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上最常被引用的人物志有兩篇,一篇是《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_賢德篇》,另一篇是《台灣省通志稿人物志卷七》,可以看出黃龍安其人孝順、任俠、仗義,成名於滬尾(淡水),在漳泉械鬥的年代威震於淡北(大台北), 最終在大嵙崁(桃園大溪)落地生根,又其是在台北市志上的著墨較深,滿滿細節,像武俠小說角色般的存在。
這樣一個草莽英雄的祖先事蹟,就對我媽(第五代,最清楚的那位)來說,就僅大溪定居時期略聞一二而已,在家族歷史的傳承中,很可惜已經嚴重斷片
神話學大師坎伯故事敘事模式分成三大部分:啟程 、啟蒙和回歸,克里斯多夫‧佛格勒進一步提出英雄之旅的12個階段
- 平凡世界:主角的日常。
- 歷險的召喚:一場意外,打破主角的日常。
- 拒絕召喚:主角拒絕接受現實。
- 遇上師傅:主角得到貴人的指導。
- 跨越第一道門檻:主角被測試一下實力。
- 試煉、盟友、敵人:主角遇到很多人、很多事。
- 進逼洞穴最深處:主角終於來到目的地。
- 苦難折磨:主角受到嚴重的身心創傷,打碎自己。
- 獎賞:主角得到獎賞。
- 回歸之路:主角要準備回到日常生活。
- 復甦:主角面對最後決戰。
- 帶著仙丹靈藥歸返:主角回到平凡世界幫助人
黃龍安究竟是怎麼在滬尾白手起家、怎麼成為泉人武力值第一人、又為何舉家遷入大嵙崁?這些空白須要慢慢去填。
《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_賢德篇》介紹如下
「黃龍安,名廷香,號芷船。傳其生時,適庭中幽蘭二株並開,父祖以為瑞兆,故命雙蘭為乳名,後雖年至耳順,親友中仍有呼為阿蘭者。
龍安初居滬尾,弱冠失怙,事母至孝,母偶病,躬親湯藥,滌厠牏不怠。有二弟,皆篤厚,合力營德春行,興販遍及閩、浙沿海諸埠。入息之豐,不遜艋津各郊。為人疏財仗義,喜平不平,淡北五鎮六十三莊之民,無不推重。
清咸豐九年(公元一八五四年) 夏,彰、泉械鬪復起,泉人累戰累北,幾無立足所。入秋,艋舺迭受圍攻,危在旦夕。殷商林三和、林森、張得寶等凡事急,遣人至滬尾乞龍安援,龍安辭以母命。眾以龍安不出,泉人無噍類,乃乘其酣寢之際,舁(音同於)榻出。環跪請以泉州五邑命民為眾。龍安感眾義,不忍堅却,稟母許可,鳴鑼募勇千人,星夜破芝蘭堡,敗潘永清,拂曉至艋舺,漳人倉皇不能敵,解圍去。
龍安率眾入市,紮營義學,鑄器械,籌樑秣,以嚴防守,自是無敢犯。和議成,尋紳民請,奉母暨德春行於廈新街。
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龍安請得墾照,往拓大嵙崁炭烏塗窟,闢荒導水,悉親董其事。不數年,啟地數千甲,製腦種茶,歲入鉅萬,翹然一方之豪。於是築華屋,建高壘,聚族以居,後大溪永福莊即其遺址。光緒十二年卒,子孫多賢,能世其業。」

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_賢德篇
其他跟地方志,記載如后。
《台灣省通志稿》

台灣省通志稿_人物志_卷七
《新修桃園縣志_人物志》,內容像台北市志的濃縮版,而且放在"開闢"的分類項下。

新修桃園縣志_人物志_P.32
《淡水鎮志-社會志》,變成淡水人了,呵呵,有錯字,是廷香。

淡水鎮志-社會志 P.292
【結論】
風起滬尾好任俠,電馳淡北救艋舺,
鐵拳無敵黃龍安,大溪山中種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