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八年(1803),當時最大的海盜集團蔡牽於首次攻擾臺灣,進犯鹿港,進泊鹿耳門,嘉慶十年(1805)攻佔滬尾(今天新北市淡水區),自稱「鎮海威武王」,立年號為光明元年,佔據滬尾,長驅直入艋舺燒殺掠奪......。

(圖片來源:triotriotrio / CC BY-SA 3.0)
蔡牽海盜王的故事,到1809年被王得祿圍剿殲滅後落幕,而族譜記載黃龍安1820年(嘉慶庚辰)在滬尾(淡水)出生,家裡不算殷實,從祖父輩起就是做海上貿易(船郊)有關,27歲父親(黃國和)過世後,在族譜上沒有紀載黃國和留下了甚麼厚實資產,黃龍安及兩個弟弟黃龍松、黃龍蕙白手起家創業開設德興行,跟著從事台灣與內地之間海上貿易,至於崛起發達之路,子孫有以下猜測:
保鑣說
黃龍安的武力值,從客觀史料來講應該優於常人,自號「芷船」肯定在航海技術上,有一定的自信,弟弟龍松號「萃船」跟哥哥差8歲,在海陸戰力上我相信是不遜其兄,尤其在後來烏塗窟的開墾,龍松是項目主要負責人,在後蔡牽時代,海上貿易時會遇到的一些小賊海盜,黃龍安兄弟是有能力處理,幫忙押送貨物往來,保護商品安全。
流氓說
自鄭芝龍起就有販售保護令旗,而蔡牽發行「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行為,來保障往來船隻的安全,黃龍安不至於當海盜,當海盜必須有龐大船隊,且不會有固定住所(淡水滬尾街),收收保護費倒是可能,而且艋舺的張得寶(張秉鵬)就曾在蔡牽的"保護"下,靠著不受海賊的侵襲而生意越做越大,成為艋舺第一好額(有錢),後續在頂下郊拚、漳泉械鬥中,可以看出張德寶跟黃龍安已有密切往來關係,而花錢避掉一些不必要的貿易風險,這種行為在當時的台灣是普遍存在。 #張德寶是商號,創辦人是張秉鵬
災難說
德興行創立的時間,我會以黃龍安的創業夥伴弟弟-黃龍松成年16歲(台灣民間習慣做16)為基準,大概落在1844年之後,那時黃龍安24歲,創業不久,台灣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
1845台南府城颱風、1846年淡水颱風,同年11月彰化大地震,一府二鹿接連發生颱風地震,直接聯想的是重建工程需求孔急,另外1847年淡水颱風,是否黃龍安憑藉著卓越的航海技術,躲過了這次風災,像阿甘正傳的捕蝦船一樣,只要能存活著就代表能短期獨佔航運市場,除了天災以外,1840鴉片戰爭已經在大清皇朝上演了。

台灣大事記年表P.60-P61
蔡牽死後,海洋秩序真空,北台灣官府為穩力道薄弱(台灣府在台南),不管是保鑣說、流氓說還是災難說,在台灣與中國的交易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給予創業者野蠻生長的機會。
《台灣通史 卷三十二》海寇列傳對於蔡牽有詳細描述「牽,福建同安人,素為盜,犯法,亡入海,嘯聚黨徒,肆劫殺,遂併其眾;而陸上不逞又接濟之。北至山東,南迄兩粵,沿海商務大遭損折,臺灣尤甚。...(略)...四月,再至淡水,擁船數百,勢張甚。豫結山匪洪老四等為援,招誘無賴,入黨者數千人。而船中被虜知書之徒,又以天時人事相附會。牽揚揚自得,以為南面王可為也;遂出文告,稱鎮海威武王,建元光明,祭天地。踞滬尾,焚艋舺。署都司陳廷梅與戰死,前淡水同知胡應魁亦傷,官軍皆望風而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