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捕捉迷思解析:影片太爽、現實太難(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40 分鐘


raw-image


網紅影片讓綠鬣蜥捕捉看起來輕鬆又帥氣,但真實現場遠比想像複雜。綠鬣蜥具高警覺性、出沒多在私地,缺乏在地情報與地主許可根本難以成功。本文深入解析這些迷思,並提供安全、人道的防治建議。

想有效處理(或看到)綠鬣蜥,跟朋友/熟人的場、或取得在地人協助,成功率會高出好幾倍。獨自亂跑實務上就是大海撈針,而且很容易在掏出器材、瞄準、準備那一瞬間就錯失唯一或唯二機會。


為什麼熟人場差別那麼大(關鍵原因)

  1. 資訊優勢 — 在地人/地主知道出沒時間、藏身洞口、逃跑方向,能把「隨機」變成「定時」。
  2. 地主同意 — 可近距離佈置陷阱、放監視器、進入隱蔽角度,不怕被勸阻或被報案。
  3. 伏擊協作 — 一人引、另一人撈、第三人收線的配合,比單兵行動快太多。
  4. 事先佈局 — 放籠/放餌/放相機需要時間與耐心,這些都是熟人場能做的準備工作。
  5. 安全與合法性 — 有地主或熟人牽頭,法律與後續處理(移送、放生)比較好銜接。

為什麼單獨去找是浪費(更具體)

  • 動物警覺性高,暴露窗短(秒級)。
  • 你在掏器材、拉皮筋、瞄準時牠已離開。
  • 私地不可以隨便進入,會碰到法律/民事糾紛風險。
  • 單獨行動無法立即處理突發狀況(受傷、纏線、起糾紛或被野狗追)。

「綠鬣蜥喜歡有水的地方」只是總體生態原則,但講師強調大排出沒,「見到機率如同街上碰到老同學」就是典型的誤差:環境適合 ≠ 一定出沒。

讓我分三層解析給你看:


一、理論與現實的落差

  • 理論上:綠鬣蜥喜歡靠近水源(方便降溫、逃跑、取食水草與昆蟲),所以「大排、水圳、圳溝」都算適棲環境。
  • 實際上
    • 水體太多 → 棲位分散、密度極低;
    • 人或狗干擾多 → 晚出或改路線;
    • 季節與氣溫差 → 冬天多躲樹縫、洞穴,非曬太陽期根本見不到。

換句話說:整條大排都有機會,但不到幾個定點才真有活動。

這就像說「人都喜歡有Wi-Fi的地方」沒錯,但你不可能在每家咖啡廳都遇到熟人。


二、為什麼「像遇到老同學」那麼難

  1. 分佈稀疏:同一區域只有幾隻存活個體,不是群聚型。
  2. 視覺偽裝強:綠鬣蜥顏色與樹幹、雜草幾乎一致,除非動了你才察覺。
  3. 出沒時間短:清晨曬太陽不到半小時,或午後片刻。錯過那段就等於沒見。
  4. 高警覺反應:三公尺外掏手機牠就掉頭,十公尺外拉彈弓更別想。
  5. 水邊逃脫機制:牠們的習性是一有異音就「跳水消失」,比蛇還果斷。

所以那些網紅影片裡看起來「一射就中」的,其實不是巧合,而是:

  • 早已在固定點蹲守(知道哪隻每天曬太陽的位置),
  • 有事前情報或放置餌誘,
  • 甚至是不同天剪接起來。

三、實務策略:把「遇不到」轉成「遇得到」

  1. 鎖定固定樹或土坡:觀察幾天,哪棵樹早上會有掉落糞便或草被壓扁。那裡通常是牠固定曬太陽的位置。
  2. 用望遠鏡或行車記錄器偵察:不要急著下車靠近,先遠觀是否有活動。
  3. 以時間換空間:早晨 7:00–8:00 是最有機會的黃金窗。
  4. 少動、多觀察:固定一個點比到處亂走效率高。
  5. 向在地人打聽:「哪裡早上有在曬太陽的蜥蜴?」這一句話比你巡十條大排還有效。

總結一句話

綠鬣蜥雖「喜歡有水」,但大排只提供條件,不提供保證

若無在地情報與固定觀察點,隨機尋找真的就像在馬路上碰老同學——理論上可能,但現實機率低到幾乎浪費油錢。


一、要真正「一鏢中」有多難?

要在野外靠魚鏢彈弓穩定命中生物,需同時具備:

  • 距離判斷誤差 ≤10cm
  • 鏢速 ≥每秒40–50公尺(拉力需練很久)
  • 線與鏢配平(不打飄)
  • 熟悉水面折射、風向、鏢拋物線
  • 動物出沒預測準確

這比射靶困難十倍,尤其綠鬣蜥這類會警戒、閃躲、跳水的生物,除非事前觀察多次,否則根本來不及瞄。

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神射」影片?

  1. 流量誘因
    • 出鏡可愛、有話題性。
    • 暗示器材強、吸引購買。
  2. 賣器材業配
    • 廠商給樣品拍宣傳。
    • 影片中的成功率被誇大幾十倍。
  3. 拍攝安全地點(私人魚池/人工場)
    • 控制場地安全,不怕打到人或物。


有「人脈+在地資訊+地主同意」的場域,對付(或看到)綠鬣蜥就變得像有網子可撈;單槍匹馬晝夜去找,則像大海撈針。**下面把原因、實務差異和立刻可用的操作清單一次說清楚,幫你把模糊感變成可執行的步驟。


為什麼「有人在地資訊/地主告知」效果顯著?

  1. 行為可預測性:在地人知道牠出沒的時段(例如每天早上7:00–7:15曬太陽),你就能在那短窗期行動。
  2. 固定棲位(hotspot):牠會回到同幾個躲藏/曬太陽點,知道點位就能把成功率從零提高很多倍。
  3. 地主同意可近距離操作:能進入私地、清除誘因、擺放誘捕籠或埋伏(避免被抓罰或被誤會)。
  4. 群體協作:兩人或以上配合(遮蔽+網桿+引導)比單獨行動高出數十倍成功率。
  5. 少干擾+少驚動:在地人常有靜態靠近技巧,能降低被發現機會。
  6. 資料累積:有人每天回報出沒,形成資料庫(時間/位置/行為),能用科學方式排班埋伏或放陷阱。

總之:資訊+同意+協作 = 把「隨機事件」變成「可規劃行動」。


沒資訊、單獨去找為何像大海撈針?

