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己家有兩隻生病的老貓,為了能更多地了解家有同樣生病的毛小孩的經驗與意見,我加入了臉書不少相關貓社團,也發現到『是否需要插鼻胃管』以及『是否應該安樂死』這兩個議題,是讓所有貓奴們最難、也是最痛苦的兩項決定,因為不論做什麼樣的決定,之後都可能讓自己後悔。以我自己而言,多重疾病的黑黑在每次病危入院,我都會被要求簽下『是否放棄急救』,而我每次都哭著簽不下去,最終都是由我先生簽署。更何況,如果到最後被問到是否要安樂死時,我真的也不知道是否能下最後的決定、之後會不會後悔自己的決定。因此,這篇要來聊聊這兩個沈重的議題,也當作是讓自己提前做個心理準備吧!
鼻胃管
『鼻胃管』的主要目的,是讓貓主子在『無法自主進食或飲水時,仍能攝取營養與藥物』。獸醫會將鼻胃管通常是插入主子的鼻孔、經過喉嚨到達胃部,可以短期餵食液態食物與水。

鼻胃管通常是插入主子的鼻孔、經過喉嚨到達胃部,可以短期餵食液態食物與水。
- 主子仍有完全康復的機會(例如:術後、短期食慾不振)。
- 因為口腔潰瘍、牙痛、鼻塞等暫時無法進食。
- 醫生評估其身體還能承受額外的營養補給。
在以上這些狀況下,裝置鼻胃管確實可以『幫助主子撐過危險期、穩定營養狀況』,具有可預期且有效的醫療價值。
但是,當貓主子已經是高齡末期、器官衰竭、病情不可逆轉,是否裝置鼻胃管就必須要審慎考慮,因為那可能會給主子帶來更多不適。常見的情況包括:
- 插管過程會造成強烈不安、嘔吐、掙扎,造成極度的不舒服。
- 管子會干擾嗅覺與吞嚥,造成持續壓力,加速病情惡化。
- 有些貓會不停抓、甩頭,把管子扯掉,造成鼻部出血。
- 長期留置會引發鼻炎、喉嚨發炎或感染,形成反效果。
對於重病的貓主子,鼻胃管雖然短暫的延長了生命,卻降低了生活品質。主子可能感到不舒服、害怕、無力。而貓奴則可能因為每天餵食、清潔、擔心管路脫落而造成精神緊繃以及心理壓力。
最關鍵的問題:主子真的還想撐下去嗎?
當醫生提出『是否要插鼻胃管』時,請務必冷靜地問自己幾個問題:
-- 主子的病情是可逆的嗎?
- 若只是暫時無法進食(例如急性口腔問題)且主子並沒有無法逆轉的疾病,插管是合理的。
- 若是器官已全面衰竭、癌末、或已經不再有恢復可能,那就要再仔細考慮是否真有需要延續主子的痛苦。
-- 插管後,主子是否真的有比較舒服?
- 若主子會掙扎、焦躁、疼痛,可能不如讓其自然離去。
- 這是真的為了『主子』,還是只是為了自己『不想放手』?所有的貓奴都希望心愛的主子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不願放手,但對主子而言,有時『多一天』不見得是愛他,而是負擔。
醫師與安寧照護的建議
我曾經與醫生討論過相關話題,其實大多數的獸醫與動物安寧照護專家都會建議:
- 若主子仍有一定活動力、對環境有反應、身體尚能負荷,那麼插鼻胃管是可以考慮嘗試的。
- 若主子已進入『無法起身、不反應、不願互動』的狀態,那麼不插管、單純給予止痛與最後的陪伴,反而讓主子在最後的日子能活得更有尊嚴。
最後,要提醒各位主子、也是在告訴我自己:決定要不要插鼻胃管的目的,不是在選擇『救』或『不救』,而是在認真的問自己:我是要給主子『更多勉強活的時間』、還是『更多平靜的最後時間』?不管最終的決定是什麼,沒有任何一個答案是錯的。只要自己的出發點是『愛』、是希望主子能真的感到舒服、是想讓他少一點痛苦,那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安樂死
『安樂死』從來都不是個能冷靜做出決定的選擇,而是當愛貓走到生命盡頭時,貓奴要替他承擔的最後一份痛。當面臨『是否該讓愛貓安樂死』的時候,放不放手都是貓奴心裡最深的掙扎。猶記當我還在美國居住時,曾養過一隻後來腎衰竭末期的貓『老爺貓』(與我人生緣分最短的兩隻貓~Bently & 老爺貓),由於他到最後已完全不吃不喝、無法站立行動、大小便失禁,為了讓他能有尊嚴地離開,最後我們仍決定請醫生給他打下安樂死的那一針,對我而言,直到現在,仍是讓我非常痛心的決定,但看著他平靜的離開去了彩虹橋,對他或許是最好的解脫吧!
