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灰色上衣和長褲,面色和善,碰到大一同學總是笑容滿面、有問必答。餐會結束後有幸邀請校友蘇天木聊聊從交大畢業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年輕還有衝勁時,選擇進入產業界
蘇天木於交大畢業後持續在研究領域中努力,在中研院植物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三年後便面臨著是否要持續研究,還是要進入產業界,這似乎是許多同樣背景的人共同會面臨的問題。當時少子化的問題持續被討論,「如果未來十年、二十年後,我可能要面臨少子化的問題,那我勢必是要再找第二份工作,」蘇天木說:「所以那時候我就毅然決然決定,在我年輕、比較有衝勁的時候,我就進入了產業界。」從再生緣生技公司做臍帶血管理、億康生技做polyclonal antibody,後來進入藥華醫藥。「在藥華醫藥學到很多,像從研發、進行臨床試驗到取得藥證的過程等等,還有因為公司而在臺中蓋了一個GMP的工廠,也學到了一些像無菌製劑的一些概念。」
談臺灣生技產業現況 蘇天木:「生物科技不再只是燒錢。」
生物科技不再只是燒錢,而會慢慢進入賺錢的行業。然後可以回頭省思說,生物科技是不是真的只能燒錢。
蔡英文政府在前瞻計畫中將生物科技、生物醫學產業列為重要推動之產業之一,推動各項政策如「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等,今年二月新的生醫園區亦在新竹動工。生物醫學與生物科技產業似乎漸漸在臺灣蓬勃發展,蘇天木認為這是三五十年來許多人投注努力而累積的成果。
「臺灣有很多優秀的醫生,因此在臨床試驗這塊是有很強的爆發力。不過這幾年臺灣新藥的研發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點,現在不在只是研發,而是走到產品推出這塊。」 蘇天木舉例,三月六日中裕新藥是臺灣第一個拿到美國FDA蛋白質新藥的藥證,生物科技不再只是一直燒錢,而是慢慢進入賺錢的行業。「進入賺錢的過程後,大家也可以開始評估說,生物科技是不是真的只能燒錢。」
生物科技的領域相當廣泛,蘇天木認為臺灣不用太執著於臨床試驗、商品化都由自己完成,臺灣可以著重在專長的地方,像臺灣的研發與臨床試驗是很具能量的;再者,臺灣市場小,勢必要走出全世界, 然而並非那麼容易。而中國因為地緣關係與臺灣比鄰,臺灣或許可以藉由中國的市場經營,藉由中國市場站穩腳步後,再進軍全世界,「這是一個臺灣可以考慮的方向」。
大學學習與產業界有落差? 蘇天木:「不應太狹隘。」
你要讓學生已經準備好進入產業界我覺得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太狹隘。
許多同學總會認為現在大學學習的基本學科,對於未來幫助有限。蘇天木認為,確實這些學科運用在產業界是不太可能,但這是正常的。「以現在產業界的狀況比較像是,你畢業以後有的這些基礎科學訓練,之後到了公司,公司有自己的系統,你再去學習公司所要的東西。本來學跟產業界就是會有落差的。你要讓學生已經準備好進入產業界我覺得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太狹隘。」
未來不可預知 蘇天木勉勵學弟妹:「以簡馭繁。」
根據統計,未來有七成的工作現在還沒有出現。 因此未來可能面臨現今從來沒有遭遇過的狀況。 蘇天木勉勵學弟妹,不應為了工作而去學習技能,應回到最基本的學科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這就是所謂「以簡馭繁」,擁有什麼特質,遇到什麼狀況再去想辦法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