  • 你不知道「哪裡、何時、為何在那裡」→ 每次到場都像第一次。
  • 高警覺動物只有極短暴露窗(秒級)→ 人手、器材準備往往慢半拍。
  • 私地若沒同意不能進→ 能接近的角度受限,干擾增加。

結果就是:耗時多、成功少、風險高。


把「大海」變成「有網可撈」


  1. 蒐集目擊資訊(先做前置)
    • 問里長/鄰居/店家:牠常出沒時間?在那塊草地的哪一側?有沒有固定的遮蔽點?
    • 有無農作物/餵食誘因?(廚餘、果樹、飼料)
    • 有沒有前人嘗試過?結果如何?
  2. 固定觀察記錄(3–7 天)
    • 用手機拍照+GPS標註,或放一部紅外監控(夜間)/普通相機(白天)。
    • 記時間段:出現時間、持續多久、往哪裡逃。
  3. 取得地主同意(必須)
    • 取得書面或口頭同意才能在私地擺放誘捕器或進行操作,避免法律問題。
  4. 選工具+分工(根據資料)
    • 若牠常在草地/低矮處:伸縮捕網 + 兩人合力較好。
    • 若牠有固定洞穴或藏身處:誘捕籠(放餌、等候)。
    • 若有官方介入可能性:先通報、等待協助。
  5. 執行與收工
    • 低干擾、快動作、一次到位;若成功,按法規處理或交給單位;若失敗,紀錄原因並調整。


九成這種「綠鬣蜥跳樹像下雨」的報導場景,幾乎都是在私地、半封閉區域或特定管理範圍內。


為什麼新聞畫面那麼誇張,現場卻見不到半隻。



一、為什麼新聞會拍到「滿樹掉蜥」

  1. 私有地/封閉園區密度最高
    • 例如廢棄果園、私人養殖場逃逸區、或工業區邊坡。
    • 這些地方沒人干擾、食物充足、天敵少,幾年就能繁殖上百隻。
    • 新聞台去拍時,早有人通報、地點明確,攝影機一開就是奇觀畫面。
  2. 公部門與媒體合作拍攝宣導片
    • 許多畫面是農政單位帶記者進入「示範捕捉區」取材。
    • 目的是提醒民眾注意外來種危害,不是真實「隨處可見」現象。
  3. 畫面重疊剪接與鏡頭壓縮
    • 拍樹上幾隻,再拍另一棵、再剪成「整片樹林」的假象。
    • 鏡頭壓縮(長焦)讓十公尺外的個體看起來像擠在一起。

二、為什麼你在公共區域難遇到

  1. 公共大排、水圳干擾多:行人、狗、噪音、夜燈,蜥蜴會避開。
  2. 已被捕撲或驅趕多次:熱門區早就「清空」。
  3. 存活個體學會隱匿:人一靠近就潛水或鑽草叢,肉眼幾乎看不到。
  4. 季節因素:冬天活動減少,報導多在夏季拍攝。

→ 所以媒體那種「像下雨一樣跳」的景象,


 對一般人而言是「封閉生態圈裡的極端樣本」,不是平均情況



三、實務上要看到那種畫面,條件很苛刻

要同時滿足以下幾點:

  • 私地(廢果園、農塘邊坡)
  • 無人干擾(或地主放任)
  • 高密度族群累積超過 3–5 年
  • 拍攝時段:晴天早晨或午後曬太陽
  • 使用望遠鏡/梯子角度觀察

→ 若缺任何一項,就回到你說的現實:「像遇到老同學一樣難」。


四、媒體的操作邏輯

  • 「滿樹掉蜥」比「一隻在遠方偷看」更能吸眼球。
  • 拍一棵樹、配旁白「像下雨般落下」,流量立刻飆。
  • 這畫面又能搭配標題「外來種肆虐、農民頭痛」,符合新聞劇本。
    → 真相:那是經挑選與安排的「代表性鏡頭」,不代表普遍現象。


綠鬣蜥這種動物,正是彈弓「理論上能打、實際難打」的經典對象。

牠結合了三個讓彈弓獵人頭痛的特性:高警覺、快逃反射、與地形優勢。


一、警覺性高、反應時間短

綠鬣蜥在野外幾乎處於「半警戒狀態」:

  • 視野廣、能偵測約 270° 範圍;
  • 風聲、草動、反光都會讓牠立刻抬頭;
  • 眼睛能辨識顏色與人形變化;
  • 聽覺雖不強,但振動感知非常靈敏。

➡️ 結論:你舉起彈弓、拉皮筋的瞬間,牠就會察覺肌肉張力的微動,

比你放彈還快地跳水或竄樹

所以「你剛瞄好、牠就不見」幾乎是常態。



二、棲地複雜,給牠天然盾牌

綠鬣蜥喜歡:

  • 河岸、灌木叢、樹枝、水泥護坡。
  • 平時曬太陽時看似呆,但背後永遠有退路(滑水或躍枝)。

對彈弓而言:

  • 沒法有穩定地面站姿;
  • 標線角度會被地形擋;
  • 彈道容易被草、枝葉干擾。

所以除非你從高處「俯射」,否則幾乎不可能命中移動個體。


三、彈道能量不足以瞬殺

就算你真的打中了:

  • 綠鬣蜥體重可達 1–3 公斤;
  • 皮下厚脂層、鱗片堅硬;
  • 彈弓鋼珠初速 90 m/s、重量 1 g,動能約 4–5 焦耳
    弓箭 40 磅以上則有 50–70 焦耳

⚠️ 差距超過十倍。

彈弓命中不會穿透,只會造成挫傷。 除非打到眼、喉、頭部等要害,否則只是打痛、打逃。

→ 實戰上這既不人道、也會失敗率高。


四、實務

「除非牠在曬太陽一動不動,否則根本瞄不到。」

「打中算運氣。」

後來多半改用:

  • 氣槍(PCP 或 CO₂):瞄準快、穿透力強;
  • 或是改成活捕陷阱(誘餌+網籠)。

彈弓無法「靠感覺」射準,是因為它的動力線、瞄準線與人體重心三者沒有自然對齊機制;而弓箭(尤其騎射)則有。

以下分幾層來講清楚這差異:


一、力線與參考軸不同

  • 弓箭:
    弓弦、箭桿、目標幾乎在一條線上。拉弓時,手臂、眼睛、箭尖三點成一直線。 → 人體可以建立「一致的感覺線」,久而久之靠肌肉記憶就能「盲射」。
  • 彈弓:
    發力點在橡皮筋與握把中間,射彈離開手時沒有箭身作導軌,力線與視線分離
    → 每次角度、橡皮筋長度、手腕高低、彈丸放點稍有偏差,彈道就飄。

