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 Cai @VisualHunt CC0 BY 1.0
你是一位醫生,眼前是家境貧困的重症患者,有項所費不貲的療法你正想著是否該說出口。但有太多的案例最後沒能負擔,患者家屬一輩子都活在愧疚之中。如果是你,你會坦誠地說嗎?
這次的故事,是關於一位醫生從醫幾十年來,每次都在心中遇到的矛盾。
一段良好的醫病關係,醫生與患者要有良善的溝通連結,不僅能因此提高診療的正確性,也能提升藥物的遵醫囑性,甚至是藉由了解患者的親屬關係、家庭背景,一同討論出最適合的醫療方式。總之,是增進醫療成效的必要管道。
道德困境的問題,總有很多結局。說了,他們或許有籌到金錢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束手無策;不說,他們一開始就沒有嘗試的機會,但他們也不會因此感到愧疚。直觀地想,如果可以救人,就不應該放棄,或許這樣的想法,是認為救一條命總是比留下愧疚重要得多。
或者,我們可以更單純地去思考,回到醫病的初衷,以救人為己任,應該要把所有能夠治癒的方式一起討論。能夠負擔並且痊癒,又或者不幸失敗,甚至是籌不出金錢留下愧疚與遺憾,這些都不是應該要去顧慮的。唯一該做的就是盡好醫者的本分,不需要去為不同的情況夾雜不同的情緒。
也或許可以思考,醫者知悉的量度需要達到什麼程度,來做為評斷講或不講的依據。但也就需要考慮到,一般實務上,良善的溝通是否真能幫助我們達成。
這些推論,難免夾雜自己的主觀,這種問題的解答都很難完全正確。醫者也是有溫度的人,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我們無法切身感受當下的難為,也無法真實體會一輩子活在內疚裡的滋味。
封面圖片來源:Jeremy Cai @VisualHunt CC0 BY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