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府推出了TISA個人投資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透過此帳戶內可供選擇的基金,做為未來生活、退休資金的準備。而目前的優勢為小額投資(最低1,000元/月)、零手續費、低經理費、定期定額、複利增值(不配息)等。無論是否有投資經驗,均可藉此投資帳戶累積未來的可能資產。
畢竟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相信沒人希望退休後的生活品質被打折,所以退休金的準備也成了近年來的顯學。
你可能聽過「所得替代率」這名詞,簡單說就是退休金是工作期間薪資的幾成,而這成數不能太低,否則退休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
但這論述似乎有點違反人性,除非退休金的收入和工作期間的薪資水平相當,否則只要退休金有打折,豈不就意味著退休生活品質也會被打折?(因為能用的錢比現在少) 還是你樂觀認為退休後所花的錢會比現在來的少? 實務上退休後的支出或許和你想像的有著不小的落差。
退休後不都是美好想像,怎能被破壞呢?
一方面由奢入儉難,另方面若加計通膨,實在不該讓未來退休金比工作期間的收入少,至少要打平才行吧? 如此一來,你期待的退休金和政府所能提供的退休金,之間的差額就是我們該自行準備、累積的。
若能有這樣的認知,透過不同投資平台或是投資工具,適度的配置來累積退休金,就是我們該開始認真面對、學習的,而這可也是降低市場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
今天就透過此投資帳戶在可供選擇的基金池中,挑了「目標日期基金」來與大家分享。
何謂「目標日期基金」?
- 基金名稱中會有一個特定的「目標日期」,通常是投資人所預期的退休年份。也可稱之為「生命週期基金」, 會自動調整資產配置。
- 基金初期以股票等相對高風險的資產為主、以追求相對高的報酬,但隨著到期時間的接近,逐漸拉高債券、現金等低風險資產的比種,以降低風險、保護資產,一直到目標日期為止。
- 這類基金適合沒有太多時間做資產調整、需要自動化資產配置、有明確退休目標且能長期投資的投資人。
既然是退休規劃,「長期」是個重要關鍵!
在TISA的基金選擇清單中,有三檔這類的基金,分別是國泰泰享退系列的「2029、2039、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在相關的基金資料中也提到這類有目標時間的投資商品有三點特色:
- 運用「生命週期曲線」策略,以達到「早期增值,晚期保值」之目標。
- 因應景氣循環及利率週期,努力達成創造增益及降低波動。
- 於目標日期到期之後,可選擇「一次買回」、部份先買回加剩餘按月買回,或全部「按月買回」。
投資配置比較:

圖一 2029、2039、2049的主要配置比例比較
從圖一可看出距離到期的時間越久,投資相對積極,會以股票、ETF、美國為主。反之,距離到期的時間越接近,債券的比例會越高,符合前述所說的,會隨到期的時間而動態調整積極&保守間的比例。
其實這也讓我們同步能學習,在個人的投資上也可採取隨著時間而配置比例有所不同。你可能會問為何需要這麼做? 因為我常開玩笑說,我們的投資心臟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小,意思就是對於投資上下震盪的抗壓性會隨年紀越來越小。
因此會建議過去投資所累積的資產為了能有效被保留(而非在日後因市場大跌回到原點),配置上本來就該適時的調整,以鎖住得來不易的資產。

圖二 近六年的歷史走勢比較 (資料來源: 基智網)
從圖二發現2029基金(黑色線)由於時間接近,所以保守的配置比例較高,所累積的歷史績效較就2039基金(藍色線)、2049基金(橘色線)來的差一些。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2039基金及2049基金的累積績效會有較明顯的差異。

圖三 今年以來的歷史走勢比較 (資料來源: 基智網)
一般來說,相對積極的投資標的,在遇到市場回檔時,跌幅也較深。圖三也可同步驗證此論述,今年四月因關稅議題造成的全球回檔,其跌幅從大到小的比較:
2049基金(橘色線) > 2039基金(藍色線) > 2029基金(黑色線)
不過待議題淡化後,2049基金的相對積極配置,讓整體績效又恢復到領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