二、缺乏穩定的「導向基準」

  • 弓有箭台、箭身,能「滑出」固定方向;
  • 槍有槍管;
  • 但彈弓的彈丸是懸空釋放,完全靠手指、皮兜、橡皮筋的瞬間協調

→ 所以彈弓更像「三自由度發射器」:任何一度角偏差都會成倍影響命中。


三、射姿對彈丸物理影響極大

例如:

  • 橡皮拉長 1 cm 差距 → 初速差數 m/s。
  • 手腕傾斜 2° → 十公尺外偏十幾公分。
  • 放彈時間誤差 0.02 秒 → 方向整個偏。
    這些都會導致「靠感覺」難以複製結果。 所以彈弓射手會要求「站姿、瞄準角度、皮筋拉點」一致化訓練

四、騎射的「感覺」其實是肌肉慣性控制

騎射能靠感覺,是因為:

  • 弓箭結構穩定,箭離弦瞬間的方向幾乎不變;
  • 騎射者訓練出「身體即準星」的肌肉記憶;
  • 馬速與晃動都有可預測節奏,身體跟弓成為一體。

→ 所以「感覺射」不是憑空直覺,而是重複動作的極致穩定化

彈弓因為機械結構太敏感,無法靠這種方式補償。


就「準度穩定性」與「肌肉控制難度」而言,彈弓其實比弓還難練。


但若論「入門能射出東西的速度」,彈弓反而比較快。下面我們細分四層來看:



一、力學穩定性:彈弓輸得徹底

的設計本身是「導向系統」——

  • 有箭身導軌(arrow spine),
  • 力線、視線、彈道在幾乎同一直線上,
  • 拉滿弦後整個弓身會提供穩定回饋。

彈弓則完全沒有這種導向:

  • 彈丸懸空,沒有箭台可依,
  • 拉皮筋的角度、長度、左右手距離、瞄準角任一變動,都會讓彈道失真。

換句話說,弓容許一點誤差仍能中靶;彈弓只要一絲不穩就全偏。


二、動作一致性:彈弓幾乎是「儀器等級」

弓手靠「肌肉慣性」記動作。


練久了手臂、肩膀、眼睛自然會回到相同姿勢。


彈弓則沒有任何「自然回饋」:

  • 你看不到力線(橡皮筋透明、短距離);
  • 手指放彈瞬間幾毫秒差,就改變方向;
  • 一天練幾百發,仍可能因天氣或橡皮老化而偏差。

所以彈弓射手常講「不是你不準,是環境在笑你」。

必須透過極高的肌肉一致性 + 位置紀律去壓誤差。


1) 影片裡常用的「遠距命中」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網路影片成功的情形,大致上屬於下列之一或組合:

  • 目標非常靜止(basking/曬太陽):爬蟲類常在同一處曬太陽很久,這段時間牠們反應慢、移動少,成為最脆弱的時機。不是「發呆才30公尺」,而是「在你能穩定瞄準的距離內、且牠沒預警移動」。
  • 使用專用遠距器具或投射物:氣動/彈弓變形器材。這些工具比一般手持彈弓更穩定或有導向機制,因此在更遠距離上也可能命中。
  • 高隱蔽與伏擊角度:拍攝者通常事先觀察習性、選好有利角度(例如從高處俯射或平行矗立角度),並盡量把自己與目標視線隔開(草叢、陰影),減少被發現的機會。
  • 剪輯與運氣成分:短片會把成功片段剪出來。你看不到的是很多次失敗、不命中或只是嚇跑的鏡頭。
    → 結論:影片裡的成功通常是合適時機 + 專用器材 + 隱蔽伏擊 + 剪輯幸運的結果,不是一般彈弓隨手就能做到。

2) 距離感

  • 可行距離取決於工具類型:吹箭與短桿彈弓在幾公尺內最可靠;某些長桿投射器或專業器材能到較遠(十幾公尺到數十公尺)——但越遠,變數越多(風、彈道下墜、光學放大、目標微動)。
  • 實務上,越近越容易成功(但也越有被發現風險)。遠距離能成功,常常是因為目標完全靜止且射手能大幅放大瞄準(光學輔助)或使用有導向的投射物。

3) 動物行為關鍵:為何「曬太陽/靜止」那麼重要?

爬蟲類(包括綠鬣蜥):

  • 在太陽下會降低警覺、動作遲緩(體溫調節需要),這是最容易被接近且命中時機。
  • 任何拉弦、拉皮筋或發射前的動作都會產生聲響或振動,牠們對此敏感,會先行逃離。
    所以影片裡的常態是:射手等到目標長時間靜止,然後在盡可能不動的情況下快速出手


技術難度:需要多高手?

短答:非常高手 + 專用器材 + 完美條件 才有可能。


原因簡述:


  • 綠鬣蜥感知敏銳、反應快,察覺到你掏出東西或肌肉張力瞬間就會逃走(通常在 0.5–1 秒內就能躲開)。
  • 手持彈弓或手投魚鏢要完成從取出、瞄準到發射的動作,短時間內難以比動物快;除非動物完全不動、或你在完全隱蔽(牠無預警)情況下突然出手。
  • 命中移動目標需要高度投擲穩定性、準確落點控制與對風/彈道的經驗,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可以靠「直覺」做到的。

換句話說:網路上看見的「一次命中」影片,往往是:射手經驗豐富、事先觀察到目標行為、有利角度+專用投射器材+大量失敗片段被剪掉後呈現的結果。


「那些曬照片打中鬣蜥的神人」之所以看起來神準,不是因為「原住民天生準」或「特異功能」,而是結合了三種現實因素:

(1)環境熟悉度、(2)生活經驗、(3)練習頻率與拍攝篩選。


一、環境熟悉度: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風、地形、動物反應

很多在影片或照片中看起來「神準」的射手,確實來自原鄉或山區部落。原因不是基因差異,而是:

  • 他們從小就接觸山林、水域、生態環境;
  • 對風向、距離、反光、動物行為非常敏銳;
  • 能一眼看出「那隻鬣蜥現在是真的放鬆、還是要跑」;
  • 能靠姿勢與遮蔽讓動物沒察覺。

→ 這屬於長期生活經驗的肌肉記憶與情境判斷力

不是天分,而是「生活在那個環境裡、練出一身實感」。



二、射擊訓練背景與練習頻率

這些人很多平時也:

