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這篇要帶你快速掌握Unitree H2的亮點與意義:到底它跟 H1 差在哪?為什麼很多媒體說這一步是從表演走向上工?
看完你不只知道 H2 的賣點,也能抓到人形機器人落地的觀察清單。
這次到底發生什麼事:H2 正式亮相,重點從「跑很快」換成「做得準」✨
Unitree 公開了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 H2,官方影片主打它能隨音樂起舞、走伸展台、還穿插幾段武術動作,但更關鍵的是定位的轉向。外媒直白地說:H2 是 180 公分的全尺寸機器人,與 H1 相比,強化了靈活度、關節數與操作力,主打更擬人的關節控制與實務場景,而不是單純追求「跑很快」。
影片裡的舞步與轉身,不只是表演,而是在示範它更細膩的關節協調與髖部機構升級,讓動作更像人類的連續動作,而不是單一招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把臉做得更擬人、還加上服裝元素:接待、照護、零售這類人機互動場景的接受度,外觀其實很重要。
另外,尺寸與體態也被點名成關鍵。多家報導指出,H2 站立 約 180 公分、重約 70 公斤,把身形直接對位大多數人類工作環境的尺度(例如櫃台高度、把手位置)。這些設定不是為了看起來「更像人」,而是要在現場真正「夠得到、抓得穩、轉得順」。
最吸睛的一點是 關節自由度(DOF)拉高。有技術媒體與產業消息指出,H2 全身來到 31 DOF,相對於 H1/H1-2 的分配,H2 在手臂、腳踝與髖部的細節更像人,這會直接影響「端拿、旋腕、轉移重心」的自然度。速度 ≠ 生產力,而是「靈巧度 + 力控 + 稳定 + 安全」共同決定能不能真的上工。
把 H2 放回時間線:H1 → G1 → R1 → H1-2,再到 H2 的路徑圖 🗺️
要理解 H2 的價值,先把 Unitree 的近年路徑攤開來看:
- H1(2023–2024):全尺寸人形,賣點是速度與敏捷。官方公開資料顯示 移動速度 3.3 m/s(理論可到 5 m/s),身高約 180 公分、重約 47 公斤。這一代把「能跑、能衝」當成里程碑,證明自家動力與控制實力。宇树科技—全球四足机器人行业开创者
- G1(2024):把門檻往下拉,起價約 16,000 美元,鎖定研究與開發者市場,強調可量產、可做實驗與教學。媒體當時就說它是「你買得到、玩得起」的人形研究平台,尺寸更小、帶三指手,能做較細的操作任務。UnitreeRobotics+1
- R1(2025/7):再下一次價格破壞,售價 39,900 人民幣(約 5,566 美元),重量再降,鎖定「入門級開發與家用話題」。這一步把「人形機器人普及」推上社群討論,讓硬體經濟學出現全新基準線。Reuters+1
- H1-2(2025 上半年):在 H1 的底盤上做「實用化」加法,全身 DOF 提到 27,手臂來到 7 DOF、腿 6 DOF、腰 1 DOF,整體更穩、更能做需要重心轉移的動作。身高約 178 公分、重量約 70 公斤,也替後續全尺寸造型與配重鋪路。support.unitree.com
- H2(2025/10):把「速度派」轉成「靈巧派」。報導普遍強調它的人形外觀更強、關節更細、操控力與力量上修,設計目標更貼近接待、服務、簡易照護與產線協作這些場景;同時市場也有消息指向 Unitree 正為約 70 億美元估值的 IPO 做準備,資本市場對這條路線有期待。Digital Trends+1
