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long song - 178
1960年代中期 - 流行音樂的轉捩點
2025-09-10
大約1964至1967年是西洋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這一時期的流行音樂變化,不僅在形式與風格上產生劇烈轉變,也深遠地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音樂發展。以下將探討這段時期的幾個關鍵變化與其深遠影響:

一、搖滾音樂的成熟與實驗化
1. 從「Rock & Roll」到「Rock」
- 1950年代的Rock & Roll以
舞曲為主,節奏強烈、結構簡單(如I-IV-V三和弦結構)。 - 進入1960年代中期,搖滾樂開始擺脫舞曲導向,轉而朝向藝術化、自我表達與社會評論的方向發展,形成更複雜的音樂語言與結構。
- 樂隊如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Kinks等不再只是演奏大眾流行曲目,而是以創作者身分製作原創作品,並逐漸掌控錄音製作權。
2. 錄音室變為創作工具
- 以The Beatles的
《Revolver》(1966) 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為例,他們開始使用多軌錄音、回放速度變化、倒轉音效、合成器、環境聲音拼貼(musique concrète)等技術,創造出錄音室中才能呈現的音樂效果。 - 製作人如
George Martin被視為「第五個披頭四」,標誌著製作人在音樂中扮演創意導演的角色。
二、音樂風格的融合與跨界
1. 民謠與搖滾的結合(Folk Rock)
- Bob Dylan 在1965年使用電子樂器演出,推出
《Like a Rolling Stone》,引發震撼。他將詩意歌詞結合搖滾伴奏,啟發後來的詞曲創作方向。 - 這種融合直接影響樂團如
The Byrds、Simon & Garfunkel,以及後來的創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s)。
2. 東方音樂元素引入
The Beatles(特別是George Harrison)將印度樂器如錫塔琴(sitar)引入流行音樂,如〈Norwegian Wood〉。- 這不僅是音色的探索,更象徵著西方青年對「心靈」、「意識擴張」與反主流文化的追求,與當時的迷幻文化(
Psychedelic Culture)互為表裡。
三、音樂與文化的雙向激盪
1. 嬉皮運動與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
- LSD與
嬉皮文化的興起促使音樂更著重「意識拓展」、「幻覺般音景」、「冥想與自由愛」等元素。 Jefferson Airplane、The Grateful Dead、Pink Floyd、Jimi Hendrix 等樂手創造大量迷幻音樂,探索非傳統和聲、即興演奏與電子效果。
2. 音樂作為社會參與工具
- 音樂從娛樂轉變為社會參與與抗議的媒介,歌詞談論戰爭(特別是越戰)、種族、階級與自由。
Bob Dylan、Joan Baez、The Beatles後期作品、Buffalo Springfield(〈For What It's Worth〉)皆展現出此面向。
四、對後世的影響
1. 專輯為單位的創作觀念(Album-Oriented Rock)
- 專輯不再只是單曲合集,而是一個有概念、有完整敘事或風格連貫的作品(例如《Sgt. Pepper's》),奠定了
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的先河,對日後如Pink Floyd的《The Wall》、Radiohead的《OK Computer》等都有影響。
2. 詞曲創作自主性提高
- 樂手成為自己的創作者(Singer-songwriter時代來臨),鼓勵個人風格與原創精神,促成日後
獨立音樂(Indie)與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的興起。
3. 音樂與科技的整合
- 錄音技術不僅提升音質,更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對電子音樂、後製音效、數位音樂製作都造成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