  • 打鳥、打魚、打野雞、打山豬(合法或傳統文化用途);
  • 使用工具包含氣槍、彈弓、矛、弓;
  • 一天可能練上百發,長期練到「手眼協調」完全一致。

→ 所以他們的準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年累積的肌肉穩定性」。


三、照片是「成功率的假象」

網路上看到的照片,多是「打中之後拍的」:

  • 成功的一次就拍照;
  • 失敗的 20 次沒人貼;
  • 好光線、好角度、好表情才會上傳。

→ 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是成功樣本偏差(selection bias)


就像釣魚社團貼滿戰利品,但實際上空竿的比成功的多幾十倍。


四、文化傳承與動機差異

原住民族、漁民或獵人,對「打獵」不只是娛樂:

  • 有文化傳統與實用動機;
  • 打到的東西能吃、能用;
  • 技術被視為尊重自然的能力。

這讓他們在心理上更專注,


不像一般人只是「想試試看」—— 那種專注會讓命中率自然高。


五、總結一句話:

他們不是「天生準」,是長年生活在準度會出錯就沒飯吃的環境裡

你看到的神準,只是日常的自然延伸。 而我們以為的「天分」,其實是「熟練+紀律+經驗+篩選」的結果。


「短距離遇到的浩呆」綠鬣蜥,通常是曬太陽模式下的低戒備個體,但警覺反應非常「二段式」:


——前半段鈍感、後半段閃電。 我幫你完整拆解一下這類個體的行為邏輯 👇



一、牠為什麼「看得到你卻不跑」

  1. 曬太陽時體溫優先、反應延遲
    • 綠鬣蜥是冷血動物,早晨陽光剛好時牠會全神專注在升溫。
    • 升溫期血流集中、肌肉反應慢,明知有動靜但身體懶得動。
    • 所以你靠近三五公尺,牠可能只是轉頭看你一眼。
  2. 習慣車輛、麻痺於固定噪音
    • 若那地點平時常有汽車或摩托車經過,牠早已學會「這些聲音不會帶來危險」。
    • 反而人走路的靜音逼近讓牠來不及判斷。
    • 直到人影進入 2–3 公尺的「臨界半徑」,危險信號才瞬間爆發。
  3. 城市型個體的「適應性遲鈍」
    • 長期在人多區域成長的綠鬣蜥,會產生選汰:敢待在開放環境的,警覺性相對低。
    • 但這種「浩呆」不是笨,而是演化出的人類耐受型。

二、「走太近就馬上跳下去」是標準逃生模式

  1. 距離判定閾值固定
    • 綠鬣蜥的逃逸反射大約在 1.5–3 公尺啟動(依個體差異)。
    • 那一瞬間若牠已在邊坡、樹幹或護岸旁,第一反應永遠是跳水。
    • 因為對牠來說水是最安全的掩蔽:能潛、能游、能卡在水草間。
  2. 動作毫無預兆、但非隨機
    • 很多人以為「牠突然跳」,其實那一秒前牠早已微微轉身、尾巴擺位。
    • 這是牠準備逃生的姿勢,只是人眼不易察覺。
  3. 水下潛伏習性強
    • 跳水後可潛伏 10–15 分鐘,水面幾乎無氣泡。
    • 所以「掉下去就不見了」其實牠在下面貼底潛伏等你離開。

三、實務上遇到這種個體特徵

行為解釋曬太陽時間固定(例如早上 7–9 點,也有可能中午)牠在吸熱、暫時反應慢對車輛麻木長期環境適應對人反應遲鈍但有臨界距離典型二段式警覺一靠近就跳水自保本能;

非攻擊反應躲水後再上岸同地點表示該點為牠固定領域(可以設誘捕籠)


四、如果要判斷「能不能有第二次機會」

  1. 若牠跳水後 5–10 分鐘又回同一樹幹 → 那是固定點,有機會重遇。
  2. 若跳水後完全消失 → 八成是外來闖入個體,被驚嚇後換地盤。
  3. 若那地點安靜又有斜坡+樹蔭 → 可放攝影機觀察幾天,確認是否常客。

✅ 一句總結

你在路邊突然近距離看到的綠鬣蜥,

通常不是笨,而是在「放鬆模式」下的地盤主:白天曬太陽暫時警覺低,但只要你跨過牠心裡那條 2–3 公尺防線, 牠就會像開關被觸發一樣,直接跳水、消失無蹤。


你說的「大排邊緣,小塊空地、蜥蜴剛落地停住那幾秒」確實是現場常見情況,


而「能不能垂直射中」這件事,答案是——理論上可行,但成功率極低、風險極高。


我幫你拆成三個角度講清楚,讓你一看就知道該不該冒那一下。



一、垂直射擊的幾何與物理限制

  1. 彈弓不是設計給垂直角度的
    • 橡皮筋受力方向水平最穩。
    • 垂直向下時,握把與手腕會承受反扭力與回震,容易歪、打偏、甚至打手。
    • 特別是高拉力皮筋(上 0.8 以上),下壓角度時皮帶張力不平均。
  2. 彈道變化與重力疊加
    • 垂直射擊的鋼珠雖然有重力加速,但下墜時間極短、誤差放大。
    • 手只要晃 1 公分,落點會偏幾十公分。
  3. 目標在空地,反光+背景干擾
    • 大排底部常有積水、青苔、亮面反光。
    • 你肉眼覺得「準」的點,實際反差錯誤 3–5°,造成偏差。

→ 簡單說:你以為的垂直,其實是難度最高的一種射角。


二、綠鬣蜥的反應時間與風險

  1. 落地後會觀察 2–3 秒
    • 這是牠在確認逃跑路線,頭會慢慢左右晃。
    • 若這時有任何上方陰影或閃光,牠立即滑進水裡。
  2. 垂直射時陰影最大
    • 你的手與彈弓會剛好投射在牠身上,
    • 對蜥蜴來說那是「掠食者俯衝」級別警訊。
    • 所以牠幾乎會比你放射更快逃進水裡。
  3. 誤傷與反彈風險
    • 若擊中水泥邊或石塊,鋼珠反彈力道極大;
    • 角度錯一點可能反彈回打臉或手。

三、現場實務建議(你若真的遇到這種狀況)

  1. 不要直接垂直射
    • 若可行,側移 1–2 公尺,形成 30–45° 俯角,命中率會高一倍。
  2. 預判牠的逃方向
    • 綠鬣蜥會朝水面方向滑入,提前瞄那邊,放射「切線角度」, 命中率遠高於正下方。
  3. 若距離不到 3 公尺、角度難調
    • 不射,觀察牠落點。此時可放固定誘捕籠或攝影機。
  4. 若真要練這角度
    • 建議靶場練「俯角射擊」而非現場嘗試,並戴護目鏡。

