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羅斯持續以飛彈和無人機攻擊烏克蘭的發電廠與變電站,試圖在嚴冬中切斷電力供應時,烏克蘭選擇用一套分散式電池系統反擊。2025年9月,烏克蘭啟用了東歐最大的電池儲能專案——總容量200 MW / 400 MWh,分布在基輔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的六個地點,可為60萬戶家庭提供2小時的緊急電力。這套系統的戰略意義不在於發電,而在於「爭取時間」:當電網遭受攻擊時,電池立即接手供電,讓技術人員有足夠時間搶修受損設施,避免大規模停電。

對台灣而言,這是值得深思的防禦策略。台灣同樣面臨能源安全威脅,現有電網高度集中,大型電廠和變電站一旦遭受攻擊,影響範圍極大。然而,當烏克蘭在戰火中證明分散式儲能系統的價值時,台灣立法院中的親共立委卻正在砍除能源韌性相關預算。
這種短視作為,可能讓台灣在危機來臨時重蹈烏克蘭初期的困境——在缺乏分散式備援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只能疲於奔命地搶修受損電網,影響重要軍事、民生設施的運作需求,而這也是親共立委最想看到的結果。
六個月建成的能源盾牌
這個由烏克蘭最大民營能源公司DTEK與美國儲能領導廠商Fluence合作的專案,從2025年3月動工到8月完工,僅用6個月就完成部署——遠快於業界平均的18至24個月。建造速度之所以如此快,是因為戰略急迫性:必須趕在2025/26年冬季前啟用,以應對俄羅斯預期的新一波能源攻擊。
專案採用Fluence的Gridstack技術,共698個模組化電池櫃分散在六個站點,每個站點容量介於20至50 MW之間。這些電池系統具備grid-forming能力,可在毫秒級反應時間內穩定電網頻率,這是傳統發電廠無法做到的。更特別的是,由於戰爭導致的旅行限制,Fluence首次採用「遠端調試」模式——20名烏克蘭工程師先在德國和芬蘭的Fluence專案現場接受培訓,再回到烏克蘭獨立完成安裝與測試。
能源戰的殘酷現實
俄羅斯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從未停止。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報告,2024年3月至8月期間,俄羅斯發動了9波大規模空襲,目標直指發電廠、變電站和天然氣設施。2025年10月,烏克蘭能源部長證實,單日內能源設施遭受超過26次攻擊。截至目前,烏克蘭約50%的電力基礎設施已受損。
這種「武器化冬天」的戰術,目的是在氣溫降至零下10度以下時切斷電力和暖氣供應,迫使平民承受生存壓力,進而動搖國家意志。分散式電池部署正是針對這種威脅的回應:當單一電廠被摧毀,不會導致整個區域停電;六個分散的電池站提供的是「韌性網絡」,而非單點防禦。
烏克蘭能源部長Svitlana Grinchuk表示:「在大規模攻擊的背景下,儲能系統的角色已經和發電本身一樣基本。每一個新增的儲能容量,都像是整個能源系統的盾牌。」
美烏合作的首個成果
這個投資1.25億歐元的專案,是2025年4月美烏經濟夥伴協議簽署後,第一個完成的重大能源基礎建設。美國不僅提供技術支援,也開始分享情報,協助烏克蘭反擊俄羅斯的能源設施。這顯示能源韌性已不再只是民生議題,而是地緣政治博弈的新戰場。
Fluence執行長Julian Nebreda指出:「與DTEK合作建立強大且分散的能源系統,完全符合我們改變世界供電方式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公司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專案之一。」
台灣的能源防禦課題
烏克蘭在戰火中用6個月建成的分散式電池系統,證明了能源韌性可以快速建立,關鍵在於戰略意識與執行決心。然而,台灣目前正面臨一個危險的逆向趨勢:立法院中的親共立委持續刪減能源韌性預算,這不只是預算數字的問題,而是國家生存戰略的削弱。
回顧烏克蘭的經驗,在2022年戰爭初期,由於缺乏分散式儲能系統,每次電網遭受攻擊後,技術人員只能在斷電的壓力下疲於奔命地搶修。直到2025年這套電池系統啟用,烏克蘭才真正擁有「時間緩衝」——當攻擊發生時,電池立即接手供電2小時,讓搶修工作可以從容進行。如果台灣的能源韌性預算持續遭到削減,我們將重演烏克蘭初期的困境,甚至更糟,因為我們連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都沒有。
台灣應在和平時期就開始佈局類似系統,透過分散式儲能降低集中式電網的脆弱性。當烏克蘭已在實戰中驗證了這套模式的有效性,台灣沒有理由等到危機來臨才行動。能源韌性的競賽,從現在就已經開始——而那些砍掉能源韌性預算的人,正在為敵人鋪路。
---
#烏克蘭能源, #電池儲能, #能源韌性, #台灣能源安全, #分散式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