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帶大家逛一圈中國人型機器人的版圖。這篇文章不會鑽太細的技術公式或評分表,而是給大家一張「地圖」:有哪些公司?它們各自走的路線?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讀完這篇,你會對中國人型機器人產業的全貌更有感覺。接下來的系列,我會逐家寫專文,一間一間聊。
中國為什麼能跑這麼快?🇨🇳
要理解中國人型機器人的速度,先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影片上線,沒多久就能看到有「山寨版」甚至「進階版」出現?原因在於中國的供應鏈完整度。- 零組件齊全:從致動器、減速機到視覺感測模組,大部分都能在國內找到。
- 實驗場景多:車廠、電子代工廠甚至園區,都願意開放試用,因為他們也想探索「省人力」的可能。
- 資金與政策推動:政府大力支持「新質生產力」,資本市場也願意給機器人公司高估值。
這三個條件疊起來,就讓中國的公司能「快速試、快速迭代」。所以你會看到有人走工業場景,有人做服務巡檢,有人往教育科研,有人專攻文旅或消費。這些不同路線拼起來,就成了一張超熱鬧的版圖。
不同路線的大方向🤖
中國的人型機器人公司大致可以分成幾種路線:
- 工業導向:衝著車廠、電子廠的產線去,專注「固定工序」。
- 服務導向:從巡檢、導覽到值守,重視和人的互動。
- 教育科研:提供模組化產品、SDK,養一群開發者社群。
- 醫療康復延伸:原本做輔具、康復,慢慢走向通用人形。
- 文旅展演:強調擬人外觀與交互,在公共空間吸睛。
- 消費/家用:價格壓低,先搶家庭與教育市場,再往 B 端擴展。
這些路線其實常常重疊,但每家公司通常會有一個最核心的主打。
十家代表公司簡介🤖
來,快速過一下名單:
- Astribot(星塵智能)
打出「高速操作」的口號,S1 展示靈巧手速,讓大家驚呼「機器人原來能這麼快」。雖然還在展示階段,但已經吸引到很多媒體和資本關注。
🤖 公司介紹 x Astribot 星塵智能:從 DFAI 到 S1,中國人型機器人的「最強操作」解法
- CloudMinds(達闥)
早期就推 XR-1,把「雲端 AI+5G」概念帶進人型機器人。特色在於「隊伍作戰」:多台機器人協同,而不是單打獨鬥。 - DEEP Robotics(雲深處)
四足起家,戶外越障表現不錯,現在推出人形 DR01,想把穩定步態的優勢搬到工業場和巡檢場景。 - EX Robots(EX 仿生)
專注擬人外觀,重點在「像人」而不是「效率」。常見於展館、文旅園區,靠長時交互和表情模擬抓眼球。 - Fourier Intelligence(傅利葉智能)
背景來自康復醫療,GR 系列一步步往全尺寸人形發展。優勢是安全設計和穩定性,在醫療、輔助場景有基礎。 - UBTECH(優必選)
Walker 系列是中國少數持續迭代的人形產品。強調自研致動器,並試著推進到商用值守和產線應用。 - Unitree(宇樹)
以「平價+開放」聞名,G1/H2 等產品把人型門檻壓得很低,很多研究者、愛好者都買得起。社群氛圍特別強。 - 智元(Zhiyuan Robot)
主打「多產品矩陣」,G1/G2 加上靈巧手和其他模組,形成一個完整線。策略是「鋪量」,讓產品彼此支援。 - Kepler Exploration(開普勒探索)
聚焦工業試點,特別是在車廠和電子代工廠。比起酷炫表演,他們更在意能不能過驗收、能不能真的替工人上線。 - Ant Group(螞蟻)R1
大廠入局的指標。螞蟻 R1 雖然還在展示,但品牌效應很大,等於是「把這件事推到社會面」。
這些公司各有什麼潛力?🤖
中國的人型機器人有一個共同點:速度快,但要看長期持久力。
- 有的公司擅長「表演級」影片,但要進產線還差一步。
- 有的公司出身工業,雖然看起來不華麗,但 KPI 可能更務實。
- 還有一些則靠生態和社群,先把開發者抓住。
所以,這些公司目前都還在「探索期」,但從不同角度切進去,最後可能會走出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
接下來的系列怎麼寫?🤖
這篇是總覽,接下來我會逐家專文介紹,可能順序是:
- Unitree:平價開放的代表
- UBTECH:Walker 的商用挑戰
- Fourier:從康復跨向通用
- Astribot:速度的價值與限制
- DEEP Robotics:從四足到雙足
- CloudMinds:雲端協同的可能
- EX Robots:外觀擬真的商業化
- 智元:多產品矩陣的打法
- Kepler:工業試點的嚴格門檻
- 螞蟻 R1:大廠入局的意義
每篇我都會盡量讓大家一看就懂。
最後聊聊
人型機器人短期不會「無所不能」,但已經能做一些特定任務。中國的優勢是供應鏈+測試場景多,挑戰則是如何把速度轉換成持久的競爭力。
我會持續把這個系列寫下去,一間一間公司拆給你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陪你一起追最新的人型機器人和 AI 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