✅ 一句總結

綠鬣蜥跳進大排的小空地時,垂直射擊理論可行但實戰不划算

因為那是反射最強、陰影最大、回彈最危險的角度。 真正穩的打法,是斜角預射、提前選點、快準狠放,而不是低頭垂直硬幹。


「改套索牠就直接 bye」幾乎是現場老手的共同體驗。

綠鬣蜥對「套索」這種接近方式的反應速度,真的比你想像的還快。 原因不是牠多聰明,而是牠的「逃生雷達」對靠近的動態最靈敏、對聲音與氣味反而鈍。


一、為什麼一看到伸桿或動作就「bye」

  1. 視覺動態敏感區在上方
    • 綠鬣蜥的眼睛在頭側,但能看到上半球約 300° 的動態。
    • 對牠而言,上方有東西伸過來=掠食者俯衝。
    • 所以不管是伸桿、套索、相機桿,反應都是「直接跳水」。
  2. 距離容忍度極短
    • 一般野外個體的「臨界安全距離」在 1.5–2 公尺。
    • 套索要套中頭頸必須近到 0.5 公尺內。
    • 這等於你已踩進牠的死亡區——牠不跑才怪。
  3. 套索桿角度太明顯
    • 套索桿通常是亮面金屬或玻璃纖維桿,反光嚴重。
    • 一晃動、閃光、陰影變化,牠的側視神經立刻啟動逃生反射。

二、跟彈弓相比的實際差異

工具優點缺點彈弓可遠距離(3–5 公尺),反應時間短命中難、風險高套索命中即抓、可活體移除必須靠近、極易驚跑伸縮桿+網安全、不易反彈重心偏高、若距離太遠仍易驚動

結論:套索=最穩但需近身,近身=最難。


三、老手為什麼還能成功

  1. 先偵查、後出手
    • 他們不邊找邊套,而是先蹲遠遠觀察哪隻固定在某枝、哪條路線常走。
    • 等蜥蜴固定曬太陽後,從背面、下風處慢慢接近。
  2. 利用「靜止欺敵」法
    • 桿子先放在牠視野邊緣靜止 30 秒,讓牠「習慣」這根桿子。
    • 然後才慢慢往前推。這技巧靠經驗。
  3. 下風接近
    • 綠鬣蜥雖嗅覺弱,但風吹動草葉會造成壓力波。
    • 順風走=牠感覺壓力變化更早;逆風或側風反而安全。

四、你問的情境(跳到空地、你伸桿靠近)會發生什麼?

桿子入視野:0.3 秒內決定跳水或衝草叢
→ 也就是說,你連伸到一半牠就不見了。

  1. 剛落地時:牠先觀察 1–2 秒(還有機會)
  2. 你抬桿:牠瞬間轉頭

五、如果真想用套索,有三種「能略微成功」的情境

  1. 夜間樹上休眠(光照打眼,從背面慢套)
  2. 連續觀察到固定曬太陽位置(設隱蔽掩體慢接近)
  3. 夜間幼體或半成體警覺性較低(30 公分以內才可能套)

→ 白天活動期想靠近成體或幼體?基本上等於去練反射動作。


✅ 一句總結

對野外成體綠鬣蜥而言,「套索桿」就是掠食者觸手。

只要伸進視野,牠立刻跳水或滑走。 想要成功,除非你事先掌握牠固定曬太陽的位置, 從背面、逆光、下風,用「慢到像植物」的速度接近,否則「還沒伸到,牠就 bye bye」是常態。


綠鬣蜥幼體(尤其是體長 10~30 公分那種)其實比成體更難抓,因為牠們沒有那種「我很大隻所以可以曬太陽」的自信,神經緊繃程度是成體的兩倍。


我們來看牠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現場能怎麼應對👇



一、幼體為什麼會「一閃就不見」

  1. 天敵多、求生反射超快
    • 幼體體表溫度低、肌肉比例小,但神經反應極靈敏。
    • 任何聲音、震動、影子都會觸發「短距離暴衝反射」。
    • 就像蟑螂那種「不思考、直接逃」的反射神經模式。
  2. 喜歡草叢邊緣活動
    • 幼體幾乎不會在開闊地曬太陽,而是「半露半藏」: 露頭一點點吸熱,腳底仍在草裡。
    • 一旦察覺異常就往深處鑽,根本連反應時間都沒有。
  3. 體重輕、轉向快
    • 幼體能在不到 0.3 秒完成 180° 轉身,
    • 在雜草間轉進轉出就像一條綠色閃電。

二、實務上:幼體比成體更難捕的幾個關鍵

狀況幼體反應成體反應聽到腳步立即逃停下觀察看到陰影馬上鑽轉頭確認被桿子接近完全消失跳水或滑走曬太陽位置草叢邊或低樹枝開闊樹幹或邊坡可預測性幾乎無可形成路線

→ 換句話說,幼體「不給你任何節奏可抓」,反而比成體更煩。


三、現場老手的做法(專抓幼體)

  1. 早晨露水時段(6:30–8:00)
    • 草葉濕滑,幼體動作會慢半拍。
    • 抓捕者可趁牠還在原地加熱前慢慢靠近。
  2. 用細眼網、而非套索
    • 幼體太輕、太小,套索容易掛空或纏斷尾巴。
    • 細網伸過去一壓,命中率高得多。
  3. 逆光蹲姿
    • 牠對影子反應比對人強。
    • 逆光行動、壓低身體,陰影不會落在牠身上。
  4. 看尾巴,不看頭
    • 幼體會先動尾巴、再整隻衝。
    • 看到尾巴微抖,就是最後一秒機會。
  5. 設置微型誘捕籠
    • 在固定草叢口、石縫邊放誘餌(菜葉、水果),
    • 幾天後常能抓到習慣在那出入的個體。

四、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反而抓大隻比較簡單」

  • 成體曬太陽時間長、固定。
  • 警覺雖高,但行為規律。
  • 幼體雖小卻機動性高、藏點多、幾乎無軌跡。
    → 所以很多有經驗的都笑說:「抓大隻靠技巧,抓小隻靠緣分。」

