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第一座輕軌──新北淡海輕軌綠山線通車後,吸引不少遊客搭乘,也成為當地民眾的通勤工具,我身為鐵道迷,也前往體驗,發現一些事就來分享:
如何讓民眾習慣輕軌
這是我第一次搭輕軌,發現跟捷運不同,部分輕軌站如要到對向月台搭車,要走沒柵欄只有行人圖示的平交道,就怕不小心會被輕軌列車撞;輕軌列車行駛平面路段時,會穿越一般道路還要等紅綠燈,經過轉轍器的時速為10公里,比想像還慢覺得不夠刺激。
雖說車站、軌道、車廂主要由台灣廠商建設,反映台灣的軌道工業比以前進步,只是部分台灣民眾的駕駛習慣不太好,常發生酒醉駕車、在道路競速,甚至曾有駕駛開車被導航系統誤導,誤入鐵道差點被火車撞,想問:台灣適合發展輕軌嗎?
畢竟台灣第一座輕軌──高雄輕軌第一期路線,是台鐵高雄臨港線改建,卻沒傳統鐵道平交道,常發生駕駛不懂路權造成的碰撞事件;反而澳洲墨爾本官方為確保交通安全,製作多種語文宣導短片,教當地居民、外地移民了解輕軌相關交通規則。
所以還是加強宣導,用簡單好懂方式說明如何搭輕軌,及相關道路交通安全規定,讓輕軌安全成為台灣生活的一部分。
用輕軌建立在地特色
淡海輕軌建設時,有官員擔心所在的淡海新市鎮居住人口少,未來搭乘率偏低,虧損嚴重到「不省人事」程度,我實地觀察後也這麼認為。
因為除輕軌紅樹林站有店面、賣紀念商品,大部分輕軌站設計只有單純搭乘功能,較難取得開發、租金收入,預估營收來源主要是載客、廣告看板,獲利模式有限,如官員為討好民眾而常態調低票價,可能會嚴重虧損。
雖站體設計為建立特色,融入台灣知名插畫家幾米的作品,確實能吸引幾米的支持者搭乘,但多看幾次就沒新鮮感,既然當地冬天偏冷,在半戶外的月台等車會更想尿尿,反而廁所較實用,但大部分輕軌站沒廁所。
還好淡水區公所、知名量販店、運動中心在附近,能吸引人潮維持運量,既然台北市區房價高,或許可在此建社會住宅,吸引更多民眾搬來住,尤其發展當地產業增加在地就業,就不用每天為工作,長途往返台北市區。
另外當地有已故的退休消防隊員,生前改行送瓦斯時,以防災概念在牆面畫「咪咪喵」塗鴉提醒注意交通安全,當地民眾跟進在路燈桿、牆壁、老街攤位,畫「咪咪喵」指示各景點位置,方便外地遊客參觀,期待未來的淡海輕軌藍海線能採用,作為導覽用途,並給這位退休的消防隊員家屬授權金,才是真正建立在地特色、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圖示:淡水市區常見的「咪咪喵」塗鴉,常用來提醒旅遊景點要往哪邊走,或注意交通安全。圖片來源為張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