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中秋節專輯-11 Moonchild
中秋節已過,月亮專輯就以這首歌做結尾。
我在2025-09-10的貼文「1960年代中期 - 流行音樂的轉捩點 」中提到:1960年代中期 (大約1964至1967年)是西洋音樂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這一時期的音樂變化,不僅在形式與風格上產生劇烈轉變,也深遠地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音樂發展。
我的「文藝沙龍」中的「Life is a Long Song」系列文章正在依年度介紹1960年代美國告示牌年終排行榜的前百大歌曲,現在已經介紹完1960~1966年的歌曲,開始進入1967年,也正是時候來聽聽當時興起的不同風格的歌。
King Crimson –〈Moonchild〉
🎧 基本資料
- 樂團:
King Crimson - 收錄專輯: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 - 詞/曲:Peter Sinfield(詞),Robert Fripp、Ian McDonald、Greg Lake、Michael Giles(曲)
- 主唱/演奏:Greg Lake(主唱、貝斯),Fripp(吉他),McDonald(木管/鍵盤/旋律樂器),Giles(鼓與細碎打擊)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
🧭 曲式結構(兩部曲)
- The Dream(歌段):
溫柔的抒情段落,旋律婉轉、和聲流動,歌詞以月光下的「月之女」做為象徵,營造童話般的朦朧氛圍。 - The Illusion(長段即興):
近十分鐘的極簡即興/自由爵士式聲響:疏密有致的電吉他泛音、微量鋼片琴/鍵盤點綴、細顆粒打擊。多留「空白」與殘響,像把聽者放進月色下的空場,感受時間與空氣。
🎼 音樂語言與聲響特色
- 極簡與留白:用「少」來塑造張力;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成為音樂的一部分。
- 質地與顆粒感:清透的吉他泛音、輕敲金屬打擊、木管與鍵盤的細線條,組成「夜色質地」。
- 和聲色彩:早期
前衛搖滾特有的調式與和聲轉換,帶出夢境感與不確定性。 - 動態對比:歌段溫柔親密 ↔ 即興段冷冽疏離,形成「夢入—夢遠」的鏡面結構。
🖋 歌詞與意象(關鍵詞)
- 月光/影子/玻璃:透明、易碎、反射與倒影,寓意情感的脆弱與美感的短暫。
- 「Moonchild」:不是具體人物,更像月光化身的幻想對象,承載投射與欲望。
- 語氣:Sinfield 的詩意象徵派,不求敘事清晰,重在畫面與氣味。
🔊 推薦聆聽路線
- 先聽歌段:留意 Greg Lake 克制而溫暖的線條、和聲滑動的微妙色差。
- 再進入即興:別急著找旋律,用「空間聆聽」;感受音色、殘響、進出與消退。
- 最後回到整張專輯:與〈Epitaph〉、〈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對照,可看見本曲如何做為「抒情—實驗」的樞紐。
🧠 影響與評價
- 早期前衛搖滾中少見的長篇極簡即興範本;對後來的氛圍音樂/實驗搖滾有啟發。
- 也因冗長與冷峻,樂迷評價兩極:喜者視為「月色下的冥想」,不喜者覺得「過度留白」。
- 現場版本常較為收斂或改寫,顯示其即興骨架的可塑性。
🎯 一句話總結
〈Moonchild〉像是一扇通往月夜庭園的門:前半段讓你在詩意的光暈裡駐足,後半段則把你交給靜默與空氣,去聽見「無聲」的形狀。

若真聽不習慣,就聽聽這首吧:王菲 Faye Wong -〈當時的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