✅ 一句總結

綠鬣蜥幼體的警覺性像蟑螂、速度像壁虎、反應像神經線短路。

想靠套索或肉眼瞄準?還沒動牠就消失。 真正能抓到幼體的,靠的不是快,而是時段、光線、與網具


「幼體警覺性低」那句,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

「幼體鑽草叢像蟑螂一樣快」,是日間警覺模式下的真實現場反應。

這兩種狀態看起來矛盾,其實是「時間差」與「行為階段」不同。👇

raw-image



一、關鍵差異:「時候」不同

狀況幼體/半成體警覺性套索可行性備註白天活動中(特別是晴天早晨)超高。任何腳步或陰影都跑。幾乎不可能。你看到的「蟑螂速度模式」。陰天或傍晚體溫低時低。肌肉反應慢半拍。約 1 公尺內還能靠近。若用靜態套索可試。夜間休眠或早晨未升溫最低。幾乎不動。30 公分以內能套成功。這是我前面那句的語境。

→ 所以前面說「幼體警覺性較低(30 公分以內才可能套)」指的是夜間或半休眠狀態

不是白天牠在草叢間活跳跳的那種情況。


二、幼體的「雙人格」模式(專業術語叫 diel behavior shift)

  1. 白天模式(活動期)
    • 體溫上升、神經活化。
    • 對任何光線與氣壓變化都極度敏感。
    • 結果就是「一閃即逃」,完全無法套。
  2. 夜晚/低溫模式(休眠期)
    • 體溫低、代謝慢,肌肉反應延遲。
    • 即便光打牠臉上,也只會慢慢扭一下頭。
    • 這時才是你能 30 公分內靠近的情境。

三、老手的策略是「等冷不等快」

  • 白天看準點就行,不動手。
  • 晚上回來(或隔天清晨 5–7 點),
    用頭燈+套索或小網安靜靠近。
  • 幼體那時多半掛在低枝或石縫邊,
    一動不動、甚至可以徒手抓。

→ 他們口頭講「幼體好抓」,其實是在講「夜間狀態」;

 白天要抓活的反而比成體還難十倍。



四、簡短比喻讓你秒懂

就像抓壁虎一樣:

  • 晚上在牆上曬燈那種,能徒手。
  • 白天牠活蹦亂跳那種,你靠近一步牠就鑽進縫。
    綠鬣蜥幼體的情況一模一樣,只是體型變大、環境變雜。

✅ 一句總結

「幼體警覺性低」指的是牠在冷、暗、半睡的狀態;

「像蟑螂一樣快」指的是牠在白天全警覺模式。 兩者並不矛盾,只是時間段不同、體溫不同、行為模式不同。


所有實地找綠鬣蜥的人最後都卡的關鍵:


「到底哪個時段才遇得到?」——簡短答案是: 👉 正午前後最容易看到(但難靠近)


👉 清晨/夜間最容易靠近(但牠藏起來)


兩者沒有矛盾,是「看得到 vs 抓得到」的取捨問題。 下面我幫你用「行為生理+現場經驗」的角度,完整拆給你看。



一、為什麼「正午前後」反而最容易遇到

  1. 體溫升到理想區間(攝氏 32~36 度)
    • 綠鬣蜥是冷血動物,早晨要花時間升溫;
    • 當氣溫達 28 度以上,牠就開始曬太陽、活動、覓食。
    • 這段時間牠會「半開放地停留」——也就是你最容易看到牠的時段。
  2. 正午陽光強、樹影少、牠會外出曬背
    • 牠需要曬出最大面積吸熱,會爬到樹枝尖端、護岸邊、草坡上。
    • 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見到綠鬣蜥,都是在 10:30~13:30 這段。
  3. 但警覺性最高、跑最快
    • 體溫高=肌肉反應快;
    • 所以雖然好找,但一靠近就跳。
    • 這是「好拍不好抓」時段。

二、為什麼「早晨與夜晚」容易落空

  1. 夜晚體溫太低、都藏起來睡覺
    • 多半在樹枝、石縫、堤岸洞裡。
    • 除非你知道固定休眠點,否則幾乎找不到。
  2. 清晨(5–7 點)還在半休眠/樹上位置高
    • 太陽未升溫,牠仍在高處等曬太陽;
    • 你在地面找不到,因為牠根本不下來。
  3. 太早出門=熱源不足+活動未開始
    • 牠要等到環境熱度夠、昆蟲或植物汁液開始流動,才會下來覓食。

三、真正高命中率的「黃金窗口」

以下是比較穩定的分段時程(以台灣平地氣候為例):

raw-image



四、為什麼「凌晨~早上都落空」

  1. 你找的區域是大排或開闊地,樹少、藏點少。
    → 夜裡牠會往有樹、有牆、有縫的地方躲; 早晨還沒回來曬太陽,所以空等。
  2. 溫度條件還不夠
    → 太早出門時地表低於 25°C,牠根本懶得動。
  3. 沒找到「固定曬太陽點」
    → 若不掌握牠每天上岸的樹幹或邊坡, 你就是在廣域搜尋,成功率接近零。

✅ 實戰結論

若你想「看到」:去正午。

若你想「靠近」:挑 7:30–9:00 或 16:00–17:30。 若你想「抓活的」:前一天傍晚觀察、隔天清晨再靠近。


「現場金科玉律」。


一句話總結:沒觀察、沒情報、沒地緣=浪費油錢、浪費假期、浪費心情。


我幫你把這個現實講清楚一點,讓你知道為什麼「情資」比器材重要百倍。👇



一、為什麼「沒觀察=白跑」

  1. 綠鬣蜥不是遍地都有,而是固定棲點動物。
    • 每一隻成體都有日常「曬太陽點」與「逃跑線」。
    • 若你不知道牠每天出來哪一根樹幹、哪個邊坡,那你去十次也只是在看風景。
  2. 早上晚一點、下午早一點都差很多。
    • 早到沒升溫 → 不出來;
    • 晚到太熱 → 躲陰影;
    • 只有掌握「牠什麼時候曬哪邊」的人,才抓得到那個 20 分鐘的窗口。
  3. 氣候與人為干擾變化太快。
    • 今天施工、明天除草、後天下雨,全都能讓牠轉移。
    • 所以你看別人影片的位置,下週去幾乎保證落空。

二、為什麼「沒情資=浪費假期」

  1. 情報=知道哪條排水線還有族群。
    • 有經驗的人都靠「口耳相傳」或「地主帶路」,不是亂找。
  2. 非熟人場地進不去、或被狗追。
    • 這些地方通常不開放;人不熟、被誤會、還要處理社區壓力。
  3. 地形看似開闊但實際死角多。
    • 你看到的空地,蜥蜴早在底下洞裡。
    • 真正的活動點往往離水面 1–2 公尺的坡面,不是你站的位置。

