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是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區域,年產量超過 400 萬噸,佔全球供應量 60% 以上。
從 巴西大規模機械化採收 到 哥倫比亞精品小農經濟,再到 秘魯有機高海拔 與 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咖啡,南美洲展現 產業化效率與精品品質並存的多元面貌。
了解各產國的 處理法創新、品種分布與分級制度,是進入咖啡貿易與精品烘焙的基礎知識。
巴西——全球最大產國的產業化優勢
巴西年產咖啡豆 290–350 萬噸,佔全球產量 35–40%。主要產區包括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的喜拉多(Cerrado)、南米納斯(Sul de Minas)、聖保羅州的摩吉安娜(Mogiana)、巴伊亞州。海拔範圍 800–1,400 公尺,屬於相對平坦的高原地形。
自然日曬與半水洗處理
- 巴西獨特的「自然日曬」(Natural/Dry Process):佔總產量 65%,將整顆咖啡櫻桃直接在水泥曬場或機械乾燥機處理,乾燥時間 15–25 天。此法保留果膠糖分,呈現巧克力、堅果、焦糖風味,Body 厚實、酸質溫和,是義式配方豆的理想基底。
- 半水洗(Pulped Natural):去除外果皮但保留黏膜,風味介於水洗與日曬之間
機械化採收與分級:巴西咖啡園平均面積 50–200 公頃,採用機械採收效率提升 10 倍。分級制度依豆目大小與瑕疵率:
- Screen 17/18:豆目最大、密度高
- Screen 15/16:標準商業豆規格
- NY 2/3:紐約分級,瑕疵豆數少於 4–8 個(300g 樣本)
精品咖啡崛起:喜拉多產區的 CoE 莊園如 Fazenda Sertão、Daterra 引入品種實驗(Bourbon Amarelo、Catuaí Vermelho)與控溫發酵,杯測分數達 86+ 分,打破巴西僅產商業豆的刻板印象。
哥倫比亞——高品質水洗豆的代名詞
哥倫比亞年產量 80–90 萬噸,100% 阿拉比卡品種。主產區包括薇拉(Huila)、娜玲瓏(Nariño)、考卡(Cauca)、安蒂奧基亞(Antioquia),海拔 1,200–2,100 公尺。安地斯山脈的縱向地形創造多樣微型氣候,兩次產季(主產季 10–2 月、副產季 4–6 月)確保全年供應。
水洗處理的技術標準:哥倫比亞咖啡聯盟(FNC)建立嚴格水洗流程:去果皮後在發酵槽浸泡 12–24 小時,以水流清洗殘留黏膜,乾燥至含水率 10–11%。此工藝突顯明亮果酸、焦糖甜感與乾淨度,風味輪廓為紅蘋果、柑橘、榛果。
Supremo 與 Excelso 分級:
- Supremo:篩網 17 以上,豆型最大、外觀最佳
- Excelso:篩網 15–16,佔出口量 70%,品質穩定
- UGQ(Unusual Good Quality):精品等級,杯測 80+ 分
Castillo品種的抗病突破:2005 年哥倫比亞咖啡研究中心(Cenicafé)推出 Castillo 品種,結合卡杜拉風味與抗葉銹病基因,產量提升 25%,目前佔種植面積 60%。精品莊園仍偏好傳統 Caturra、Typica 品種。
微批次與地理標示:娜玲瓏、薇拉等產區取得 DO(Denomination of Origin)認證,可追溯至單一村莊或合作社。薇拉的 Pitalito、San Agustín 微批次呈現熱帶水果、蔗糖甜感,杯測分數 87–90 分。
秘魯——有機認證與高海拔的生態優勢
秘魯年產量 25–30 萬噸,是全球最大有機咖啡出口國,70% 咖啡具備有機或 Fair Trade 認證。主產區包括北部的卡哈馬卡(Cajamarca)、聖馬丁(San Martín)、亞馬遜(Amazonas)、南部的庫斯科(Cusco),海拔 1,200–2,000 公尺。
小農合作社模式
- 秘魯 95% 咖啡來自小農(2–5 公頃),透過 COCLA、CENFROCAFE 等合作社整合出口。
- 合作社提供有機認證輔導、處理設備共享,確保品質一致性
- 水洗處理,鐵比卡、波旁、卡杜拉,柔和果酸、巧克力、核果風味
有機栽種的技術挑戰:秘魯高海拔產區天然隔離化學污染,但有機認證要求 3 年轉型期、禁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小農採用堆肥、覆蓋作物(Cover Crop)維持土壤肥力,產量較傳統種植低 20–30%,但有機豆收購價格高出 10–15%。
特殊產區與品種
- 庫斯科的Quillabamba:稀有長豆型鐵比卡(Typica Longberry),豆長達 12mm,風味乾淨、甜感明顯
- 北部亞馬遜的 Rodríguez de Mendoza 高海拔豆(1,800–2,000 公尺):花香、柑橘調,杯測 85–88 分
玻利維亞與厄瓜多——安地斯山脈的精品潛力
玻利維亞咖啡產量僅 5,000–8,000 噸,但品質極高。主產區永加斯(Yungas)位於拉巴斯省東部,海拔 1,500–2,300 公尺,是南美洲海拔最高的產區之一。厄瓜多年產 6–8 萬噸,70% 為羅布斯塔商業豆,但 Loja、Zamora 產區精品阿拉比卡潛力驚人。
玻利維亞的極端海拔:永加斯產區卡拉納維(Caranavi)、科羅伊科(Coroico)小農種植鐵比卡、卡杜艾,海拔 2,000 公尺以上的慢速成熟創造高密度與複雜度。水洗處理呈現柑橘、花香、黑巧克力風味,杯測分數 86–89 分。物流成本高與產量少限制出口規模。
厄瓜多的加拉巴哥咖啡:加拉巴哥群島(Galápagos)的聖克里斯托瓦島(San Cristóbal)在火山土壤與隔離環境下種植有機咖啡,年產量僅 300 噸。波旁品種經水洗處理,呈現檸檬、焦糖、海鹽礦物質風味,因稀有性與生態價值,每磅售價達 $15–25 美元。
Loja 與 Zamora 產區升級:厄瓜多南部高海拔產區(1,200–1,800 公尺)引入水洗與蜜處理技術,卡杜拉、鐵比卡展現均衡果酸與甜感,杯測分數 84–86 分,是精品咖啡新興產區。
委內瑞拉與巴拉圭——歷史產區與新興市場
委內瑞拉曾是南美重要咖啡出口國,1920 年代年產量達 6 萬噸。目前因經濟因素產量驟降至 1,000 噸以下,但安地斯山脈西部的梅里達(Mérida)、塔奇拉(Táchira)仍保留傳統鐵比卡種植。巴拉圭咖啡產業規模小,年產 500 噸,主產區位於東部與阿根廷邊境。
委內瑞拉的傳統品種:梅里達產區小農保留 19 世紀引進的鐵比卡與波旁,海拔 1,200–1,600 公尺。因缺乏現代設備,多採傳統水洗處理,風味呈現香料、可可、烤堅果調性。政治經濟不穩限制出口,國際市場少見。
巴拉圭的小規模生產:東部 Alto Paraná、Caaguazú 省小農種植卡杜艾與蒙多諾沃(Mundo Novo),海拔 400–800 公尺。自然日曬處理呈現巧克力、焦糖風味,Body 中等。產量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出口量極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