句話收斂:
官方文件以「賣方持有期間+室內非自然死亡」為核心,法院偶有更廣的社會通念判斷。你看的每一戶,都要比對文件與判決實務。
② 價格現實:常見「1~3成」折價,重災情境可到「5~8折」
行情沒有單一答案,但有兩條「參考軌道」:
- 司法鑑價參考:不少案件顯示,凶宅造成的價值減損常落在「1~3成」(視區位、曝光程度、時間遠近等)。
- 媒體/交易觀察:若事件嚴重、廣為人知或發生在核心空間,有見到「市價5~8折」的談價區間。
決定折價幅度的四要素:
- 發生類型(他殺往往重於自殺)
- 曝光程度(新聞熱度、社區熟知度)
- 時間距離(越久通常越能淡化)
- 區位稀缺性(好地段的修復力較強)
③ 交易風險與「解套」:告知義務、可否解約、洗凶宅爭議
- 賣方/仲介的「告知義務」:曾有非自然死亡屬重要交易資訊,賣方未揭露,買方得主張解除或求償。
- 「賣方持有期間」的爭議:行政見解傾向以賣方持有期間為準,導致市場出現所謂「洗凶宅」的灰色想像;然而法院可採不同認定(社會通念路線),案例間仍有落差。
重點不是背法條,而是文件比對+脈絡釐清:
拿到《不動產說明書》→查關鍵字與新聞/裁判書→比對發生時間、是否屬專有部分→再談價格與條款。
④ 銀行端不講情:多數保守,成數下降,甚至拒貸
現實面很硬:凶宅被視為「流通性差」的標的,不少銀行會降低成數(甚至拒貸),或調整利率與年期;法拍凶宅更曾出現「無法貸款、被迫棄標」的爭議案例。規則不一,端看各銀行內規與風險部門。
投資人常見誤區:
「先買再說,貸得到就賺到」——錯。你應該先問清可貸成數與條件,否則折價沒賺到,現金流先爆掉。
⑤ 真的要接「黑球」?給投資人與自住客的兩份SOP
投資版(求利差)
- 利源假設:用「保守折價」去推,不要拿最樂觀案例當基準。
- 資金計畫:先跑三種融資情境(拒貸/成數降至5成/民間成本)。
- 風險折現:把出租空置期、未來轉手天數、社區貼標籤成本,加進模型。
- 條款保護:撐開資訊揭露條款+交屋後一定期間的解約機制。
- 退出策略:非主流標的,一定要有備用買方與租客輪廓(不是「到時再說」)。
自住版(求心安)
- 先問自己:價差能否真正抵銷心理成本?家人能否接受?
- 查證一步到位:說明書、報導、判決、社區口碑,四線交叉。
- 設定底線:若非核心空間、時間已久、社區接受度高且價格合理,才考慮;否則放生。
⑥ 你會轉下去嗎?
房市這台扭蛋機,人人都想抽到閃亮款。但現實是:黑球一直都在,只是你願不願意看清它的規則。
了解定義、看懂價格、搞清銀行與法律,再決定要不要把黑球變成你的「隱藏財」。
如果這顆扭蛋今天在你手上,你會:
- ✅ 接下來拚利差(因為數字算過了)
- ❌ 謝謝再聯絡(我買的是睡得著的生活)
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也歡迎分享你遇過的凶宅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