三、老手都怎麼做(省油省氣版)

  1. 先觀察三天、不動手。
    •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連續看三天,哪怕只看到一次,都比亂跑十次划算。
  2. 找固定曬點,不找「出沒地」。
    • 「哪裡常看到」沒意義,要知道「哪根樹/哪塊石板上」牠愛曬。
  3. 紀錄時間、方向、氣溫。
    • 做一張小筆記,你就比 90% 網紅準。
  4. 第二週再帶裝備。
    • 第一次出現時間 ±30 分鐘去,成功率暴增。

四、最現實的成本對比

狀況成功率成本心情沒情報亂跑<5%高(油+時間)超鬱悶聽講師講大方向10–20%中常撲空在地人帶路50–70%低(一次搞定)爽爆自己連續觀察三天80%中(時間投資)成就感超高


✅ 一句最誠實的結論

想靠運氣遇綠鬣蜥=觀光。


想靠情報抓綠鬣蜥=行動。 想省油錢、不浪費假期,就別亂開車巡; 先蹲一個固定點觀察幾天,再決定要不要出手。


「一隻 250 要花這麼多時間培養感情?」

沒錯——理論上快狠準「獵人式出手」最爽最省事,但在現實裡,那種畫面只發生在「情報齊全+地形完美+經驗老手」三個條件同時成立的時候。

否則你我這種普通人去現場,只能「培養感情」😂

\「250 vs 獵人效率」的落差,讓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怎麼縮短那個差距。


一、理論值:「250 元一隻」的爽感經濟學

  • 看起來簡單:一隻 250,十隻 2500,一天搞定一桶。
  • 但這是「結果導向」的算術,不是「成本導向」的現實。
  • 現場你要投入的其實是:
    • 找點、踩點、觀察:2–3 小時
    • 等牠出現:1–2 小時
    • 移動、避狗、調位置:1–2 小時 → 所以平均下來,1 隻 250 背後是 5 小時油錢+體力+天氣+地緣的複利。 → 換算時薪:往往不如在家開冷氣。

二、為什麼「獵人式出手」你看起來快,其實是慢

  1. 老手的快,是觀察累積後的快。
    • 他早就踩好點、設好視線、知道哪棵樹哪個時間有動靜。
    • 所以一出手「秒中」,不是幸運,是劇本。
  2. 新手的快,是亂槍打鳥。
    • 看影片覺得彈弓帥、伸桿猛,實際是—— 「走半天沒影子,看到一隻太遠;靠近又跑;再開車換下一條大排」。
    • 等同浪費油+時間。
  3. 動物行為的反饋延遲。
    • 當你越急,動物越早察覺。
    • 想要「快」,結果反而讓整區蜥蜴警覺,半天都不出來。

三、現實中的三種人

類型典型行為結果

🏃‍♂️ 快獵人型拿器材就衝,見蜥就追命中率低、常撲空、油錢爆表

🧘‍♂️ 情資型先觀察三天、拍照紀錄、推算時間窗少出手、多命中、心情穩

🤝 地緣型跟地主、志工、捕手合作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回報穩定

→ 所以「獵人一出手分勝負」的,其實是第三類:地緣+熟練型


不是快,是準。



四、為什麼「培養感情」反而比較划算

  • 你觀察三次以後,那一隻幾乎固定出沒。
  • 下一次只要你到時間到地點,就能「五分鐘內見蜥」。
  • 從第四次開始,油錢、等待時間幾乎歸零。
    → 一次苦、長久香。

五、最誠實的數學

假設你抓一隻 250,要先花三天觀察(每次油錢 50 元、時間 1 小時)

第四天命中、抓到。 平均成本 = (3 次觀察 × 50 + 出手當天 50) / 1 隻 = 200 油錢。 毛利幾乎等於油錢,但你學到固定行為模式,下次三隻就能翻倍。



✅ 結論一句話

綠鬣蜥的世界沒有白嫖:

想快=撲空; 想準=要觀察; 250 一隻的報酬,其實是考驗你「能不能忍三天、看出牠路線」的耐性。 真正的獵人不是快,是準; 準,才香。


都市人最大的結構性困境

raw-image

→ 所以都市人要達到「能穩定抓、穩定交貨」這件事,


除非你搬去沿海鄉鎮、認識地主或志工團,不然根本不划算。



三、為什麼網紅喜歡吹「250 元神話」

  1. 有戲劇張力
    • 「外來種入侵!人人可賺防治金!」這句比「拍三天沒抓到」更能吸引人。
  2. 帶貨動機
    • 影片結尾通常接「這支彈弓/這根伸縮桿超好用!」
    • 觀眾以為他在抓,其實他在賣。
  3. 取樣偏差
    • 他拍的地方是高密度點(通常私地或研究示範區)。
    • 觀眾誤以為「到處都有」。

→ 結果:網紅爽賣器材、觀眾花錢踩空地。


四、真正能賺到那 250 的人是誰

  1. 在地移除員/志工團
  2. 地主自己(保護果樹、兼報補助)
  3. 合作捕捉者(志工團派工,照時間領日薪或件計)

→ 這三種人都有地、有時間、有通報系統。

→ 都市人幾乎不可能從零開始靠這筆賺錢。


五、最老實的結論

網紅口中的「一隻 250」對都市人來說只是「外來種版的挖礦神話」。

你花三千買器材、兩千油錢、三天假期,最後連影子都沒看到。

不是沒人能抓,而是:沒情報、沒地緣、沒制度=根本換不到錢。


對,一次就夠。


那套「綠鬣蜥 250 元」跟「大鍋滷菜排長龍」本質上一樣—— 都是靠「看起來人人可複製」的成功樣板, 實際上藏著你沒看到的成本、關係、場景差異

我幫你完整拆開這個比喻,讓你看清這類「地方熱潮」背後的行銷邏輯,

之後看到任何類似話術都能一秒識破。👇



一、表面:人人都能賺/吃/參與

這種行銷的核心套路是:

「你也可以!」

  • 綠鬣蜥版本:只要拿彈弓、出門就有 250!
  • 大鍋滷菜版本:只要排一下,就能吃到「傳說中第一名」。
  • NFT/礦機/養殖熱潮版本:只要早點加入,人人能翻倍。

這類說法都有共同特徵:

  1. 拍得很近,看起來「隨手可得」。
  2. 沒說明背後條件(地緣、執照、通報流程、固定客源)。
  3. 故意留下模糊感,讓你自己腦補「我也行」。

→ 結果:行銷靠幻想,參與靠誤會。


二、實際:能成功的人早就佔好位子

就像排大鍋滷菜,看準沒經驗的人想賭看看;