在獸醫的專業定義中,安樂死(Euthanasia)意指『無痛、平靜地結束生命』,目的是讓動物免於難以逆轉的痛苦。它不是刻意放棄一條生命,而是當任何醫療都已經完全無法改善主子的生活品質以及逆轉嚴重的疾病時,用最人道的方式讓主子有尊嚴的離開。所以,安樂死並不是『不愛牠』的表現,而是『愛到願意替牠承受那份最後的決定』。
至於要如何判斷是否該考慮安樂死,有時候,在痛心的當下,貓奴確實無法冷靜的判斷『是不是時候了』,以下幾點或許可以幫助正在面對這項決擇的貓奴們冷靜評估:
- 是否持續疼痛,即使用藥也無法緩解?
若主子長期喘息、呻吟、蜷縮、不再進食進水、因疼痛無法安心睡覺,表示身體已經在求解脫。 - 是否失去對世界的反應?
若主子對你的聲聲呼喚完全沒有反應、不再想動、連頭都抬不起來,那表示他的生命正在慢慢熄滅。 - 醫療上是否已無可逆的治療方案?
若醫生已明確表示『僅能緩和,無法改善』,那麼持續治療可能只是延長牠的痛苦。 - 『生活品質』是否還存在?
一個簡單的衡量方式『五項快樂指標』:能否吃、能否喝、能否活動、是否疼痛減輕、是否願意互動,若五項中有三項以上長期消失,那就是該考慮的時候了。
當然,即使明白、理解上面說的那些指標,但仍然沒有人能輕易說出『是時候了』,那是因為我們深深的愛不捨主子的離去,因為那代表一旦做了這個決定,主子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如果你無法當下決定,可以試著做以下這些事:
- 與熟悉的獸醫坦誠談談,請他以醫學與照護角度給建議。
- 與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談談,讓情緒先有出口。
- 給自己幾天時間觀察:他的痛苦是否越來越明顯?
- 問問自己:「這樣的生活,主子真的還會願意繼續嗎?」很多時候,答案其實在主子身上,他或許會用眼神、用呼吸、用那種不再掙扎的方式告訴你:『我累了,想休息了,讓我走吧!』
安樂死的過程,通常是在獸醫診間,醫師會先打鎮定劑,讓貓咪進入熟睡狀態,接著再施打第二劑,使心臟慢慢停止跳動。據了解,整個過程,主子不會痛,也不會掙扎,就像平常睡著一般的離開。
在最後這個時候,你可以抱著他、對他說話、告訴他:「沒關係,不要擔心,放心去吧!謝謝你曾經來到我的身邊,我永遠愛你!」貓在離開的那一刻,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所以他會聽到你的呼喊、感受到你的愛。
在之後的悲傷是必然的!但請務必記得,你並沒有害死他,你是替他終止了苦難。你讓他在被愛包圍的狀態下,安穩地結束了一生。有一天,你會明白:那絕對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你用溫柔畫下的一個句號,讓主子在愛裡安睡。在未來的某一天、某個時刻,或許會再相見.....
最後~~
貓的生命比人短,這是命運設下的難題,也是我們無法逆轉的宿命。不論是長照還是安寧照護,我們不只是在照顧主子,更是在讓我們在這照護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失去』。當主子不論是自己停止呼吸還是安樂死而離開之後,你會哭、會感到心裡一陣空、會不習慣,所有的情緒反應都是必然的,所以不用勉強自己立刻走出那份傷痛。但慢慢地,你會突然發現,他其實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依然存在在你的生活以及心裡,在沙發上留下的一撮毛、在夢裡輕輕蹭你、在你的心裡永遠呼嚕。
所以,那不是結束,而是一種延續。主子們教會我們什麼是陪伴不離棄、什麼是溫柔的告別,也讓我們懂得: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佔有,而是在最後一刻仍願意溫柔地說再見!

(最後,希望我自己,在家裡現在正處於長照安寧照護中的老貓終將離開我的那一刻,我能勇敢面對那可能必須做的最後的決定,並告訴他們『你們永遠是我最愛的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