把這條路徑放在一起,你會看到 Unitree 的策略像「雙線並進」:一線走 價格下探與普及(G1、R1),另一線走 全尺寸與實務化(H1-2、H2)。H2 的出場,正好把「能跑」的敘事接到「能做」上,補齊真正會接觸人與物的那一塊。🧩
為什麼大家一直說 H2 是「靈巧」?手、腳、腰的差別在哪 🛠️🖐️
講「靈巧」,不是口號,而是關節分配與控制策略的總和。先看前一代:H1-2 的全身 27 DOF,每手臂 7 DOF、每腿 6 DOF、腰部 1 DOF,就已經能做比較自然的伸手、轉腕與重心轉換。但到了 H2,多家技術媒體指出全身拉到 31 DOF,而且把「跟人互動」常用的軸向(像是手腕的旋、腳踝的翻轉)補得更完整,這會直接反映在「端拿物品不晃、轉身不僵、走位能微調」。
更具體一點,如果你把影片慢放,會注意到三個細節:
- 手臂路徑更平順:不是只把手伸出去,而是肩、肘、腕協同,路徑像畫圓弧,這意味著手腕 3 軸 + 肩關節更細分在發揮作用。
- 腰與髖的配合更自然:轉身與提腿時,軀幹會做細微的對應,這牽涉到髖部與軀幹控制器的帶寬與演算法,避免動作像「分鏡頭」。
- 腳踝更像人:站姿穩、轉身不晃,通常代表腳踝多一個自由度在做微調,特別是在踢腿或單腳立時更明顯。
為什麼這些細節重要?因為真正要「上工」,你遇到的不是實驗室的方塊,而是把手、抽屜、咖啡杯、POS 機、門栓這些形狀各異、位置不固定、甚至會被人干擾的目標。若手腕不能內外翻、前臂不能順著握持角度調整,動作就得靠大範圍擺動身體來補,既慢又不穩。靈巧 = 節省動作 + 提高成功率 + 減少風險,這是從「能表演」走到「能賺錢」的必要條件。
另外,H2 的外觀更擬人不是只有審美,還有接受度與安全感的考量。接待與服務場景裡,讓人直覺判斷它的「正面」「視線」「意圖」很重要,擬人化面罩與服裝能降低陌生感,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摩擦。數據面上,外媒也提到 H2 約 180 公分、70 公斤,這樣的尺寸與重量,對應的是標準櫃台高度與人類工具尺度,本質上是「工學」的選擇。當然,Unitree 目前尚未釋出完整規格頁,31 DOF、70 公斤等資訊以官方影片與多家媒體整理為準,後續若官網更新,我會再補充細節。
把鏡頭再拉遠:G1 的 16,000 美元入手價與三指靈巧手,讓開發者能先把「會做事的 AI + 控制」練起來;R1 的 39,900 人民幣把「大家都買得起的人形」變成熱門話題;H1-2把底盤與穩定度補齊;H2則是把這些學到的東西,疊回全尺寸、面向現場工作的形態。這套組合,才是 Unitree 真正的「產品 + 生態」腳本。
從舞台走向現場,H2 的考題是「可計費」📋⚙️
回到最核心的一句話:H2 的價值不在一兩個華麗動作,而在尺寸、人機互動外觀與關節配置一起對位「工作現場」。如果把這幾年的邏輯接起來,會得到這個結論——H2 是把表演變成工作的轉折點。接下來我會持續追的重點有:
- 價格與出貨節奏:H1 官網曾出現「低於 9 萬美元」的說法,G1 與 R1 已經打開價格想像,但 H2 的訂價與交付會直接決定它在 B2B 場景的滲透速度。
- 末端執行器(手部)與配件生態:是否提供多種手型、快速更換?能不能沿用 G1 的靈巧手經驗?這會決定任務覆蓋率。
- 安全與合規:走進櫃台、倉儲與產線邊,就要面對本體安全、人機協作規範與資安。這是所有人形廠商都得共同補課的地方。
- 資本市場與供應鏈放大鏡:若 IPO 規模落地,供應商、學研單位與系統整合商的合作鏈條會更完整,迭代也會更快。
簡單說,H2 不是瞬間改變世界,但它清楚把「速度」換成「靈巧」,把「展示」接到「上工」。
如果你也關注人形機器人如何從舞台走向現場,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