蜥蜴移除圈裡,那些真的領錢的人:

  • 早就跟公部門或地主有合作關係;
  • 早就踩點完、確保資訊正確;
  • 甚至直接幫政府報數、批次交貨。

→ 網紅拍的只是他們早已建立好的舞台,

 觀眾看到的是煙火,不是準備過程。


三、心理學層面:FOMO(害怕錯過)效應

  • 「別人都排,我不排會不會虧?」
  • 「人家打到一隻 250,我是不是太懶?」
  • 這種焦慮正是演算法與行銷最愛的燃料。
    → 只要讓你情緒先動,理智就會自動滯後。

四、「傻一次就夠」是成熟的分水嶺

因為真正懂得看破這種套路後,


你就會開始問:

  • 成本在哪?
  • 條件我有嗎?
  • 這東西能重複嗎?
    這三個問題能幫你躲開 90% 的「地方熱潮型的套路局」。

五、建議

  1. 想參與,先觀察三次不出手。
  2. 看有沒有持續性、穩定性。
  3. 想體驗,當作野外攝影練手感就好。
  4. 有遇到就當 bonus,沒遇到也不虧


「綠鬣蜥在陰影裡冥想,外地人在烈陽下修行。」

——《南國大排物語》勇者的錯誤季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4會員
245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05
今天下午在南部,幫長輩買票,車站前沒號誌紅綠燈的斑馬線上,車子居然完全沒減速,差兩三步就會撞上。那一刻我真的氣到罵了過去,駕駛只是隔著車窗招手道歉。 更離譜的是,旁邊五十公尺就有警察在開單,卻裝作沒看到。買完票,跨越有號誌大路口斑馬線,又有一輛小貨車想搶快,又差幾步,整個怒氣值爆開
Thumbnail
2025/10/05
今天下午在南部,幫長輩買票,車站前沒號誌紅綠燈的斑馬線上,車子居然完全沒減速,差兩三步就會撞上。那一刻我真的氣到罵了過去,駕駛只是隔著車窗招手道歉。 更離譜的是,旁邊五十公尺就有警察在開單,卻裝作沒看到。買完票,跨越有號誌大路口斑馬線,又有一輛小貨車想搶快,又差幾步,整個怒氣值爆開
Thumbnail
2025/10/05
十八世紀的清廷舞台上,傳教士以謙卑與數學換取庇護,成為權力幻術的一部分;而來華使團則以資本與技術叩門,象徵新世界的衝撞。兩者一柔一剛,一為求生、一為求市,構成舊帝國與現代秩序交會的雙面鏡像。
Thumbnail
2025/10/05
十八世紀的清廷舞台上,傳教士以謙卑與數學換取庇護,成為權力幻術的一部分;而來華使團則以資本與技術叩門,象徵新世界的衝撞。兩者一柔一剛,一為求生、一為求市,構成舊帝國與現代秩序交會的雙面鏡像。
Thumbnail
2025/10/02
很多人都說:自己明明很用心寫了一篇文章,卻幾乎沒什麼人看。 其實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寫作時忽略了幾個「呈現方式」的小細節。 我想分享一些自己觀察到的經驗,或許能幫文章更容易被讀到。 1. 標題:先讓人停下來 一個好標題,不只是描述內容,而是要讓讀者有「想點
Thumbnail
2025/10/02
很多人都說:自己明明很用心寫了一篇文章,卻幾乎沒什麼人看。 其實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寫作時忽略了幾個「呈現方式」的小細節。 我想分享一些自己觀察到的經驗,或許能幫文章更容易被讀到。 1. 標題:先讓人停下來 一個好標題,不只是描述內容,而是要讓讀者有「想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追求是一場狩獵。   但如果你本身就是被追逐的獵物,要如何跨越天塹成為獵人?
Thumbnail
追求是一場狩獵。   但如果你本身就是被追逐的獵物,要如何跨越天塹成為獵人?
Thumbnail
李葛本來還想再嘮叨幾句,但是看到拉虎流著口水,盯著獵物的模樣,不由得笑出聲來。 「好,我們上吧。」 拉虎點了點頭,一馬當先,衝了出去。 灰門懶散地向前,慢步走去。 勇鱷躲在李葛身後,沒有絲毫要移動的意思。 李葛輕輕摸了摸勇鱷的下巴,他與勇鱷相處久了,對勇鱷的個性了如指掌
Thumbnail
李葛本來還想再嘮叨幾句,但是看到拉虎流著口水,盯著獵物的模樣,不由得笑出聲來。 「好,我們上吧。」 拉虎點了點頭,一馬當先,衝了出去。 灰門懶散地向前,慢步走去。 勇鱷躲在李葛身後,沒有絲毫要移動的意思。 李葛輕輕摸了摸勇鱷的下巴,他與勇鱷相處久了,對勇鱷的個性了如指掌
Thumbnail
蜥蜴陰陽陣 / 筆者攝於公元 2017.04.15.下午 12:55 / 地點:基隆情人湖觀光園區
Thumbnail
蜥蜴陰陽陣 / 筆者攝於公元 2017.04.15.下午 12:55 / 地點:基隆情人湖觀光園區
Thumbnail
當我認真在拍跟欣賞鳥俠們的戰績時, 告知朋友最近的現象, 在我的陽台落下, 他們叼來的長長樹枝.. 專心至極, 然後緩緩抬頭望去, 我徹底被嚇到了, 我看著牠, 牠也看著我!犀利的眼神! 什麼時後來築巢成功得!😱 驚嚇不已.. -------------- 第一次摸牠,我們
Thumbnail
當我認真在拍跟欣賞鳥俠們的戰績時, 告知朋友最近的現象, 在我的陽台落下, 他們叼來的長長樹枝.. 專心至極, 然後緩緩抬頭望去, 我徹底被嚇到了, 我看著牠, 牠也看著我!犀利的眼神! 什麼時後來築巢成功得!😱 驚嚇不已.. -------------- 第一次摸牠,我們
Thumbnail
"享受不期而遇的美好" 賞鳥很簡單,做好萬全的準備,腦內回放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鳥兒,牠很有機會出現在你眼前。沒出現也沒關係,留點遺憾才會更美好。
Thumbnail
"享受不期而遇的美好" 賞鳥很簡單,做好萬全的準備,腦內回放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鳥兒,牠很有機會出現在你眼前。沒出現也沒關係,留點遺憾才會更美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