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斌父親林登回,正在市場一隅抄寫劇本。拍攝:呂紹華
烈嶼的東林社區村公所二樓牆上掛著好幾面告示牌,講述著十餘年前曾經在東林社區紅極一時的戲班子——烈聲南劇團。東林社區位於金門縣烈嶼鄉的中心,戰地政務時期這裡曾是烈嶼最熱鬧的地方,有「小西門町」之稱,烈聲南劇團也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應運而生。如今,只餘告示牆下的展示櫃靜靜躺著劇團的道具、戲服、頭飾,對於今天的烈嶼人來說,烈聲南劇團不再如以往般熟悉。而其餘烈嶼村落中,各種廟宇慶典中不僅看不見烈聲南劇團在各個村落中的風光巡演,甚至見不到金門本地來到烈嶼演出,村落謝神儀式也多尋找廈門、福建省沿海的戲團取代。
東林烈聲南劇團的昔盛今衰
「以前這邊有很有名的歌仔戲啊,最鼎盛的時候,還會去大金門迎城隍。」在地文史工作者林志斌回憶,「後來還有去像新加坡啊、汶萊那邊傳唱歌仔戲。」在地文史工作者林志斌回憶,「這邊的戲叫做『地瓜戲』,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這裏都是自己人去學來的,也沒有特別的學校教,自己的人再來村裡教戲。」林志斌是道道地地的東林人,長久以來收集許許多多烈嶼在地的民俗故事,道出對烈聲南劇團的自豪。更巧的是,林志斌的父親林登回,也是昔日劇團撰寫劇本與後場敲鑼的一員。林登回說:「以前整個村莊就湊湊合合的組一個戲團,都是十幾歲就加入戲團了。」現年77歲的他,在東林市場裡自家開的豬肉攤旁的一個平房抄寫著寫在筆記本上早已泛黃的劇本,深怕這樣的民俗故事將隨著歲月沉寂在土地之外。
在烈嶼陽山公園旁的鐵皮屋工作的林亞芬,曾經是烈聲南劇團的花旦,從國小時期就開始加入劇團。她提到,以前沒有原創實體劇本的教授,全憑當年師傅林珠雪的一字一句細細述說,從劇本到身段,參加廟宇慶典的每一場戲的編排都是林珠雪智慧結晶,謝神,也敬神。林亞芬回憶:「以前出去還有錢可以賺啊,好像是國中的時候,去外面演一天最高會打賞個一兩千塊。以前一兩千塊幣值都是很大的。」林亞芬敲著樹下的石桌,細數著那段日子的風光:「那段日子常常請假練戲,也不太喜歡唸書啦。在東林廟宇的謝神活動中都會去參加,最風光的時候甚至還會到大金門去巡演呢。」
80年代後金門戰地政務解除以後,原先以東林市場為中心,有許多軍人會在當地消費,就業機會也隨著軍人的遷走而漸漸變少,加上少子化與人口外流的現象在東林社區也日益嚴重,使家庭經濟負重增加,烈聲南劇團隨著人的流動也漸趨式微。西口村村長蔡福榮在東林開早餐店,談到東林戲團,不禁嘆氣:「沒辦法啊,人變少了,沒辦法有自己的戲班子。戲班子的人多是兼職,沒辦法賺多少錢,無法維持家計。」曾經擔任過爐主的李建源提到:「歲月更迭,小孩子長大會出外,女孩會嫁人,現在就比較沒有了。」林亞芬也說,今天的東林不僅看不到本地劇團的演出,十幾年來在東林社區也再難看到劇團的身影。
廈門劇團進入烈嶼廟宇展演
2016年6月16日,烈嶼的青岐社區的青岐頂關聖廟慶祝關聖帝君生日,廟宇的管理委員會辦理為期數日的慶典,請到廈門翔安民間戲曲學校參與一連三天的展演;2017年4月底,羅厝社區西湖古廟慶祝媽祖生日,亦請到廈門市集美鑫華圃歌仔戲團三日連續演出。林亞芬提到,現在雖然沒有烈嶼自己的戲團,但廈門當地的風土名情很接近烈嶼當地的習俗,加上只有數里之遙,現在的小三通金廈往來也相當普遍,因此常常請到廈門的劇團。西口村村長蔡福榮也說道,這裡到廈門比這裡到臺灣,前者真的既便宜又方便,不少都會請到廈門的劇團。然而上林村居民陳秀麗說,其實最近還是能看到不少臺灣劇團在這裡演出,端看主事者和當地習慣而如何請戲。
以西口村為例,西口村會分為數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小頭家」,而數個小頭家裡會以擲筊的方式決定誰是「大頭家」。擔任大頭家的人,又稱為「爐主」,需主持當年廟宇的重要慶典的大小事,也能決定是否要請戲團演戲。西口村村長蔡福榮說:「這樣的方式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現在有些廟宇會沿用,大原則都是這樣,每個廟宇可能會有一點點不同;然而有些廟宇已轉型成為現代化『管理委員會』的方式,可能會有他們的討論方式就不大一定。」
「我有時候會看不太習慣廈門的戲啦。」林志斌的母親方爾看過不少烈嶼村落大大小小的戲。「以前臺灣戲班戲服細緻,頭飾也很精緻,但是廈門戲班比較普通,除了戲服不及台灣,頭飾也是塑膠的。」上林村居民陳秀麗卻覺得廈門戲團也相當不錯:「我雖然沒有常去看,但其實現在廈門戲團也弄的很棒。」林志斌說:「有些廈門的戲是高甲戲(武打戲),很多老一輩的人就不會很有興趣。」儘管廈門的戲與臺灣的戲有不少相異之處,然而林志斌認為,無論有沒有請戲團演戲,無論是請廈門的戲還是臺灣的戲,對於神明尊敬的一份心仍然是最重要的。
合境平安 讓烈嶼記憶與習俗代代相傳
「 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有權利與義務去謝神。」林志斌篤定的說著。在林志斌的心中,「合境平安」一直是老百姓的信仰核心,「重點不是演什麼戲,或者是有什麼樣大的儀式,重點是我們心中要虔誠,懷著感恩的心。」看著烈嶼的轉變,林志斌仍一步一步收集著烈嶼的故事,拾起每一寸屬於東林社區和整個烈嶼島的記憶碎片。在未來的日子裡,後代的人們仍能藉由展示櫃裡的文史資料與時代遺物,讓這些故事與烈嶼人的記憶仍能在後代人們的意識裡熠熠發光。
本篇為筆者參加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
2017青少年發聲獎文字組大田調(金門烈嶼)作品
青少年發聲網:https://www.facebook.com/youngvoice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