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防曬研究:「UV偵測貼紙」是否有助於人們──知道:何時該補擦防曬?減少曬傷發生率?...
防曬乳(or防曬霜)等產品──是防止曬黑、曬傷、甚至皮膚癌發生的重要防護措施。
然而,這些防曬產品中的「防曬劑(紫外線吸收劑)」成分──往往隨著「紫外線暴露」的時間增加(=劑量↑),活性逐漸衰退崩解,喪失其「防護UV」的能力──因此,消費者常被告誡:要按時補充(約每2hrs→重新塗抹防曬一次)。
但是,真實情況是:
- 人們往往發生「防曬-使用量不足」狀況──未能塗抹滿足「2mg/c㎡」的標準量──等於皮膚「實質」獲得的UV防護力(SPF、PA+...等),比預期的「所用防曬產品-標示效能」還低。
- 又陽光的強度,實際會隨「時間、地點&天候......等」不同因素,出現強弱不一的變化──例:同樣是大晴天(萬里無雲狀態下),皮膚被「清晨的陽光vs.正中午的陽光」照射→出現MED(被曬紅)的時間,肯定前者慢、後者快。
- 加上難以避免的「人性」本質──可能發生在該補擦防曬的時候──「懶」得擦、或純粹「忘記」了!
所以,有不少開發出來的「新技術」──例如:以前介紹過的「L'Oreal推出的智慧穿戴裝置UV Sensor+APP」、或使用「具有-光致變色分子(photochromic molecules)的貼紙」偵測UV劑量等──用意都是要幫助/提醒-當事人(當下):是時候,該補充防曬乳/霜了!
可是這些「防曬保養-新工具」的實際效用如何?真能有效「減少曬傷發生率」嗎?
澳洲「UV偵測貼紙」防曬效用-研究:
澳洲是世界上黑色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至少是美國和英國等高風險國家的兩倍──所以澳洲人非常重視「防曬乳/霜的使用」,因而「偵測→紫外線劑量vs.防曬劑效能」的小工具,也很有市場潛力。
- UV偵測貼紙(組)→有更高比例,重新補擦防曬。
- UV偵測貼紙,確實有助於提醒參與者:重新塗抹防曬──尤其對那些同意「需要提醒」的人,幫助最大。
BUT~研究數據顯示:
- 使用「UV偵測貼紙」,並未顯著降低(改善)曬傷率。
- 作者在討論中提到:這可能是因為(1)參與者實際塗抹防曬「用量」不足。此研究中並未測量皮膚上防曬的厚度;(2)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影響,UV偵測貼紙(組)的受試者,更密切關注皮膚狀況,增強對皮膚(膚色變化)的敏感性;(3)受試者人數(樣本數)不足,無法明確界定出「使用vs.不使用-UV偵測貼紙」之間的差異性,需要更大型的調查研究。
MSMF觀點:
●即時UV偵測→有助實現「真正-個人化-保養」
透過「UV偵測-貼紙or裝置/APP」幫助明確知道:自己「當下」的皮膚狀況?進而應該要採用怎樣的防曬措施?──除了有利「減少UV傷害」外。
從另一角度來看:也能避免掉「過度-防曬劑(成分)」使用──例如:在陽光稍弱環境下,明確提示:該在何時補擦防曬?不必死板「每2hrs補擦一次」→皮膚接觸過量;或若、狀況是「所擦防曬-用量不足(e.g.不管一開始就不夠量or後來擦拭動作、碰觸影響)」→能即時提醒「縮短-補充防曬間隔時間」。
對當事人(個人)來說──能滿足皮膚防曬所需;又能避免「過度-防曬劑(成分)」的刺激風險──CP值最優化。
●防曬配方還有改善空間
澳洲的這個研究中可發現:人們對於防曬乳/霜的「膚感」仍不滿意──或許因為「塗好/塗滿-防曬至2mg/c㎡用量」很重要,但是在「膚感」方面,顯得過厚重、油膩,導致對防曬的用量,可能在一開始就先悄悄地打了折扣,UV防護-效能不足──故整體「曬傷率」降不下來。
或許,研究/開發「膚感更清爽、UV防護效能更強」的防曬配方──是促進「UV偵測-貼紙or裝置/APP」效能100%發揮的關鍵因子──也更是配方師們,要努力鑽研的方向!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