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目的、意義、道德的客觀基礎(中)──《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2019A4

3. 目的、意義、道德的客觀基礎(中)──《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2019A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海鷗)

(海鷗)

心智活動基於生理上的神經系統,並不妨礙我們有意識地斟酌,理性地思考。自由意志是個程度問題。生物的演化讓人類有追求目的、意義的行為,也有道德;文化的演化讓目的、意義更遠大,讓道德更崇高。複雜的生物有複雜的本能,情感驅動種種動機,賦予不同事物、行為不同的價值、重要性,引導生物做「該」(ought)做的事。

3.4 自由意志

既然心智有物質基礎,理論上就沒有絕對的自由意志。然而,人的思想、行為是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變數太複雜,加上複雜湧現系統本身又有無法預測的特性,自由意志仍然是個合理的概念。正如布盧姆(Paul Bloom)說:我們經過一個所謂「抉擇」的心智過程,思考行為的結果;心智活動基於生理上的神經系統,並不妨礙我們有意識地斟酌,理性地思考。

其實自由意志是個程度問題:自主與非自主的差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個灰色連續帶;不同的人有個性、習慣、認知能力、社交技巧等變數;即使同一個人,也會因時、因條件而異。

許多父母不明白這一點,帶着子女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想知道子女是否「化學不平衡」;其實是想知道子女是「不能」守規矩,還是「不願」守規矩,好判斷子女要不要負責任、自己該不該管教。

盧亦思以Harold為例:他待人處事有點粗線條,但是積極、決斷,愛護妻兒。六十幾歲後漸漸失常,變得懶惰、退縮、冷漠,一天到晚看電視,只關心基本的生理需要。七十幾歲看精神病科,無法確診。然後每況愈下,從前像自主的惱人習慣,現在顯然身不由己;對朋友胡言亂語,近乎性騷擾。九年後,確診為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從「不願」到「不能」,根本沒有分明的界線。失智只是漸漸減低病人的自主程度、回應刺激的彈性,漸漸拆解病人的自我,限制他的意志。

總之,精神病患、失智症病患等的自由意志,限制比生理上健康、認知能力正常的人多,卻也不是完全沒有。而懂事的人都知道,自制的能力有限,必須借助外力、他人、法律、賞罰等社會機制,來協助大家守規矩,和諧共處。

3.5 道德有客觀基礎?

目的、道德、意義是隨着生命共同演化而湧現(emergence)的,而不是宇宙一開始就預設的發展。生物的演化讓人類有追求目的、意義的行為,也有道德;文化的演化讓目的、意義更遠大,讓道德更崇高。

休謨(David Hume)等哲學家認為,我們無法從實然推導出應然,即無法從事實推導出價值、道德原則。這個「實然-應然問題」(is-ought gap)把所謂「價值」變得不必要地神秘,叫許多人誤以為價值是形而上的、超驗的實在,根本跟現實世界無涉。

道德跟語言一樣,隨文化不同而千差萬別,卻也跟語言有普遍語法一樣,在基本的層次上有許多共通的地方。

價值就是不同事物、行為對個體、物種求生的相對重要性。就算是沒有意識的低等生物,任何有利生存、繁殖的事物,對它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因而是「好」的。複雜的生物有複雜的本能,還有主要由情感來驅動的種種動機,而情感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經由化學物來運作。本能的情感賦予不同事物、行為不同的價值、重要性,引導生物做「該」(ought)做的事。由此可見,我們雖然不能從事實推導出絶對的價值,但是根據現代的生物學知識,「應然」有「實然」的基礎。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信神的人做善事,不信神的人也做善事;一樣行善,大家關注的焦點卻不同。這個關鍵的差別耐人尋味,朱克曼稱之為「德雷莎修女謬誤」(Mother Teresa Fallacy)。信徒行事,宗教會被人強調;然而不信的人做了善事,不是善行被人忽略,就是不信被人忽略。
道德有由演化而來的先天的根,再經後天的習得,因應不同的文化長成同中有異的不同大樹。所以道德不完全絕對,也不完全相對。宗教社會學家朱克曼分四方面來討論道德的來源:一、演化。二、母嬰關係。三、社會化。四、個人經驗。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信神的人做善事,不信神的人也做善事;一樣行善,大家關注的焦點卻不同。這個關鍵的差別耐人尋味,朱克曼稱之為「德雷莎修女謬誤」(Mother Teresa Fallacy)。信徒行事,宗教會被人強調;然而不信的人做了善事,不是善行被人忽略,就是不信被人忽略。
道德有由演化而來的先天的根,再經後天的習得,因應不同的文化長成同中有異的不同大樹。所以道德不完全絕對,也不完全相對。宗教社會學家朱克曼分四方面來討論道德的來源:一、演化。二、母嬰關係。三、社會化。四、個人經驗。