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新北捷運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一期正式通車。這是繼同年初環狀線第一階段(西環段)通車以來,新北市長侯友宜任內第二個通車的軌道運輸系統。從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提出「三環三線」以來,新北市繼臺北市成為全臺建設軌道運輸最為積極的行政區,如今終於陸續從口號化為現實。不過,為什麼總人口破400萬的新北市,會這麼優先推動周邊開發還不到位的淡海輕軌呢?要了解其中緣由,我們必須把時間轉回數十年前、臺灣快速都市化的年代。
淡海新市鎮的未竟之業
1960年代,戰後百廢待舉的臺灣開始快速工業化,吸引鄉村地帶的工作人口往都市聚集。當時的臺北吸引最多人口移入,但受限於租屋或購屋預算,較多人停留在當時的臺北縣,而非臺北市。本來是農村地帶的臺北縣因此在短短數十年內,擠入了數百萬人口,都市計畫完全跟不上人口遷入的速度,於是我們看到新店、永和、中和、板橋、土城、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全都擠入了超乎區域能夠負荷的合理人口數,交通堵塞成為常態。然而一旦人口大量移入,變更都市計畫的難度就高到無法執行,事後興建捷運更會產生漫長又痛苦的交通黑暗期。為了改善都市發展,內政部在1980年代提出新市鎮的構想,並在1990年代付諸實行。
所謂新市鎮,就是在既有都會圈的周遭徵收低度利用的土地,作為工、商、住使用。光是在當時的臺北縣,就有林口、三峽、淡海等三大新市鎮。新市鎮一口氣提供了數百公頃的土地,各自足以提供數十萬人居住,對於當年都市化已經告一段落的臺北都會區而言,根本沒有那麼大量的遷入人口,足以填補這些新市鎮的容量。反而是無法承受市中心高房價的原有居民,成為這些新市鎮的主要移入者。然而三大新市鎮的聯外交通等問題,減少了建商開發的誘因,即便完成開發,實際入住也不盡理想。比起坐擁國道一號的林口、國道三號的三峽,位居淡水舊市區與三芝之間的淡海新市鎮,聯外交通問題尤其嚴重,開發更不見起色。
經過數十年開發,還留有大片空地的淡海新市鎮。後方紅色建築是位於新市鎮一角的美麗新廣場,攝於2018年12月。
淡海新市鎮直到2000年代也只能完成原始計畫的第一期、約四分之一的面積,內政部眼見成效不佳,乾脆凍結第二期計畫。中央放棄淡海新市鎮,讓當時的臺北縣政府決定接手,但聯外交通問題一日不解決,已經完成重劃的空地就只能繼續是空地,已經完工的住宅也只能繼續是空屋。於是,臺北縣政府開始推動那個與淡海新市鎮幾乎同時提出,卻一直冰著的聯外交通構想:淡海輕軌。
本篇為《雙北偶爾桃的開箱報告》出版專題內的付費文章。
感謝閱讀,希望你喜歡、甚至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